“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2022-11-16 01:11吴晓婷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双减数学课堂

吴晓婷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出,注重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在这个总趋势下,数学课堂的改革和创新是每位数学教师需要努力的方向,特别是从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来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正如姜红英老师指出:在新时期课程功能观的引导下,课堂教学已经打破传统课堂约束,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结构。或又如张剑波老师所提出的: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发现不足,也能很好地拓展学生思路,通过获得信息反馈,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重要价值不容忽视。

然而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王翔在他的研究中指出:教师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过度依赖教材,控制问题的答案;给予消极的反馈等等。所以,本文研究重点是关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对此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从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以苏州市吴江区某乡镇小学五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收集192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104人,女生88人,样本整体结构良好。

(二)调查方法与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调查(学生篇)》,通过“问卷星”网站形成网络问卷,进行网络调查。为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本次问卷特采取匿名填写的形式。

(三)数据处理方法

在本次数据的处理上,先通过问卷星网站导出所得的数据,再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和SPSS统计软件分别建立数据文件,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课堂提问的态度转变

根据本次调查显示,与之前学者提出的教师提问缺乏规划、没有针对性或过于随意等问题不同,目前小学教师已经逐渐意识到提问的重要性,并且在课前不少教师都已经开始准备。在调查问卷中,问及学生:你觉得教师课堂的问题准备充分吗?61.98%的学生都表示教师的提问非常充分,31.77%的学生认为提问还是比较充分,仅有6.25%的认为教师提问准备一般和不太充分。

此外,在问及学生“你喜欢老师在课堂上向你提问吗”和“提问能帮助你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吗”,我们也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充分表示喜欢提问的方式,并肯定了教师提问的价值。但细细比较,男女生对此仍有一些细微差异。如在对提问的态度上,女生比男生整体情况更好,极少女生否认提问的价值,但在主动回答教师问题上,男生却喜欢回答教师的问题,女生回答问题的态度稍微被动了些,两者在认识和表现上出现显著差异。(P=0.0076<0.01、P=0.01<0.05)

(二)课堂提问重教材,轻学生

1.目前教师课堂提问从教材出发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过程中,由于教师提前做了准备,提问的质量已有所好转。如在调查教师提问的问题难易程度上,72.92%的同学都表示难易适当,觉得比较难和比较简单的都大约各占11%左右。包括在之后与不少教师的沟通交流中,很多教师也表示:在备课时由于主要会关注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过程,所以在提问时普遍都是按着教案的思路“一个个问下来”,问题由易到难,通过不断地引导和提问来帮学生掌握知识,但也容易导致教师主导或“满堂灌”的问题。

2.目前教师提问缺少对学生的关注

自新课改以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是教学的根本目标。但受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影响,教师的提问也多是为了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发展和影响。例如在本次调查中,尽管多数学生反映教师的提问会针对他们的学习掌握情况,但占比并不高,并有15%的學生表示很少和不太会。以及在“教师课堂的提问能引起你的兴趣和思考吗”的调查中,选择经常的学生仅有57.81%,选择从不和偶尔的也近达15%。由此可见,在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时,教师很少能够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

(三)课堂提问重知识,轻发展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也再次发现提问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师理答环节,近70%的学生表示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会经常给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30%的学生表示有时会给或几乎不给。据调查,教师在评价环节对学生的回答启发性、鼓励性也不强,多是简单的口头鼓励或为赶时间进度而采取叫他人回答等方式,没有深入挖掘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学生的想法,从而缺乏深入地指引和探究,学生很少能够主动思考。

(四)课堂提问重形式,轻质量

由于教学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也有各种不同的技巧,如果教师毫无变化地采取相同的提问方式,那学生便会觉得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兴趣和思考。因此,将提问“多样化”“趣味化”“情境化”已慢慢成为教师们的共识。在本次调查中,目前教师的问题不再仅仅局限于记忆型或是判断型的简单问答,更多创造型和推理型的问题进入了数学课堂,课堂提问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在提问的对象上,教师也不再仅仅是针对全体学生提问,通过调查结果可看出教师也会采取其他类型的提问方式,如针对个别提问、间接提问、设问、小组探讨式、激励式等等,课堂提问的方式更加多元化。

但是在提问多样化的同时,教师对所提的问题质量却仍不太乐观。据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表示教师一般都是在新知识刚讲授完时开始提问,所提的也是以回顾知识的记忆性问题为多,向班级大部分同学提问,重复和琐碎的问题较多,针对性不强,无法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此外,在问及提问次数时,45%的学生表示每堂课教师提问仅有10-29次,29%的学生甚至认为10次以内,由此可见,学生对教师大部分的问题几乎没有印象,这些被学生遗忘的大多数问题值得深思——这些问题该不该问?怎样问到“点”,并提高问题的价值呢?

四、建议与策略

根据研究发现,现如今小学数学的課堂提问已得到更多教师的关注,教师课堂提问的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总的来看,课堂提问仍存在上述“轻学生”“轻发展”“轻质量”等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质量

问题设计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设计出一个好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促进学生思考,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前期我们便要预设好提问的语言,提问的数量,做好精准提问的准备,提高问题的质量。

第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的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让学生“会答”更多问题。其次,根据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在设计时要用学生的眼光去看问题,如将抽象复杂的问题变得形象有趣,创设合理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在整数、分数、小数的计算练习时,教师与其通过反复追问学生“你先算什么?接着呢?最后算什么?”来帮助他们理解算理,不如可以做个“裁判员”,举办一场计算比拼大赛,让学生一组出题,一组答题,以学生自己生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去找到学生出错的根源,从而优化问题,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循序渐进,将问题问到学生的心坎上。

第二,教学离不开教材,提问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不只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在设计课堂问题时,我们课前就要对教材做好深度的解读,紧扣教学难点、重点以及易混淆的知识点。同时,把知识进行有机贯通,对所学知识进行广度和深度的延伸,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后面复杂知识点的预习,让问题有“广度”、有“坡度”,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从而大大提高问题的质量。

第三,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不仅是让学生简单掌握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让数学知识为生活服务。所以在设计问题时,我们可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搜集更多的生活素材,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丰富化,从而使得那些概念和计算更容易理解,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课堂变得有趣,大大提高问题的质量。例如在苏教版《认识小数》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去超市购物提问:“同学们,你喜欢去超市吗?超市物品的价格是怎么表示的?你还记得你最喜欢的一件物品的价格吗?”通过这样一个生活购物的情境,不仅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大家在回答问题时也都能积极思考,迅速找到小数的特点和掌握小数的读写,在之后理解小数的意义这一重难点时也都能借助生活中“元角分”经验加以更深刻地理解。

(二)掌握提问技巧,激发学生参与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也是教育教学的关键。若是只有好的设计和理论,但无法在课堂上有效开展,那也注定是纸上谈兵、空口白话罢了。所以,在设计好问题后,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实施也需要我们关注和深思。结合不少学者的研究和本次调查的结果,我也得到以下启发:

1.创设民主和谐氛围,构建轻松愉快情境。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个课堂轻松活跃、师生关系融洽的气氛下,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会大大被激发,更多学生愿意参与课堂,面对教师的问题,他们敢于说出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提出他们的困惑。那么,在这样一个“学生争着回答”的状态下,教师的提问就成了学生表现的机会,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灵活处理好问题的“预设”与“生成”。课堂是开放的,学生是生动的,在实际教学中,总少不了教师的课前预设,但也不乏随时出现的种种“意外”。所以,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突发奇想,教师应该不拘泥于教案的预设,第一时间进行适时的灵活调整。如:改变提问的方式,从针对个别的提问转变成面向全体;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选择一种好的表达方式,抓住提问的时机,增加或降低问题的难度等等。通过问题驱动,关注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他们能够积极地融入课堂,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

(三)注重问题反馈,促进学生思考

思维是数学的核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提问的目的就在于此,教师的提问是引导,是启发,是为了让学生“说”,是为了让学生“想”。所以,一个问题的提出正是为了去发现千千万万个问题,教师在学生回答后更需要进行有效的反馈,从而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基于此,我觉得可以分以下三步进行提问反馈:

第一,耐心等待,推动思考。心理学研究发现,教师在提问后,学生至少需要4到7秒的时间才会进入思考的状态,所以在提问后,尽可能把时间交给学生,学会在问题的背后去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敢于质疑追问、勤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创造思维从会思考问题开始。

第二,公平公正,真诚反馈。哪怕是给学生一句简单的反馈评价,教师要做到客观公正,“真听、真想、真感受”,去认真发现学生回答的“闪光点”,给予学生真挚的肯定;当学生回答错误或不回答时,注重鼓励引导,给予思路上的导向,适时追问。

第三,举一反三,挖掘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能够挖掘问题的价值,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循序渐进的引导中,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提问后去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去讨论,去总结,鼓励一题多解,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去解放学生的嘴巴,鼓励他们多张嘴,多发问,多评价,把解答问题的权利下放给学生;去解放学生的空间,留点课堂时间给学生,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

猜你喜欢
双减数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