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探究

2022-11-16 15:09黄丹妮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教师队伍

【摘要】本文对高职院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要求、关键要素进行分析,探究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路径,提出应坚持育人为本以构建教师队伍立德树人新机制,深化产教融合以打造新时代高水平“双师”队伍,推进改革创新以促进教师队伍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等对策,促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向着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教师队伍 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7-0086-05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站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进入新时代,强国必须先强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2019年國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双重地位和作用,要想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然建设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在高等职业教育迎来大改革、大发展的重要时期,积极探讨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路径,对高职院校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指导价值。

一、高职院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要求

(一)近期目标:落实中国特色“双高计划”,打造新时代高水平“双师”队伍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深入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双高计划”是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改革计划,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是“双高计划”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和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包含教师立德树人、专业群带头人建设、骨干教师培养、教师职前职后培训、校企共建师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师考核评价等重要指标,为新时代高职院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立足新时代,教师的立德树人思想、专业化能力、现代化思维、国际化视野等要素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对实施“双高计划”的重要性,是其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就抓住了“双高计划”取得实效的关键,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对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具有保障性和决定性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树立人才兴教、人才强校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确保中国特色“双高计划”到2022年如期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中长期目标: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支撑建设教育强国和技能型社会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我国教育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发展目标。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2035年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这两份纲领性文件从中长期规划分别对建设教育强国和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系统性、制度性安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教育发展和人才储备的战略布局。建设教育强国和建设技能型社会都是教育现代化需要达成的目标,离不开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蓬勃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力资源素质的现代化和人才培养过程的现代化,从而保障教育强国和技能型社会的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人才根基。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肩负建设教育强国和技能型社会的重大使命,这一使命的落脚点必须通过建设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来实现。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立足当下,更要面向未来,培养的教师不仅要具备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双师”素质,还应具有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国际化素养,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培养满足建设教育强国和技能型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由此可见,打造一支以“双师”素质为核心、适应现代化、国际化发展需要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建设教育强国和技能型社会的根本要求。

二、高职院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要素

(一)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是教学的根本,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高职院校必须牢牢把握“为谁培养人”“为谁立德树人”这些根本问题,并将此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使命任务,必须旗帜鲜明地高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旗帜,培养一代又一代立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立德树人,应以立德为先、树人为要,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和价值追求,反映了教师的执教根本和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六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好教师标准,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按照“四有”“六要”的好教师标准,推进立德树人贯穿教师培养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打造立德树人新生态:一是把握根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建设育英才;二是不忘初心,教师的执教初心是教书育人,要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做到德高与学高相统一;三是回归本真,引导学生求真学问、学真本领,做到修身与修业相统一;四是践行使命,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读书,为“强国有我”而自豪,实现教育兴国、人才强国。

(二)“双师”素质

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短缺,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这里既指出了“双师型”教师建设存在的问题,也明确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的内涵界定,即教师应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核心素养是“双师”素质,这是由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和人才培养的职业特性所决定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双重地位和作用,横向沟通普通本科教育,纵向衔接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是培养有别于普通本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教师队伍除了在教育思想、专业知识、教学理念等方面需要有扎实的理论教学功底,还需要在专业技能、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学做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显然,相对理论教学,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更为普遍也更为突出。现阶段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迫切需要解决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否则难以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特别是随着我国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科技变革不断深化,对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需求日益紧迫,高等职业教育已进入高质量发展和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深水区”。高职院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应以提升“双师”素质为核心,难点应放在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上。

(三)面向现代化与国际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兼具教育性、职业性、社会性,天然存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从现在起到未来的15—30年,我国面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任务,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推进自身现代化,还要促进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有力支撑教育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现代化面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科技创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发展,5G、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科技创新引领社会生产变革,正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高等职业教育应主动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培养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现代化素养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推进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师的现代化水平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时代适应性,引领职业教育现代化变革。另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应具有与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相匹配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增强和“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化,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在协同行业企业“走出去”、服务国际产能合作、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順应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发展趋势,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并着眼国际化发展,树立国际视野,提升国际合作能力,做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践行者、贡献者,努力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国际品牌。

三、高职院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一)坚持育人为本,构建教师队伍立德树人新机制

教师作为育人者,首先要受教育,以德为先、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然后才是树人。高职院校抓好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需要着力构建立德树人新机制,落实教师队伍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

1.发挥立德树人党建引领作用

高职院校要把立德树人摆在突出位置,把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教师基层、教学一线,让教师明白“做什么样的老师”,清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通过将党支部建立在教学团队上,配置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党建带头人、专业带头人)等创新方式,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党建引领作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教育思想武装教师头脑,启迪其思想,塑造其灵魂,使广大教师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六要”标准好老师,让爱党爱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确保立德树人不偏向、不走样。

2.将立德树人内化于“三教”改革

“三教”改革关系到“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首先,在教师改革方面,推进立德树人制度化。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考核奖励、绩效待遇、选人用人等工作的重要内容,使广大教师能做到严格自律,以榜样力量激励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正身立己、以德施教,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学生树立育人的标杆和榜样。其次,在教学内容与教材改革方面,落实“课程育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形成每一位教师、每一门课程都有思政、都讲育人的良好氛围,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职责。同时体现职业教育“德技并修”育人理念,将“工匠精神”落实到高职院校的立德树人工作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最后,在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方面,增强立德树人的实践性。教师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育人为本”这一核心任务改革传统的教与学,将立德树人融入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针对普遍存在的立德树人实践性不足的问题,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参观、现场教学、社会实践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不断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二)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新时代高水平“双师”队伍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办学指导思想,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专业教学能力和职业适应性的有效路径。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双师”队伍要紧紧把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个着力点,把产学结合、育训结合贯穿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全过程,全面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强化教师职前职后培养,提升“双师”素质

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个人成长和教学塑造非常重要,贯穿教师从“能上课”的新手教师、到“会上课”的合格教师、再到“上好课”的优秀教师,最后成为教学名家或名师的成长过程。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教师既需要得到学校的培养,从而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也需要得到企业的培养。学校要为教师创造条件使其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升企业认知和专业技能,最终达到通过培养提高“双师”素质的目的。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使之成为“双师”成长的重要平台,在教师素质提升、专业发展、“双师”认定、职称晋升、名师培育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教学工作坊、校企论坛等形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意识,促进教师递进成长。

2.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企业是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加油站”,应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市场、技术、产品、生产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通过校企合作项目使教师有更多机会参与到企业生产、技术应用和产品研发等工作中,培养熟练掌握实践操作和企业生产经营的“企业型教师”,全面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同时推进校企共建教师培训基地,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大师名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授、兼职导师,实现校企双向互动、教学与生产双向交流,通过共同开发教学项目和承担科研项目,加速教师成长。

3.着力打造教学创新团队,提升教师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和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需要,深化“三教”改革,校企共建“双元结构”教学创新团队,围绕教学团队的结构化开发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设计模块化教学、再造教学流程、重构教学评价等,以改造传统的教学团队,改革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发挥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应用信息技术驱动教学改革创新,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三)推进改革创新,促进教师队伍现代化、国际化发展

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增强教师队伍的时代适应性,提高服务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能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推进教师队伍与现代化同频共振

首先,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队伍现代化要对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重大战略规划,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有关“三个转变”“三教”改革及“1+X”证书制度试点改革等精神和要求重塑教育教学理念,推动教师教育思想、教学理念、育人方式、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发生全方位变革,最终指导和服务于教学改革实践。

其次,建构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专业知识与“双师”素质。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与跨界应用加快,高职院校教师要主动拥抱新型工业革命、新兴产业、新技术发展,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特点,推进专业知识更新、“双师”素质提升与时代同步、与产业发展同步、与技术变革同步、与教育现代化同步,提高教育与生产、专业与产业、教学内容与技术标准、教师与教学、学生与岗位的适应性,切实培养出适应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需要的现代化技术技能人才。

最后,加强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过程中,随着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教育形态与教学形态、知识获取与传授方式、教与学的关系发生着深刻变化,突破传统的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方式,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善于创新,认识职业教育的新规律,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解决人才培养的新问题,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与现代化同向同行,有力支撑教育现代化建设。

2.提升教师队伍参与国际合作的能力

第一,建立和完善教师队伍国际化培养长效机制。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树立开放合作的国际化教育教学理念,具有较宽的国际视野;二是教师队伍结构国际化,包括语言、文化、学习工作经历等国际化综合素质;三是具备参与国际产教合作、人才培养、学术研讨等方面交流合作的能力。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高职院校要以服务国家对外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切实在机制、制度、政策支持等方面重视和加强教师队伍国际化培养,提高教师队伍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有力支撑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

第二,提升教师队伍开发适应国际化需要的职业教育标准的能力。标准通常是指公认的规则、秩序等,是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话语权、主导权的具体体现。西方国家重视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实施专业教学标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化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参与国际标准制订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要适应职业教育“走出去”开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需要,提高规则制订意识和标准开发能力,积极开发和推广具有区域和国际影响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实训标准等职业教育资源,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品牌,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参与度和话语权。

教师队伍是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是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三教”改革的执行者、实践者,教师的理念、职业素养、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職业教育提质升级的成效。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与持续推进,高职院校要准确把握建设教育强国和技能型社会的新任务新要求,从师德师风建设、“双师”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化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等方面着手,努力建设和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贺星岳,曹大辉,程有娥,等.“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及推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9(9).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区域财经素养教育课题“高职院校教师的财经素养教育能力研究与实践——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20CJSYB00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丹妮(1981— ),广西武鸣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教师队伍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