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药物静脉配置的差错及控制对策

2022-11-16 03:36赵延发
智慧健康 2022年24期
关键词:差错率差错静脉

赵延发

汶上县人民医院,山东 济宁 272500

0 引言

静脉用药是临床治疗时常见的一种途径,而药物配置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不仅关系到用药效果和安全,也会影响医院的声誉形象[1]。儿科患者由于身体发育不成熟,用药必须更加谨慎,提高药物配置的精细化程度,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情况,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在高桃美[2]的研究中,药物配置时开展品管圈活动,采用“建圈—选定主题—设定目标—收集数据—原因分析—制定对策—信息反馈”的流程,结果证明能降低药物配置差错率,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随着医疗技术进步,患者及家属的保健意识增强,对静脉用药及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降低静脉用药配置差错率是工作基础。本研究选取本院儿科诊治的400例患儿为对象,分析了静脉药物配置的差错及控制对策,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儿科于2020年1月起,对静脉药物配置工作加强管理力度。从2019年7~12月选取静脉用药患儿4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17例,女183例;年龄3个月至12岁,平均(5.83±2.49)岁;用药时间3~8d,平均(5.72±2.06)d;配药次数每日2~4次,累计1236次。另选取2020年1~7月静脉用药患儿400例作为对照,其中男225例,女175例;年龄4个月至11岁,平均(5.74±2.60)岁;用药时间3~9d,平均(5.53±2.42)d;配药次数每日2~4次,累计1255次。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纳排标准

参照《临床静脉用药调配与使用指南》[3],入组患儿经影像学、实验室等检查确诊,符合静脉用药指征。纳入要求:提供的病历资料完整属实;家长对本研究有正确认识,能积极配合诊疗过程。排除标准:肝肾功能损害患儿,血液和免疫系统疾病患儿,无法正常沟通患儿,存在药物过敏或禁忌等。

1.3 方法

依据《基本药物管理制度》《临床用药须知》等,对400例患儿的静脉用药配置进行回顾分析,统计配置差错事件并分析原因,然后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加强静脉药物配置管理工作,管理干预内容如下。

(1)规范配置方法。①用药前,核对患儿信息和药品名称,观察瓶签上的提示,根据溶媒量多少选择相应规格的空针。以固体药液为例,溶媒量+药量得到总量,也就是医嘱量。②对不同药品种类进行配置时,操作台上的液体要少于5类;未调配药物、调配成品,分别放置在指定位置,例如:未调配药物置于治疗车的下层,成品置于首层。③调配药物时,按照“核对→查看→计算→配置”的流程进行操作;检查成品时,遵守“先对、再看、后扫描”的规程。要求医务人员集中精力,不交谈工作之外的话题。④在排药间,对于名称相近、包装类似的药物,相同名称但不同规格的药物,以及通用名称相同但商品名不同的药物,均要分开放置;设置单独区域存放高危药品,并使用警示标识起到提醒作用。⑤为避免推泵漏液,在配置前准备空针、针头和针栓规范连接;配置完成的成品,将其放置在药箱内,注意不能堆积过满。若药品容易产气,应回抽2mL空气,静置3~5min,配送途中减少晃动、颠簸。⑥严格单组配置,禁止同时配置两组甚至多组TPN;配置完成后,在药单后方做出标识“√”,出仓前复查颜色、剂量、签名、有无标识。⑦合理改进标签,如静滴药物使用大标签,静推药物使用小标签;标签中的内容,突出剂量和用途,对字体进行加粗,保证配置人员能清晰看到。

(2)落实管理制度。结合儿科工作特点,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在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标准操作,常见如穿脱隔离衣、六步洗手法、佩戴无菌手套、消毒生物安全柜、无菌操作技术等。一般情况,以季度或半年度为单位考核1次,考核通过者方可上岗,未通过者继续学习,并将考核结果通报全院。连续两次考核未通过者,由护士长进行谈话,根据考核结果进行批评、惩罚。

(3)强化业务培训。对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①临床知识。在临床医师的配合下,制定临床疾病知识学习计划,每周学习1~2个病种知识。学习时,医务人员参与查房、会诊、治疗等操作,和患儿及家属加强沟通,询问用药后的自觉感受,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处理。②药学知识。每月组织1次科内业务会议,对近期药物配置工作进行汇总,明确差错事件和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在科主任的牵头下,组建微信群用于学习药学知识,关注药学前沿发展情况,掌握新药的作用机制、用法用量,提高用药合理性和安全性。③护理技巧。因患儿比较特殊,护理服务中应掌握一定沟通技巧,例如熟练使用肢体语言,通过微笑、抚触、按摩、拥抱等传递信息,拉近护士和患儿之间的距离,避免患儿哭闹、不配合,提高临床依从性。

(4)开展安全教育。组织医务人员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尤其是刚入职人员、经验欠缺人员必须参加。学习安全管理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案例认识到药物配置差错的危害,从而解决注意力不集中、易受环境干扰等问题,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具体工作中,遵循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对出现的配置差错事件,溯源、追究责任、进行惩罚。通过安全教育,要求医务人员多一些爱心、关心、同情心,为患儿提供优质服务。

(5)注重院感环节。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洁净环境是防控院感的重要一环,要想实现无菌管理,应对工作人员进行无菌宣传,增强无菌观念,严格按照消毒清洁制度开展操作。以一次性注射器为例,使用前检查包装是否完好,开封后检查有无损坏,用后及时毁形处理。在配置间,监测空气中的微生物含量,定期对物品设备进行检查,将细菌含量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工作人员不能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进入配置间前规范洗手,对配置过程进行监管,对引起院感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防范和应对。

(6)优化人员配置。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调配,采用弹性排班制度,临床护理服务人员数量适宜,不同层级的护士比例适当,避免护士过度疲劳,违反操作规范而造成配置差错。与此同时,在护士长的组织领导下,护理人员之间积极协作,保证药物配置的连续性,避免发生中断而造成差错。另外,护士还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参与培训活动、学习防护知识,在药物配置过程中树立预防保健意识,如正确佩戴一次性口罩,穿好防护衣,使用乳胶双层手套等。

(7)差错反向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管理者应转变传统观念,对工作方式方法进行创新。从政策角度看,对于药物配置差错问题,应采用非惩罚性的制度,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负担,鼓励对差错事件及时上报,营造成良好的管理氛围。药物配置差错事件上报后,对事不对人,寻找问题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进行跟踪反馈,在今后工作中积极防范,避免再次发生。另外,结合静脉用药特点和需求,对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减少外界环境中的干扰因素,降低药物配置差错发生率,保证用药安全。

(8)重点对象管理。这里的重点对象,指的是实习生和新入职护士,他们刚进入工作岗位,因缺少经验、风险意识薄弱,发生药物配置差错的概率高。对于他们的管理,一是择优带教,对护理人员进行带教时,带教老师应增强责任心,“放手不放眼”,落实规章制度和规范标准,帮助护士积累经验,增强风险意识。二是护士发挥主观能动性,工作中做到三多:重点环节多提醒,制度落实情况多检查,对护理服务和技术操作多学习。

1.4 观察指标

(1)统计药物配置差错类型和构成比。

(2)强化管理干预前后,比较药物配置差错率、物品表面细菌阳性率。从工作态度、专业技术、医患沟通、用药管理等方面评估工作质量,满分100分[4]。

(3)通过调查问卷,测评患儿对用药服务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层级[5]。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400×100%。患儿无法独立完成评估的,由家长协助完成。

1.5 统计学处理

利用Excel表格记录数据,统计学计算采用SPSS 25.0软件。差错率、细菌阳性率和满意率的表示形式是(例数,百分率),质量评分的表示形式是(均数±标准差),分别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P<0.05代表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药物配置差错类型

数据显示,400例患儿中出现药物配置差错12例,以配置品项错误(33.33%)和数量错误(25.00%)为主,见表1。

表1 药物配置差错类型统计表(n,%)

2.2 药物配置差错率和工作质量评分比较

数据显示,强化管理干预后,药物配置差错率从3.00%降低至0.50%,物品表面细菌阳性率从8.75%降低至4.25%,工作质量评分明显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药物配置差错率、细菌阳性率和工作质量评分比较

2.3 用药服务满意度比较

数据显示,干预前有377例患儿对用药服务给出满意评价,干预后有390例患儿给出满意评价,可见强化管理干预后的用药服务满意率明显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患儿用药服务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儿科患者静脉药物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小儿的身心特点,不仅器官组织发育不成熟,而且无法准确表达自身想法和感受,因此提高了临床治护难度。尤其是药物配置时,必须树立严谨的态度,才能保证用药安全。本研究对药物配置差错常见类型进行总结,分析了差错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管理干预措施。

3.1 药物配置差错常见类型

结合大量实践,儿科静脉药物配置差错的常见类型有:①拿错药物,主要是外包装相似造成药品混淆,例如10%氯化钾和氯化钠针剂;②剂量计算错误,儿童用药剂量一般根据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多采用常量计算法、十字相乘法,缺点是口算易出错,笔算耽误时间;③溶媒选择错误,一些药品需用专用溶剂进行溶解,pH值不当会引起药物沉淀、分解加快,影响用药安全[6];④配伍不当,虽然外观上没有异常,但药物功效已经受到影响;⑤药量抽取不准确,主要是广谱抗生素、生物制剂等,药量不足无法达到有效浓度;⑥出现污染,主要是技术操作不规范引起,例如没有正确佩戴口罩,切割安瓿时未对瓶颈锯痕和砂轮消毒,加药时反复穿刺输液瓶塞等;⑦职业暴露,护士配置药物时,需要暴露在药品污染环境中,而且存在针刺风险,尤其是接触细胞毒性药物时,会威胁身体健康。

本研究以400例患儿为对象,结果显示药物配置差错12例,配置品项错误占比33.33%,配置数量错误占比25.00%,配送错误占比16.67%,放回错误占比13.67%,标签缺失占比8.33%。

3.2 药物配置差错原因分析

儿科静脉药物配置差错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人和物两个方面。

在人的原因上,主要是医务人员马虎大意,药物配置时注意力不集中;或个人经验不足,技术操作不熟练、不规范。①溶媒量计算错误。儿科用药量低于成人,经常出现1/2瓶、1/3支的情况,易造成多余的溶媒未排、排多、排少的情况[7]。例如:溶媒量看错,溶媒规格的标签贴错,非整瓶溶媒抽取不准确等。②漏加药物或加药不准确。瓶盖未去就送至病房,有颜色的成品无色或颜色不正。例如:在治疗车上,成品未放在第一层;同时加多组药时,出现药品漏加的情况;排药错误但没有及时发现等。

在物的原因上,主要和方法、制度、管理等有关。①推注泵漏液。儿童作为特殊患者群体,药品用量、输注速率均要严格控制。对新生儿、病情严重的患儿,经常采用静脉推注泵。推注泵漏液的原因有:针头和针栓连接不紧密,成品装篮数量多造成挤压,人工输送过程导致成品颠簸,配置时反复穿刺瓶塞等。②配置给药途径错误。静脉药物配置时,主要分为静脉滴注、静脉推注两种类型。医护人员在药物配置时,将这两种方法配反。③相似药品未严格查对。相似药品包括外观相似、用途相似、颜色相似等,排药或调配时未严格执行流程,导致相似药品混放,继而造成配置差错,例如多巴胺和多巴胺丁胺,地塞米松和酚妥拉明,维生素B6和肌酐等。④未严格复核查对。成品药物使用前,需要进行复核查对。医务人员复核查对时项目不全,只看包装、不看药名,看头不看尾等,盲目追求速度,忽视了质量。⑤制度管理不合理。现行规章制度或排班模式下,因患者数量多、护理人员数量少,普遍存在较大压力。而且儿科患儿因年龄小、认知不足,护理难度相比于成人更高,更容易出现纠纷和矛盾[8-9]。在此背景下,静脉药物配置差错发生率高。

3.3 药物配置质量控制措施

出现药物配置差错事件,轻则影响正常的治疗效果,重则威胁生命安全,必须加强管理力度,提升工作质量。在嵇利芹[10]的研究中,从人员、制度、药品等多个层面入手,制定严格合理的质量管理措施,结果显示能保证儿童的用药安全,减少医疗资源浪费现象,缓解家庭负担。贺京京[11]在细胞毒药物的配置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分别在活动前、后选取60份细胞毒药物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品管圈活动开展后,审方时间、排药时间、配置时间、周转天数均缩短,配置差错率明显降低,相关工作质量得以改善。张莹[12]则将基于JCI标准的全面质量管理,运用在新生儿科高危药品的使用中,结果显示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提高了医务人员的用药知识水平,促使临床护理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本研究中的管理干预对策,包括规范配置方法、落实管理制度、强化业务培训、开展安全教育、注重院感环节、优化人员配置、差错反向管理、重点对象管理8个方面。通过管理干预,首先提升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树立安全意识和责任心,为岗位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其次,严格落实管理制度,尤其是规范药物配置操作,从源头上避免发生差错事件[13-14]。最后,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实习生、新护士加强管理与指导,鼓励上报差错,发挥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从统计数据来看,干预后药物配置差错率、细菌阳性率明显降低,工作质量评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嵇利芹的研究结果相近,说明以上管理干预措施具有一定成效,是避免药物配置差错、提升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满意度作为一项常见的评价指标,能真实反映出患者及家属的主观感受[15]。本研究干预后患儿用药服务满意度明显增高(P<0.05),说明管理干预方案能获得患儿及家长的认可支持,有助于相关操作顺利实施,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规避医疗纠纷,促进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综上所述,儿科静脉药物配置差错多见于品项错误和数量错误,通过加强管理控制,可降低差错率、提高用药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
差错率差错静脉
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内径及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直升机防差错设计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基于组织行为学对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必要性分析
应用品管圈活动提高手术室护理满意度、降低差错率临床观察
PDCA循环法在降低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率中的作用观察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没考100分就是有知识没掌握?
可溶性Jagged1对大鼠静脉桥狭窄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