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靖茹,欧园,郑韶东,谢美芬,吴织山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医院,广东 佛山 528200
下肢动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外周血管性疾病,其危险性较高,通常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梗死,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是发生在下肢静脉的一种非化脓性炎症,并伴有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疾病,临床特点为下肢局部肿痛、皮下可扪及有压痛的条索状物或伴有病变远端浅表静脉曲张等静脉回流受阻现象,可因血栓脱落而造成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抗凝治疗和手术治疗,预后较好。因此,患有下肢动静脉血栓的患者在临床上的确诊尤为重要,而确诊来源于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检查。传统的下肢动静脉血栓检查方法为常规超声检查,但是其漏诊及误诊率比较高[1-2]。目前,我国不但在医疗技术上有了不断地创新和提升,还在临床检查的技术上有了巨大的突破,现普遍用于检查下肢动静脉血栓的方法是一种非侵入性、方便且无放射性的血管检查手段,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准确有效地反映肢体血管情况,比其他非侵入性检查更加准确,对及时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3]。基于此,本文将研究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确诊的下肢动静脉血栓患者25例作为观察对象,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全部患者接受常规检查(对照组)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实验组),患者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41~75岁,平均(53.58±1.01)岁;体重52.12~79.15kg,平均(62.25±5.92)kg。并以接受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非下肢动静脉血栓者另25例作为参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42~74岁,平均(51.63±1.32)岁;体重53.52~78.49kg,平均(64.05±6.03)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同意参与实验,自愿检查;②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病、器官衰竭及癌症患者;②不配合诊断患者。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检查方法对下肢动静脉血栓进行确诊和诊断,即主要对患者的体格进行检查,检查患者下肢是否出现肿胀、下肢肿胀程度,判断患者大致病变部位,通过腓肠肌握痛、背伸运动的方式,对腓肠肌是否存在血栓进行确诊,检查并记录肢围。
实验组患者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查方式对患者进行检查和确诊,主要应用飞利浦HD7 XE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分别有3.5MHz和7.5MHz~12MHz两种探头,在患者进行检查时,应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先检查患者的髂静脉和股静脉,再协助患者采取俯卧位,对患者的腘静脉和胫后静脉进行检查,将患者下肢外展、外旋进行检查,检查小腿肌静脉丛,让患者抬高足部,保持肌肉充分放松。对下肢深静脉的横轴及纵轴的二维图像进行连续扫查,对血管内径、管壁厚度及回声及周围结构进行观察,同时将血栓部位、大小记录下来,再对患者进行加压试验,对远端肢体进行挤压试验,观察官腔是否会出现压瘪情况,观察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中的血流情况,是否有血流充填、返流、充盈缺损或侧支循环情况,并对比两侧。参照组检查方式与实验组相同。
比较实验组与参照组的下肢静脉内径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检出结果精准度,其中包含确诊率和误诊率。下肢静脉内径:比较两组股总静脉(CFV)、股浅静脉(SFV)、股深静脉(DFV)、腘静脉(POV)、内侧腓肠静脉(MGV)、颈周围静脉近段(PTV)的下肢静脉内径。
将数据复制到Excel 表格中,概率值(probability,P)如果在0.05以下,则表明相关的结果有显著统计学价值,对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正态分布的两独立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齐)或t'检验(方差不齐),呈非正态分布的两独立样本或多组独立样本的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的秩和检验(Wilcoxon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比较两个或多个发生率或结构比之间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卡方检验。以SPSS 18.0软件处理所得相关数据。
实验组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的下肢静脉内径指标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下肢静脉内径指标结果()
表1 两组下肢静脉内径指标结果()
实验组确诊率24/25(96.00%)显著优于对照组18/25(72.00%);实验组误诊率1/25(4.00%)显著低于对照组7/25(18.00%)(P<0.05),见表2。
表2 两种诊断方式检出结果[n(%)]
在血液正常流动的血管腔内,血液出现凝固或血液中有形成分析出、相互黏集形成固体,这一过程称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血栓。血栓形成的三个因素:第一,血液的流动速率缓慢,由于患者有高脂血症以及高血蛋白血症等各类疾病,血液的黏稠度增加,抑或是长期卧床,造成患者的血液凝聚物和血小板在其血管的内膜之上,大量堆积[4-5]。第二,血管壁受到损伤导致患者的血管壁内膜出现损害,就会使内皮细胞损伤,造成抗凝血作用效果较差,内皮下的组织被暴露在外,导致凝血作用不断增强。第三,患者血液内的成分受到改变,患者在产褥期大手术等会导致出现严重的感染状况,造成患者的血液内的纤维蛋白凝聚因子和促血小板凝聚因子生成,造成血液呈现出高凝的状态,最终导致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易形成的主要部位为:小腿肌肉内的静脉、胫后静脉、胆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以及髂外静脉。其中以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多见,其主要原因是左髂总静脉的前方有左髂内动脉和右髂总动脉的交叉通过,使得髂总静脉受髂动脉的骑跨压迫,同时后方还有腰骶部生理性前凸的推挤,导致左髂总静脉受压变细使髂总静脉和下肢静脉的血液回流受阻,所以在同等病因条件下,左下肢静脉更容易形成血栓团。在临床上,下肢动静脉血栓是临床神经外科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如未接受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有将近1/3的患者患上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后易导致肺栓塞的发生,甚至死亡。导致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等,在临床上针对下肢动静脉血栓的预防是神经外科工作中的重点项目之一,患者出现下肢动静脉血栓后,对其预后具有较大的影响,症状轻的患者会出现静脉回流受限,导致下肢动静脉功能出现障碍,对其生活质量影响比较大。所以,需要对该类患者进行精准的诊断,促使其可以早日接受针对性的治疗措施[6]。临床上对该类疾病进行诊断的时候,经常运用常规的超声检查,检出的概率不是很高,容易出现误诊的状况。
患者一般早期起病隐匿,症状不明显,易漏诊。若未发现未就诊,则至少有1/3患者发展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是发展中最严重的远期并发症,常表现为患侧下肢肿胀、色素沉着、浅静脉曲张、湿疹等,较严重时还可以出现反复性的下肢静脉性溃疡,对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旦脱落可发生致命性肺动脉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非常必要且有意义的,需要引起临床的重视。
静动脉血管壁以及管腔的图像显示,在正常状况下,经动脉的管壁会呈现连续性的平滑管线结构,管壁的薄厚相对均匀,回声相对较强,非常容易辨别。但因为血栓会吸附在患者血管的内壁之上,若静动脉出现血栓,会导致血管壁以及管腔的结构很难辨别,需要依照血管的体量表以及动静脉瓣型的特征对动静脉进行寻找[7]。若是患者处于急性阶段的颈动脉血栓形成期间,出现完全性梗阻,就会导致血管的内径不断增宽;若是处于慢性期,因为血栓激化,血管内径会回缩并在一定范围内缩小。静脉血栓显示患者处于急性阶段,会呈现低回声,甚至是没有回声,导致医师不易辨别,这个时候就需要依照管径的增宽,探头的增压,从而对血流状况进行检测,判断患者是否出现血栓状况[8-9]。彩色多普勒检测图像在对该类患者检查的时候,会出现一些频谱或无限流的显示,患者处于慢性阶段、亚性阶段时候,血流就会呈现出充盈缺损的状况,抑或出现不连续性的血流通过,频谱呈现出低速的带状改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被广泛运用在临床检查中,检出效率更优,误诊的概率更低。本研究中,实验组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平均股总静脉CFV(12.82±0.20)mm、股浅静脉SFV(7.67±0.13)mm、股深静脉DFV(8.39±0.15)mm、腘静脉POV(5.89±0.10)mm、内侧腓肠静脉MGV(4.71±0.08)mm、颈周围静脉近段PTV(2.99±0.05)mm的下肢静脉内径。而对照组分别为CFV(8.87±0.18)mm、SFV(5.31±0.10)mm、DFV(7.83±0.17)mm、POV(5.76±0.07)mm、MGV(3.31±0.04)mm、PTV(2.49±0.06)mm,可见实验组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的下肢静脉内径指标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本文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不同检查方式的确诊率和误诊率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的确诊率高达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72.00%;在对实验组患者进行诊断的时候,出现误诊的概率仅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18.00%(P<0.05);对照组患者的检出率以及定位率均优于实验组(P<0.05)。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效果更优,可以为医生的诊疗工作提供精准的检查数据信息,提升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