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艳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指导,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南京市秦淮区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以学科研训员、骨干教师协同共进的形式,设计《学程册》作业,作为区域内五年级学生语文学科的唯一选做作业。《学程册》是区域内按照“问题导向”思路设计的精准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基础性作业。研究者试图以《学程册》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探索将“作业育人”理念与作业设计、实施和管理统筹考虑,系统推进。抓住基础性作业这个关键环节,撬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支点,更好地落实“双减”精神,突破“减负”困境,解决实际教学中作业功能异化、作业质量低下、作业布置随意、作业管理松散等问题。在区域推进作业优化的研究中,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每天都要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指导学生订正作业,作业从来都不是教育领域的小问题。作业研究当然也不是一个新话题,一直以来,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围绕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开展各种研究,如设计更具实践性的作业、跨学科作业,在作业实施中关注不同层次学生、丰富作业评改形式等。
“双减”政策的出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文件的颁布,加速了作业研究的迭代。新课改的重要变化,就是不仅仅研究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的“学”。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审视作业,就是以融汇与独立的视角,从作业的目标、主体、功能、效益等出发,把握不同学段的作业特点,把作业这一学习活动融汇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学习活动进行研究。
基于以上理论认识与逻辑定位,不妨对作业这一传统学习任务进行重新定义。作业是什么?作业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承载学习内容,体现学习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的任务。当下的作业研究就要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借作业研究带动教学改进,助力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为基础性作业,《学程册》的设计基于现行统编版教材的学习内容,涵盖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基础性练习和学习活动。通过分析区域教学与作业中的问题,在对原有作业进行完善的基础上,设计有效落实学习目标的作业。在这本《学程册》的设计编写中,无论是精读、略读课文的练习,还是习作、快乐读书吧和语文园地的练习,均试图以精选内容、精练能力为编写原则,最终实现基础性作业的精准练习和课堂教学的轻负高效。
一是提倡突出重点,夯实基础,避免基础知识的机械操练。如生字书写重在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结构,力求书写美观;词语识记根据课文内容或者词语内涵创设语境,在语境中进行练习。避免大量抄写,机械操练。
二是提倡强化思维,整体感知,避免学习内容的割裂肢解。“课文点睛”部分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统整概括,运用多种思维导图,为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供支架,让学生思维可视化。学生整理了课文内容,分析了多维度信息,也提炼了自己的观点,将思维引向深处,使阅读思维得以训练。
三是提倡紧扣要素,落实策略,避免阅读的高耗低效。每一篇“能力实践”部分的课外阅读练习,均指向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力求达成“教—学—评”一体化。
四是提倡课外阅读整体推进,避免课外阅读流于形式。扉页部分设计阅读打卡记录单,记录学生的课外阅读轨迹,引导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更加充分的课外阅读。
五是提倡立足生本,多维助学,避免脱离生活。练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有调查分析、讲故事、绘画等,让学生始终保持对作业的浓厚兴趣,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作业。
所谓“学程”,顾名思义就是学习过程。这其中包含着区域《学程册》的编写理念,就是把作业研究放在学科“教”与“学”全过程中,把作业看作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作业研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学习过程的落地。
从作业的功能看,把作业放置于不同学习时段中,就赋予了作业不同的功能。预学作业的功能,关键是促进学生先行思考,提升学生思考力,而非提前做作业。当作业在课前时,作为预学任务,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可以帮助教师精准分析学情,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如在课文学习前,教师把“课文点睛”作为学生的预学任务,整理学生作业中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中。
当作业在课上用时,可以引导学习进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巩固教学效果。为改变语文课堂效率低下的状态,把作业布置、完成与反馈作为课堂的必要环节,一方面可以实现课堂教与学样态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投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力。有教师把“能力实践”中的阅读练习作为课文学习之后的实践操练,让学生当堂完成并组织小组讨论,这时《学程册》成为学生将思维过程说出来的讨论性随堂任务。
当作业在课后时,“能力训练”的阅读练习作为课后家庭作业,可以对课堂学习内容及时整理和巩固,对单元学习内容结构化整理,并针对性地补充。同时,经典短文也是学生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质的重要途径。“课后拓展”部分选入的内容是在原有课文基础上的拓展,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促进了学生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学程册》作业从设计开发到实施推广,再到调研改进,走出了一条区域内以作业研究迭代为突破口,助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道路。
对作业过程的管理,行政支撑加专业引领才能产生合力,区、校二级各司其职,形成闭环,才能提升实效。笔者所在区研制出台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的指导意见》,区教师发展中心将作业纳入教研体系,组织教师研究作业融于教学的新样态,既关注教情,也关注学情;重新设计课堂评价体系,既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也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召开教师座谈会,组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既面向区域整体,也关注特殊群体。各校教学管理部门加强对教师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和讲评的全过程监控,深入课堂听课,查看《学程册》作业使用情况,了解教学现状,将作业活动作为评价课堂教学与研究学情的载体。
《学程册》作业从框架设计到内容编选,再到调研改进,全部由区研训员引领区域内骨干教师团队协作完成。区教师发展中心引导教师针对“如何进行作业设计”开展主题式系列培训,从专业引领角度持续帮助学校和教师提升作业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学程册》使用前后,分别用“问卷星”对教师作业设计理念与行为进行调查,教师认为作业可在课前用(学生预学,教师了解学情)、课上用(作为随堂作业和即时性评价)、课后用(作为巩固性训练,进行拓展延伸)的人数比例由使用前的65.45%上升至93.22%;教师对作业功能的认识,由之前的知识巩固(85.59%)、思维外显(36.57%)、拓展延伸(77.68%),发展到之后的预判学情(65.25%)、知识巩固(74.58%)、思维外显(67.80%)、学习评价(58.14%)、拓展延伸(83.90%),体现出区域内教师能够深入认识作业功能,通过作业活动促进教学减负提质的思想转变。
《学程册》作业着力在作业“时间”“难度”“效果”三个方面的“控制”。一是充分考虑不同水平学生的实际,控制作业时间;二是使作业既有统一要求,又能照顾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控制作业难度;三是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进步,控制作业效果。各校在区域《学程册》作业基础上,形成校本分层作业库,布置作业强调“弹性”,减小作业给学生带来的压力。教师在作业批改中强化与学生的互动,增强对学生作业的辅助;学生在教师反馈后,反思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时降低认知负荷,减轻对作业压力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