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燕
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抽象性,如果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而小学生因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有限,他们对抽象的内容就难以理解。教师要立足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生活化的教学,为学生与数学知识间搭建“桥梁”,让抽象的内容易于接受。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生活化的教学提升他们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促进他们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实现有意义的建构。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关注学生生活背景、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选择他们熟知的生活化材料丰富教学内容,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具有生活化教学的意识,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为学生寻找生活化的素材,构建生活化的情境,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以促进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与感悟[1]。学生解析抽象数学知识的能力有限,教师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生活原型,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生活化的材料,让学生对原本枯燥的内容有良好的体验,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启,促进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能提升他们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以生活化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能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
(一)对生活化教学的认识尚停留于表层。许多教师虽然意识到生活化教学会对学生的理解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难以实现“数学味”与“生活味”的融合,所提供的生活素材缺乏针对性、精准性,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导致学生对知识缺乏正确的理解。教师所选择题目的生活背景远离学生生活,或联系点叙述得模棱两可,没有建立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深入关联,未能为学生的思考提供精准指向。
(二)生活化教学处于模仿阶段。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理论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只有建立其与实践的联系,才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不强,虽然能将生活与图形的表象联系起来,但却没有形成应用的意识。如在学习圆的认识内容时,教者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圆的,学生能说出车轮、井盖等都是圆的,但当教师问及为何要设置成圆形而不设置成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时,学生却难以回答。教师对生活的关注度不高,没有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以至在开展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教师要引领学生扮演生活角色,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选取的生活化素材缺乏效用。教师囿于教材,缺少变通,没有考虑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未能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的改造重组,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降低[2]。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成为教材的“搬运工”,要懂得挖掘教材、开发教材,灵活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部分教师选择素材的过程较为敷衍,未能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未能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只是“想当然”引入生活素材。
(四)生活化情境的设计存在误区。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照搬教材、照搬课件,情境的创设缺乏新意,而小学生的求知欲旺盛,他们对新奇的内容感兴趣,而缺乏变化的内容难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促进他们思维的开启,难以产生出奇的教学效果。部分教师不愿意花费精力和时间在生活情境上思考,有时会出现“伪生活化”现象,情境遮蔽了知识的光芒,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将生活化的情境盲目叠加,导致学生出现情境与教学内容脱节的现象。
(五)难以高效地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部分教师未能把握情境化教学的内涵,依自己的感觉行事,不能促进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深度融合,难以显现生活化教学所带来的优势。电教媒体能提升教学节奏、节约课堂时间,促进教学资源的融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教师过于依赖,以课件过多地呈现生活化的内容,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的理解变得肤浅,难以实现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融合。
(一)更新观念,提升整合能力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思维的启发者,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透彻理解生活化的理念,实现教学内容与生活理念的融通,才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提升他们的应用意识。学校要加强生活化教学的研训,对教师的生活化教学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促进他们对生活化内涵的理解。学校要为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为他们提供同构生活化课堂的机会,通过多元教法的呈现实现思维的碰撞,从而能达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生活化教学的理念体系,要将生活化的内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在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中摸索、改进,从而实现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完美融合。如在学习苏教版五上《认识负数》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气温变化、收支情况、盈亏情况、进货出货等用正数与负数来表示,让他们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游戏等情况,对生活化的内容进行再思考、再改编,让这些正负数的内容能让学生触手可及,能形成直观的体验。教师让学生回忆“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让同桌之间边玩边记录自己赢了几次、输了几次,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有学生会选择赢用“+”表示,输用“-”表示。
教师可以用投影向学生呈现两种不同的试卷批阅方式,一种是给答对的题目赋正分,一种是给错误的题目赋负分,都能达到记分的目的。教师也可以联系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完成的用“+”表示,对未完成的用“-”表示。这些生活化的资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之中,更为学生所熟知,能引发学生对正负数意义的思考。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去“发现”一些生活中用负数表示的方法,这样能摆脱教师“一言堂”的束缚,让他们有更多表达交流的机会。
教师在磨课过程中,要让知识回归生活,对生活化的案例进行再思考,要融合生活内容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变得更加顺畅。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思考,这样才能准确地切入生活内容,化枯燥为生动、抽象为具体,能促进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
(二)合理加工,贴近学生生活
教师要由“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教材中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材料,帮助学生跨越理解的“鸿沟”。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变通教材,以创造性的思维对教材进行改编,使之更能贴近学情,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五下《圆的周长》内容时,教者提出问题:光头强与熊大、熊二在草地上跑步,他们按照什么路线跑的?熊大跑的路线实际是在算什么?(正方形的周长)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熊二跑的路线实际在算什么?(长方形的周长)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想计算光头强的跑步路程,实际上在算什么?(圆的周长)圆的周长能算吗?如果我们知道了公式能不能算?学生知道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但当他们要计算圆的周长,他们就会充满疑惑,从而能达到引起质疑的目的,为后面探究圆的周长公式打下基础。
学习材料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越接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度就会越高,就越容易理解知识。教师选择的案例要力求与学生“零距离”,才能引发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消化知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六上《百分数的认识》内容时,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引入羽绒服的标签,含羽绒量为90%;“双11”促销活动商品打九折……这些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极为常见,能引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所带来的魅力。教师要挖掘生活资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能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能产生深入学习的热情。
(三)创设情境,形成直观感受
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受,增进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探求动力,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调动他们的求知热情,满足他们的探索欲望,要贴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立足于生活的视角去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形成有意义的建构。如在学习苏教版三上《认识几分之一》,教者向学生出示教材的主题图,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说说从野餐活动图中看到了什么?如果将2个苹果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将1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将1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不满1个,但学生会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用“半个”去表示数据。教者引导学生操作,并指出“半个”就是2份中的1份,就是蛋糕的二分之一,可以写成1/2。教师要借助生活化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促进学生的思维攀爬。但生活具有多样性,教师如果不能抓住恰当的点切入,会引发学生的思维混乱,难以促进他们对问题的思考。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要借助于生活案例的引入,聚拢学生的注意,引发他们的关注,让数学课堂充满激情。教师要依据教学需求,对教材情境加以重组改编,为学生构建生动形象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关注。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内容时,教者拿出手机为学生拍照,并投到屏幕上,照片能随着鼠标的滑动而变大变小,在学生的疑惑中,教者提出问题:在照片的变化过程中,什么发生了改变?什么没有变化?教者以生活中的照片变化导入,构建学生熟悉的情境,能引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
(四)丰富方式,感受数学魅力
数学语言具有科学性、严谨性,令学生感到枯燥、晦涩,会造成对概念、公式的理解困难。教师要加强引导启发,结合学生掌握的生活常识,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去阐述概念、公式与原理,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如在学习苏教版三下《认识周长》一课内容时,教者呈现两块大小一样的展板(一块有边框,一块没有边框),并提出问题:请仔细观察这两张展板,你有什么发现?教者指出,这个框所在的位置就是“边线”,我们沿它的边线绕一圈,也就是展板的“一周边线”。教者出示一个魔方,边说边指红颜色这个的面,找出它的一周边线。再找到黄颜色的面,让他们说说一周的边线在哪里?一次性水杯杯口的一周边线呢?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你能从它们的上面找出一周边线吗?请找一找,请指给你的同桌看一看。教者呈现数学教材封面、树叶、文具盒、桌面、展板等图形,并指出这些面上都有一周边线,我们将这些面移下来,就形成了平面图形,并提出问题:是不是这些平面图形都有一周边线呢?教师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周长”这一概念,能让学生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要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融入课堂,促进他们对信息的提取,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活跃。教师要建立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联,对所学内容加以拓展,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六(下)《比例的意义》一课内容时,教者创设情境:有一个长50米、宽20米的空地,你可以用这块地设计工厂,请尝试绘出空间占比。学生依据学习的比例知识去绘图、计算,能提升他们的应用意识,加深他们对比例内容的理解,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科的价值。
教师布置生活化的作业,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在“6· 18”“双11”促销活动中,教者针对店铺的促销活动,让学生算算在哪家店铺买东西会更优惠。学生通过不同促销方式的对比,能促进他们对百分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作业的热情,进而提升学习能力。
总之,数学是一门充满意蕴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生活情境的创设、生活素材的引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增进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他们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感悟,从而让学生形成愉悦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