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儒奇,刘磊,孙国强,郑桂芝
济宁医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广泛应用于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神经等多系统疾病的治疗中[1]。《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最早提出了“五脏相关”概念。汉代张仲景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进行完善,形成了“五脏病论”,其提出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理论沿用至今。五脏系统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而构成整体,借以五行生克制化理论而发挥生理功能,并说明了脏腑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代医家基于藏象理论,应用五行音乐疗法与八段锦在防治五大系统疾病方面,相互协同为用,取得良好效果[2-3]。
1.1 五行音乐诊疗疾病《吕氏春秋·古乐》载:“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指出“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说明配合舞蹈等运动,可以导气令和、引体令柔,这是早期音乐疗法与导引运动结合应用的实例。中医五行音乐疗法的系统论述首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其包括“五音闻诊”及“五行健运”两部分[4],前者以五行为基础,角声“悲而和雅”,徵声“雄而清明”,宫声“慢而缓大”,商声“促而清冷”,羽声“沉而细长”,五音、五志对应五脏,肝,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在音为徵,在志为喜;脾,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在音为羽,在志为恐。《内经》将五行音乐运用到疾病治疗上,“百病生于气而止于音”,总结为五音疗疾理论,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求遵循辨证施乐、辨志施乐以及辨质施乐的原则[5]。五音疗疾理论体系总体概括为五音五脏论、五音五志论、五脏相音论三种主要理论,这一体系奠定了音乐疗法的基本架构,更对后世医家运用音乐疗法治疗疾病起到指导意义[6]。
五音疗疾的渊源从字体的演变中可略见一斑,《说文解字》中“乐”“药”“疗”在字形字义上具有一定共性[7],这种同源性主要体现在五行音乐与药物、治疗的关系上。五行音乐疗法包括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诊断上司外揣内,闻人之五音,从而诊断五脏病变。而治疗上大体可分为3种方式[8],一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五音频率声波能够调节相应脏腑、经络的声波,通过神经传递及经络腧穴传递使人体同时产生物质的共振和能量的调节,进而“动荡血脉、通流精神”发挥治疗作用[9-10],现代医家更有将电针的脉冲电流与音乐声波治疗相结合,从而刺激经穴,恢复人体生物节律正常状态,改变了传统电针的易耐受性[11]。二是“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依据《礼记·乐礼》记载的“宫动脾、商动肺、角动肝、徵动心、羽动肾”进行相应脏腑补泻,如肝虚-角调,心虚-徵调,脾虚-宫调,肺虚-商调,肾虚-羽调,同时根据“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原则,选择相应母脏来补其不足,如肝虚-羽调,心虚-角调,脾虚-徵调,肺虚-宫调,肾虚-商调,以此使五行音乐治疗发挥正向效应[12]。三是借助五行音乐移情易性,调理气机运行,改变不良情绪及行为。
1.2 八段锦防治疾病八段锦之名首次出现的时间目前仍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晋代葛洪所著的《神仙传》是最早记载的古籍文献[13],也有学者认为八段锦之名最早见于南宋洪迈的《夷坚志》[14],但各方医家均认为八段锦具有确切的导引养生功效。相较于坐式八段锦,立式八段锦受众更为广泛,尤其是在经过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进行整理与创编后,立式八段锦逐渐普及并定名为“健身气功·八段锦”,其主要包括八式,分别为“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认为,八段锦各式与五脏六腑相应,尤其与五脏密切联系[15],如“两手托天理三焦”——五脏、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肺,“调理脾胃须单举”——脾、胃,“五劳七伤往后瞧”——五脏,“攒拳怒目增气力”——肝,“两手攀足固肾腰”——肾,“摇头摆尾去心火”——心、肾,“背后七颠百病消”——肾。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同样重视八段锦的作用,其调整“攒拳怒目增气力”为“单手推足阴阳跷”,以“调升降”为核心思想,使路氏八段锦通调上中下三焦以及五脏功能,通行十二经气血,并注重协调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16]。
1.3 五行音乐疗法与八段锦结合音乐与运动结合应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歌舞相配,在《吕氏春秋·古乐》中早有记载,同时这也是古人祈福祭祀的主要方式,这种“巫舞同源”与“巫医同源”的文化根源,结合“乐”“药”“疗”之间的同源性[7],不难发现古人利用音乐与运动相结合治疗疾病的大智慧。八段锦属于导引运动,徒手导引使气寓其中,引丹田之气贯行周身,捧气以贯顶,达到“神与气合,以意引气,神气并重”的境界,而声乐同样注重丹田气的运用,因此,这种气功态效应使五行音乐与八段锦紧密联系起来[17],这一相关性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包括阴阳平衡、动静结合、形神兼养、天人一体以及和法疗疾,具体为:①阴阳平衡:阴与阳的平衡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阴阳相错,变化由生。”中医学将阴阳理论应用于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只有保持人体阴阳匀平,方能命曰平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气为阳,五脏为阴,八段锦炼气以为阳,过之则耗气伤阳,而五行音乐入五脏,静以为阴药[18],两者配伍使气血和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②动静结合:动与静既包涵哲学中对立统一的矛盾概念,同时也是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固有属性,人体自然也时刻存在着动与静的变化。“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中医学中五行生克制化之间的动态有序,维持了五行系统的动静平衡统一[19],这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动与静均有体内、体外两个方面,即“外动”“内动”“外静”“内静”。八段锦意在外动内静,动中求静,配合五行音乐一动一静,动静结合,体内体外俱炼,从而促进身心健康。③形神兼养:形与神的概念在《内经》中有详细介绍,神主要有“自然之神”与“人体之神”两类[20],前者是指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后者涉及到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与具象的情志精神活动;形,与神相对而言,是有形之实体,是人之形体,“气和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形为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两者互为依存,形神一体。八段锦治形以全神,五脏藏神治脏安神;五行音乐调神以强身,以情胜情顾护心身。两者结合形神兼养,能使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④天人一体:《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八段锦与五行音乐结合应用下,调整人体气机之升降,顺应天地气候之变化,正体现了人体健康与自然规律的一致性,“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⑤和法疗疾:“和”之一字可以追溯至古代哲学中“以和为贵”的观念,《淮南子·汜论训》曰:“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内经》中也有诸多相关论述,如《灵枢·平人绝谷》载:“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素问·至真要大论》载:“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和法在中医治法中的具体应用最早见于《伤寒论》,由清代程钟龄明确为“八法”之一,八段锦与五行音乐当属于和法[21],两者在治疗疾病上相互协同为用,并与五脏存在着对应关系,如“攒拳怒目增气力”——角调——肝,“摇头摆尾去心火”——徵调——心,“调理脾胃须单举”——宫调——脾,“左右开弓似射雕”——商调——肺,“两手攀足固肾腰”“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羽调——肾,“两手托天理三焦”“五劳七伤往后瞧”——五声调——五脏,临床治疗时应遵循五脏补泻原则及疾病传变规律,选取合适的八段锦招式与五行音乐配乐调式治疗疾病。
研究发现,五行音乐与八段锦均可应用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等疾病,且主要针对于精神情志疾病[22-23],如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这一疾病主要与肝、脾、肾三脏相关,具体病机多涉及气血亏虚,阴阳失衡[24]。因此,临床选用八段锦配合五行音乐能够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益气固肾,调节脏腑功能,调畅气血运行,明显改善CRF患者的负性情绪,缓解疲乏,提高生活质量[25-26]。对于负性情绪的治疗,“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王秀锋等[27]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时,在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八段锦锻炼并配合五行音乐疗法,结果发现,可明显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陈运峰等[28]认为,郁证的发生多责于肝气不疏、脾气不发、心气受抑,因此在治疗时选用五行音乐与八段锦结合疗法,使脏腑与神志同调,减轻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状。齐樱[29]基于芳香疗法、音乐疗法以及体疗联合方案治疗乳腺增生伴焦虑,选用佛手香附包、角调音乐以及八段锦,使嗅觉与听觉刺激并行,配合八段锦动作疏导,理气和中,养肝疏肝,调和冲任,在患者情绪管理方面具有良好效果。肖慧子等[30]研究证实,八段锦中的部分招式能补益心肺之气,并联合以角调为基础的五行音乐,疏肝理气,有效改善气郁质银屑病患者状况。此外,五行音乐与八段锦可调理心、肾两脏相关疾病,当心失所养、肾水不温,或肾精不足、心阳偏亢,以致心肾难以协调,阴阳失衡时,选用八段锦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并结合五音徵调、羽调,可以交通心肾,平衡阴阳,对于心肾不交型失眠具有良好疗效[31-32]。
五行音乐结合八段锦的临床应用虽然五脏均有所涉及,但治疗上仍以精神情志相关疾病为主,其余疾病涉及较少,这也反映了结合疗法的局限性。五行音乐与八段锦均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养生调理方法,并不属于治疗范畴,因而对于其疾病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其次,五行音乐、八段锦与五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可能是各自体系内的相对关系,能否割裂这种关系而仅采用某一招式或某一配乐调式治疗疾病也有待商榷。再者,五行音乐为五度相生律,采用的是三分损益法,与现代的七声调十二平均律法有所差异[33],而八段锦亦分为坐式与立式,因此,临床治疗选用哪一种调式曲目或功法,尚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标准。曹云松[34]对五行音乐与八段锦结合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发现,结合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焦虑、抑郁情绪,然而患者的情绪与身体状况等主客观因素也影响着结合疗法的效果,而且结合疗法与具体疾病或症状之间存在着契合性问题,这种情况对于最后的疗效也有一定影响。
本文阐述了中医五行音乐疗法与八段锦的理论渊源、治则治法,以及在诊疗疾病上的密切联系,探讨其相关性并主要概括为阴阳平衡、动静结合、形神兼养、天人一体以及和法疗疾五个方面,为五行音乐疗法、八段锦的临床研究与结合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五行音乐结合八段锦的临床应用与分析,发现其在调理精神情志等疾病的治疗上疗效确切,符合健康中国发展规划与中医药守正创新理念。但是也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制约其发展,对于临床施治,医者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施治前加强五行音乐与八段锦中医文化理论教学,使患者能加强理解,止念虑而身心契合;施治过程中坚持以古人之识见,究古人生律之序与招式基础[35],同时考虑患者对于曲目调式与动作招式的主观感受[36],并注重心意调节,“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愈后练而持之以调理防复。目前,五行音乐结合八段锦的临床应用较少,但其发展前景较好,需要医疗工作者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继续探索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