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伟
淄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戏曲资源丰富,著名地方剧种五音戏已在这里传承发展了400多年,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五音戏的传承保护单位,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打造了珍稀独有戏曲剧种保护传承的新途径、新模式,其申报的“五音戏+”珍稀独有剧种全生态传承创新工程,获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五音泰斗”传妙音
五音戏,最早由民间小调发展而来,俗称“肘鼓子”,又叫“周姑子”,以唱腔优美动听、语言生动风趣、表演朴实细腻而著称,地方特色浓郁,对研究中国北方,特别是鲁中地区的戏曲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研究价值。
历史上,五音戏一直以艺人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和发展,鲜有文字记载。直到1935年,五音戏一代大家邓洪山(艺名“鲜樱桃”)在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获赠“五音泰斗”美名,五音戏才得以定名,从此唱响了全国。
一个剧种的兴盛和发展,往往与该剧种的代表人物和领军人物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分不开,要了解五音戏,就应记住鲜樱桃这一闪光的名字。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鲜樱桃就已声名鹊起。1949年之后,五音戏进入繁盛时期,以鲜樱桃领衔的五音剧社更名为“淄博市五音剧团”。上世纪60年代,鲜樱桃率团进京演出,梅兰芳、荀慧生、欧阳予倩、张君秋等众多戏剧家亲临观看。
鲜樱桃戏路宽广,青衣、花旦、彩旦、老旦皆擅。他那独特的“甜中带酸,酸中带甜”的表演风格,将五音戏剧种的个性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至今在淄博、济南一带,还流传着不少俚谣,如“卖了裤和袄,也要看看鲜樱桃”“三天不吃饭,也得把鲜樱桃的戏来看”“听说周姑子戏进了庄,忘了喝饭汤”。人们对鲜樱桃的喜爱,于此可见一斑。
鲜樱桃挖掘整理了大量五音戏传统剧目,提升了五音戏的艺术境界。同时,他还创作了许多新编历史剧、现代戏,特别是聊斋戏,成为五音戏的新经典。而他与“四大名旦”的交往和艺术切磋,堪称剧坛佳话。鲜樱桃80多岁高龄时还能登台演出,为五音戏培养了大批优秀传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霍俊萍、吕凤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2017年12月14日,由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筹建的鲜樱桃纪念馆揭牌开馆,这是山东省内第一家近现代戏曲人物专题纪念馆,集收藏、展示、教育、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目前已成为传承、保护、发展五音戏等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而建设鲜樱桃纪念馆,只是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实施“五音戏+”珍稀独有剧种全生态传承创新工程的创新举措之一。
“六个维度”辟新天
传承、保护和发展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课题,也是基层戏曲工作者面临的一道难题。在实施“五音戏+”珍稀独有剧种全生态传承创新工程的过程中,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聚焦繁荣精品创作、夯实传承基础、拓宽传播途径、实施数字保护、聚力人才培养、推进剧种研究“六个维度”,创造性地解决了珍稀独有剧种在传承保护发展创新过程中精品力作不多、理论研究薄弱、传承形式手段单一、历史资料散乱、受众人群萎缩等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新时期珍稀独有剧种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新经验。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有关五音戏的文字、音像资料日渐丰富,但缺乏系统的整理。为此,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投入人力物力,利用数字技术,对历史上有价值的纸质文献以及历代五音戏表演艺术家的音视频资料进行数字化保存,建立了相对完整、权威的五音戏艺术文献、音视频资源库,出版了《鲜樱桃五音戏经典唱段音配像》。“数据库的建立,一方面为五音戏的传承、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另一方面为艺术研究部门、五音戏工作者、五音戏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主任马光舜介绍,数据库还面向全社会,提供五音戏历史资料的浏览、查询服务。
戏剧人才的培养是剧种永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高度重视五音戏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通过举办国家艺术基金五音戏表演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等系列活动,以及将年轻人担纲主演的大戏送上舞台,为年轻人成長搭建了平台。一大批优秀的五音戏人才脱颖而出,接过了五音戏薪火相传的接力棒。
“五音戏的未来在孩子,基础在保护,重点在民间。”马光舜说,近年来,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深入开展五音戏进校园等“五进”活动,举办五音戏表演人才培训班、编印出版《五音戏校本课程》,进一步夯实了五音戏的传承基础,激发了五音戏的传承活力。而通过建设鲜樱桃纪念馆、五音戏博物馆,举办五音戏艺术节、五音戏全国巡演活动,则让五音戏走出淄博,走向全国,唱响世界。
小剧种有大气象
五音戏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至今保留有传统剧目170多出,其中不乏《王小赶脚》《拐磨子》《彩楼记》等全国知名剧目。其与淄博当地浓郁的聊斋文化相结合,更是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五音戏聊斋剧。
早在1958年,赵云生等五音戏研究者就结合聊斋俚曲《墙头记》创作出了聊斋题材的五音戏新作,在淄博、济南公演后,反响热烈。2004年,大型五音戏交响乐演唱会暨五音戏精选唱段专辑《五音神韵》,开创了山东省地方戏与交响乐结合的先河。2013年,新版《云翠仙》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唱响,展现出小剧种的大气象,该剧人选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参赛剧目,并获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
马光舜表示,新版《云翠仙》在五音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以往的五音戏多是一些家长里短的生活化故事,语言较为通俗,而新版《云翠仙》做到了雅俗共赏,既没有脱离五音戏的根,又从根上寻求新的发展。”
继承传统,又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五音戏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成效明显。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专业五音戏表演团体,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始终把创作演出作为立院之本,努力打造聊斋题材五音戏品牌,接连创作排练的《墙头记》《姊妹易嫁》《云翠仙》《珊瑚》《小谢与陶望三》等10个聊斋戏剧目,在学术界和国内演出市场收获了良好口碑。
繁荣精品创作是剧种发展之本。多年来,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高度重视原创剧目创作,着力推动文艺创新,用一部部经典剧目和创新作品,实现了五音戏的凤凰涅槃。
“五音戏+”珍稀独有剧种全生态创新工程自实施以来,一批青年戏曲人才脱颖而出,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得以传承,一批新创作的精品力作立上舞台,一批中小学生成为五音戏的爱好者和传播者,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这一创新实践得到媒体和同行的一片赞誉,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大众日报》等国家级、省级媒体纷纷进行报道,在业内引起巨大反响。
(本文图片由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