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琨 王文达
摘要: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效,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密切。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大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也能提升高校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教师要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内涵,结合部分大学生心理方面的主要问题,依据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个原则,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优势,探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要注重教育目标的科学合理,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注重教学组织方式的创新性,注重教学结构的完善,注重信息教育平台的搭建。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素质教育;高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32-0013-04
作者简介:杨琨(1982-),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助教,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王文达(1992-),男,宁夏银川人,助教,从事叙事与正念心理咨询实务及心理咨询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教育工作者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研究,从20世纪就已经开始了。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类潜能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指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积极心理学理论逐渐开始应用于教育领域,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帮助大学生激活内在的潜能,使其形成优秀的品格,从而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质量。下面简述当前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指出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并从几个方面探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措施。
高校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人力资源,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到现在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高校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合理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据调查显示,有18.5%的大学生存在抑郁倾向,其中4.2%的学生有抑郁高风险情况,并且8.4%的学生表现出焦虑的心理问题,甚至有43.8%的大学生受到失眠问题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会对大学生学习和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使大学生在极端情况下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引发严重后果。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掌握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合理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大学生实施积极的心理疏导,才能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提升高校整体育人效果。
要立足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立足积极心理学视角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的优势:一是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二是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三是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1.有助于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改革创新,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设计有针对性和时代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还可以在保持学生积极心理状态、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的基础上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创新,完善其内容,丰富其形式,做到寓教于乐,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2.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的拓展
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教师遵循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内在要求,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有了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支持,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仅会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科学设计,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还会探索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多元融合,使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在多元育人和立体育人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3.有助于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要求,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能够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和创新提供辅助,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向心理健康引导方向延伸,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并进,从而增强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度,使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主动探究,产生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要想立足积极心理学视野,具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要遵循以下四个主要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二是激励性原则,三是体验性原则,四是发展性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将积极心理学作为基本的指导理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并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充分尊重,使所开展的教育活动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内心倾向性特征为其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指导,使其在主观意识的作用下有选择性地接受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群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在发展和健康人格的逐步形成。
2.激励性原则
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想让使教育活动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要在教育活动中践行激励性原则,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大学生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有效激励学生内部情感和内在精神潜能的逐步彰显。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精神激励融合在一起,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对激励方式进行确定,引入多种激励模式开展激励活动,使大学生在有效激励的作用下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并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3.体验性原则
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教师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应当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使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在不断探索和成长中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体验活动的设计,要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形成理论与实践兼容的教育模式,使体验感渗透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其在学习、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都能产生获得感,为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
4.发展性原则
一切事物都是动态发展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素质水平、心理健康水平也保持着动态发展的状态。因此,教师要坚持动态发展的理念设计教学活动,从规避大学生心理健康风险的角度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调节、心理疏导等作为重点,将预防心理疾病和心理亚健康状态作为辅助手段,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品质作为重点内容,确保在教育实践中将防治和发展融合起来,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教师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内容,在积极心理学导向下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科学设计和规划,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指向性,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注重教育目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二是要考虑心理健康教育要具有一定的发展性;三是要注重教学组织方式的创新性,注重将体验与活动相结合;四是重视教学结构的进一步完善,重视结构定位的准确性;五是重视信息教育平台的搭建,以提高教育活动的开放性。
1.设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
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导向作用。高校教师要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科学制定教育目标,不仅考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还要考虑到发展性。有了发展性,才能进一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改善学生的负面心理,还能对学生积极心理潜能进行有效挖掘,促使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形成良性发展态势。设定教育目标时,教师既要从帮助学生对现有心理问题进行矫正的角度制定教育方案、开展教育指导活动,还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让学生认识到拥有积极的心理体验的重要性,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养成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社会和人生的精神品质。
例如,高校教师可以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作为教育目标。具体执行时,教师可以在帮助大学生防治心理疾病、提升心理调节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讲解和实践活动的开展来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素质,并有意识地关注大学生多元潜能的开发,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教师要注意对客观社会中积极教育元素的挖掘,探索个性化和社会化和谐教育目标的设置,帮助大学生在心理素质强化的基础上能更加准确地对个人发展潜能进行定位,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参与到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尽量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发展自己和完善人格,达到良性心理狀态和生理状态,进而成长为能够服务于社会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2.创新教学组织方式,注重体验与活动的结合性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高校教师不仅要科学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还要设置具有体验性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拥有深切体验的基础上逐渐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给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去积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及探索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通过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找到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方法。在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将积极的心理治疗观和心理引导观作为核心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解决其自身问题的主动方,帮助学生在探索自我和反思自我的过程中探寻内心想要寻求的答案,解决其心理问题。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重挖掘活动的自然性和体验性,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让大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和交流,在自由体验中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真实展现自身内心状态,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例如,高校教师可以引入心理情景剧,结合学生的心理选择相应的心理情景剧剧本,让学生通过情景剧表演感受内心真实世界,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改善心理健康状态。以心理情景剧“正视自己”“不畏浮云遮望眼”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这两个心理情景剧的表演活动,让学生通过表演认识到每个人都存在优点和缺点,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欣赏自己、鼓励自己,只有奋发向上、努力拼搏,才能突破眼前的障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心理情景剧的运用,能够为大学生创造相对健康、真实、安全的教育环境,从而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3.完善教学结构,增强结构定位的准确性
在积极心理学导向下,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教学结构进行设计和完善,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合理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还要在学校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熏陶、家庭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进行开发和设计,构建结构完整、全面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确保在完整教学结构的支撑下探索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合理化渗透,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呈现出理论与实践融合、课堂与课外融合、校内和校外融合的特点,在多元共助的情况下增强结构定位的准确性,确保发挥多种教育活动的合力。
例如,高校教师可以在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理念,通过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积极情感,从而提高教育效果。在具体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积极心理学作为核心理念,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和个体特征确定社团活动主题,制定社团活动方案,将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融入其中。例如,学生社团可以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辩论赛”等活动,通过这些丰富的社团活动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这样,大学生就能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自身学习、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价值,有效培养抗挫折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健全的人格。
4.搭建信息教育平臺,提高教育活动的开放性
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与网络的接触较为广泛,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要依据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对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积极进行改革创新。比如,可以尝试将网络平台作为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空间的重要渠道,构建新型教育模式,使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能够减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压力,可以更好地与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实现内心压力的释放,有效改善心理状态。
例如,高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向大学生群体应用非常广泛的微信平台延伸,通过微信公众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开放性的空间和虚拟化的环境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实际构建信息化教育系统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结合时事热点问题、学生心理动态等,定期向学生分享与积极心理学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文章、教育视频及相关的社会新闻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辟专门的学生匿名寻求帮助的版块,让学生以匿名的方式反映自身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等,教师则给予其相应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碍。这样,既能保护大学生的隐私,又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综上所述,在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针对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能有效提高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效性。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让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渠道更加多样化,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到提升。因此,高校教师要根据新时代的要求,认真研究如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理念。要注重设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创新教学组织方式,注重体验与活动的结合性;完善教学结构,增强结构定位的准确性;搭建信息教育平台,提高教育活动的开放性。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晓宁.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究[J].黑龙江科学,2021(03).
[2]张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与创新》[J].中国学校卫生,2021(09).
[3]罗辑,康华明.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1(02).
[4]井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健康心理学》[J].中国学校卫生,2021(05).
[5]李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大学, 2021(21).
[6]白艳巧,姜双增.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4).
[7]刘宗利.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8.
[8]于风笛.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5.
Discuss 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Yang Kun, Wang Wenda
(Xinhua College of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 China)
Abstract: The training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carry out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reasonabl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can effectively guide college students, keep them in a good mental state in the new era, and also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college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according to the connot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mai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some college students, and based on the four principles of carrying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explore measures to carry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ducation objectives,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struc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education platform.
Key words: mentalhealth education; positivepsychology;competenceeducation; college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