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婷 袁艳霞 刘平
作者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急诊科(511300)
急诊科为整个医疗卫生机构中收治危重症患者数量最多的科室,也使其转入医院接受后续治疗的必经之路[1]。几年来随着慢性疾病发病率以及交通事故发生率的逐年上升,急诊患者数量随之增加,使得急诊护理工作面临的压力急剧升高。由于急诊患者普遍病情复杂且危重,故积极的救治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之所在[2]。急诊救治效率成为整个急诊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外,就医体验成为急诊患者多元化需求的重要体现,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为现代医学模式确立后的重要前行方向。然而,以往急诊科采用的护理模式侧重于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且流程较为繁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救治效率、削弱患者的就医体验感。4P 模式为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性(Predictive) 、个 体 化(Personalized) 和 参 与 性(participatory),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对个体行为的干预以实现预防疾病、控制发展的目的。目前该模式在管理领域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在医学领域尚处于摸索阶段,故本研究对此展开分析,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19 年1 月-2021 年12 月收治的80 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采取的护理模式分为两组各40 例。对照组中男33 例、女7 例;年龄:19 岁-91 岁,平均年龄(59.80±15.20)岁。观察组中男31例、女9 例;年龄:25 岁-92 岁,平均年龄(63.75±18.47)岁。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无影响本研究的缺失项者;(2)年龄18 岁及以上,男女不限;(3)患者家属了解研究内容且自愿参与,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2011B06130004)。排除标准:(1)植物生存状态者;(2)放弃接受进一步治疗者。两组急诊患者的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实施分组比对。本研究已通过伦理审批。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护理模式,患者由120 送入后由分诊台工作人员与患者家属展开积极的沟通交流,按照急诊预检分诊与病情评估流程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分为“濒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4 个级别[3]。按照从重到轻、从病情迅速变化到相对稳定的原则对急诊患者进行分流,合理安排其影像学检查排号,急危重症患者直接通过绿色通道送入急救室接受抢救。病情较为稳定的患者则转运至分诊区,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完善各项常规检查,并协助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初步处理。位于留观区的患者,由护理人员开展健康宣教工作,将疾病相关知识明确告知,并且耐心宽慰患者,结合以往成功案例巩固患者的自信心。观察组采用4P 模式,具体措施如下:(1)预防性。由急诊科管理者结合本科室实际工作情况以及不同时间段人力资源的使用情况合理排班,通过弹性排班法在相对闲暇时安排更多的急诊科护理人员休息,在忙碌时间段安排更多人上岗。按照预检分诊流程进行科学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针对性的安排救治方案。由1 名急诊科护理人员协助急危重症患者及家属前往急救室接受救治,并配合急救室医务人员完成各项救治工作。(2)预测性。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急诊患者的转归规律进行总结,通过详细收集和统计生命体征、血气指标等变化情况对急诊患者的预后做出初步预测,并将结果告知急诊科管理者,对于转归良好的患者可以由低年资护理人员接手并在留观区接受相应的护理,对于转归欠佳的患者则是由具有丰富护理经验的急诊科护理人员负责照护,在护理过程中耐心告知可能的转归情况,促使患者及家属预先做好心理铺垫。(3)个体化。根据每名急诊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具体如下:①针对尚未清醒的患者遵医嘱连接心电、血气监测设备掌握其生命体征、昏迷程度变化情况。每天早晚各1 次清洁患者口腔,维持良好的口腔卫生,通过鼻饲的方式注入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饮食,保证营养供给。②针对转醒的急诊患者,详细告知急救效果,耐心倾听患者心声,运用既往成功案例来巩固其战胜疾病的自信心。(4)参与性。与患者家属展开积极的沟通交流,详细告知患者护理期间的各种注意事项并将其纳入到护理工作中,在护理间隙由患者家属完成照护工作,护理人员从旁指导以纠正错误行为,使其能够更好的胜任患者的照护工作。
1.3 观察指标选取救治效率(分诊评估时间、候诊至就诊时间、死亡率)、就医体验评分(诊后关怀、康复建议、用药指导)作为观察指标。就医体验评分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分值0 分-10 分,分值越高就医体验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救治效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救治效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就医体验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就医体验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的就医体验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n=39)对照组(n=36)用药指导9.00±0.45*6.34±1.02诊后关怀8.88±1.02*6.30±1.00康复建议8.97±1.03*6.25±1.01
近年来急诊患者数量呈现出激增态势,使得急诊科工作压力随之提高。由于急诊患者病情复杂且病种多样,使得患者预后不尽相同[4]。除了积极的救治外,良好的急诊科护理干预亦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故做好急诊护理工作尤为重要[5]。
尽管预检分诊已经在急诊科护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不同危险分层的患者在护理需求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由此使得护理服务的针对性不足,削弱了护理成效[6]。
4P 模式是近些年来备受医学界重视的医疗服务模式,以预防性以及预测性为核心目的,通过个体化的干预以及调动患者参与性以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但是,目前该模式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在实践中的应用尚未开展,故对此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发现,与实施常规急诊护理模式的对照组相比,实施4P 模式的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候诊至就诊时间更短、死亡率更低,而就医体验评分(诊后关怀、康复建议、用药指导)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结果提示:在急诊患者护理中4P 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救治效率、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感,故具有广阔的推广使用前景。总结原因如下:该护理模式强调预防性以及预测性,在预防上护理人员着重避免留观区突发意外事件的发生,通过双人协作的方式对该区域的患者进行管理,使得护理成效更高。在预测上由急诊科护理人员结合患者信息对其预后进行科学预测,转归良好的患者由低年资护理人员照护,而转归较差的患者则由丰富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照护,使得人力资源得到了合理的使用。个体化则是围绕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其护理所需的方案,且在护理过程中调动患者家属参与积极性,最终为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4P 模式有助于提高急诊患者救治效率、提升其就医体验,具有重要的推广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