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良 林志炯 韩海宁
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骨科,广东中山 528400
髋关节是机体最大的负重关节,具有多轴性,正常情况下,该关节各向受力属于动态平衡状态。当患者直立行走时,髋关节能够作为平衡杠杆的支点,外展肌肌力以及自身体质量属于杠杆的双向受力,在髋关节上共同作用[1]。而此时一旦机体重心从负重髋关节偏离,会导致外展肌承受压力剧增,而负重增加会导致外展肌承受压力降低。只有在这两种方向的受力平衡才能保障髋关节的稳定,一旦出现失衡,便会诱发髋关节疾病[2]。髋关节疾病的发生会导致患者髋关节出现功能障碍、关节僵直、关节疼痛等临床表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临床应用于髋关节疾病治疗中的常用手段,该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缓解髋关节疾病造成的疼痛,对患肢功能进行重建,进而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临床研究发现[3],为了保障患者术后髋关节的稳定性,使髋关节应力得以分散,重建股骨偏心距具有较大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探讨80例于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我院)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情况,为重建股骨偏心距的价值提供参考依据。
纳入对象为80例于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骨科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根据股骨偏心距是否得到重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30例,未得到重建,观察组患者50例,得到重建。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件号:ZYY2021-143号),已获取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0~85岁,平均(67.02±2.24)岁,股骨头坏死12例,股骨颈骨折18例;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0~85岁,平均(67.03±2.25)岁,股骨头坏死21例,股骨颈骨折2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4]:①符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标准;②假体使用生物型假体;③患者为首次接受该术式治疗,并为单侧肢体患病;④治疗前下肢肌力为Ⅴ级;⑤Ficat分期中股骨头坏死为Ⅲ、Ⅳ期。
排除标准[5]:①经CT等诊断提示存在代谢性骨病或病理性骨折者;②影像学资料缺失者;③合并精神疾病者;④合并肿瘤疾病;⑤合并感染性疾病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疾病;⑥人工髋关节置换翻修术者。
所有患者均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仰侧卧位,全身麻醉,辅助顶棒固定肢体。髋关节直接前方切口或者后外侧切口,长10~15 cm切开皮肤,将深筋膜以及皮下组织做好钝性分离,将髋关节囊暴露,切开髋关节囊,松解股骨颈内下方关节囊。暴露股骨颈,修整股骨颈,将股骨头取出。充分暴露髋臼,髋臼逐层打磨,将髋臼假体置入。暴露股骨颈,开孔并逐步扩髓,植入安装股骨假体柄、头、颈,行髋关节复位。C臂X光透视明确假体安放位置满意。将引流管关节腔内,对切口应用生理盐水冲洗,依次缝合,外敷料包扎。
①所有患者均在术后接受双侧髋关节正位X线片摄片检查。检查过程中,患者内旋双下肢至15°,两脚尖相对,确保双侧闭孔对称,放射床与X线球管的垂直距离为1 m,调整至相同的放大倍数,以双侧股骨中上三分之一为投照范围。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术后第一天的股骨偏心距。测定方法为,以股骨头为球形,球心为股骨头旋转中心,在影像学摄片上通过“双弦法”将股骨头假体或股骨头的旋转中心进行确定,再将两侧股骨干的纵轴线,将纵轴线的垂线刀圆心的距离为股骨偏心距。将健侧与患侧股骨偏心距测量值进行比较,差值未超过4 mm,说明股骨偏心距得到重建。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的髋关节功能情况。髋关节功能评定指标包括髋关节活动度、髋关节Harris评分[6]以及髋外展肌力臂的值。其中髋关节活动度是指外旋(30°~40°)、内旋(40°~50°)、内收(20°~30°)、外展(30°~45°)、后伸(10°~15°)以及前屈(130°~140°)不同活动方向角度的总和;Harris评分包括畸形、活动范围、功能、疼痛四个项目,每项评分满分分别为4、5、47、44分。量表满分100分,分值越高提示髋关节功能越佳;髋外展肌力臂是行股骨头旋转中心至同侧股骨大粗隆切线的垂线,垂线的距离即为髋外展肌力臂。④比较治疗前、术后半年髋臼前倾角以及外展角的值,测定方法为Murray法[7]。⑤比较术后半年双下肢等长情况。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健侧以及患侧股骨偏心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d两组患者患侧股骨偏心距以及患侧与健侧的偏心距差值比较,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股骨偏心距情况比较(mm,±s)
表1 两组患者股骨偏心距情况比较(mm,±s)
组别 n 健侧患侧 术后1 d患侧与健侧的偏心距差值治疗前 术后1 d对照组30 43.78±2.55 37.49±2.32 47.32±2.61 4.33±0.88观察组50 43.81±2.56 37.51±2.33 43.61±2.55 1.95±0.53 t值 0.051 0.037 6.245 15.123 P值 0.960 0.970 0.000 0.000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髋关节活动度、髋关节Harris评分以及髋外展肌力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半年,两组患者的髋关节活动度、髋关节Harris评分以及髋外展肌力臂比较,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s)
组别 n 髋关节活动度(°) 髋关节Harris评分(分)治疗前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 术后半年 治疗前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 术后半年对照组30 75.44±2.35 119.23±4.02 166.93±4.43 182.44±5.88 42.66±1.54 67.43±2.03 78.77±2.63 86.44±3.43观察组50 75.45±2.36 139.02±4.66 184.93±4.98 199.92±6.33 42.67±1.55 71.87±2.43 87.43±2.81 95.22±3.55 t值 0.016 17.613 14.792 11.082 0.025 7.680 12.324 9.742 P值 0.987 0.000 0.000 0.000 0.980 0.000 0.000 0.000组别 n 髋外展肌力臂(mm)治疗前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 术后半年对照组30 48.11±0.54 49.98±0.58 52.32±0.76 54.55±0.82观察组50 48.12±0.55 53.09±0.64 55.81±0.82 56.82±1.54 t值 0.071 19.722 17.097 7.126 P值 0.944 0.000 0.000 0.000
治疗前、术后半年,两组患者髋臼前倾角以及外展角的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髋臼前倾角以及外展角的值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髋臼前倾角以及外展角的值比较(°,±s)
组别 n 前倾角 外展角治疗前 术后半年 治疗前 术后半年对照组30 17.54±1.22 17.33±1.12 42.66±1.55 42.72±1.57观察组50 17.22±1.23 17.12±1.13 42.68±1.56 42.73±1.58 t值 1.012 0.723 0.050 0.025 P值 0.316 0.473 0.960 0.981
术后半年,对照组有15例患者存在双下肢不等长情况,发生率为50.00%;观察组有5例患者存在双下肢不等长情况,发生率为10.00%。两组患者的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率比较,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00,P=0.000)。
髋关节是对人体骨盆解剖部位进行维持的重要部位,保障了人体的行走功能,是机体外展肌与自身重力动态平衡的控制点[8]。其中,内层的臀小肌以及臀中肌与外层的阔筋膜张肌是组成髋外展肌的主要结构。而导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外展肌功能变差的主要因素有两点,一是手术期间因手术入路或手术视野的暴露对臀小肌、臀中肌以及其他周围软组织造成的损伤;二是手术期间髋关节旋转中心被破坏,进而造成杠杆两端受力受到影响[9-10]。结合本研究对髋关节活动度、髋关节功能以及髋外展肌力臂的研究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健侧以及患侧股骨偏心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d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患侧股骨偏心距以及患侧与健侧的偏心距差值比较,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髋关节活动度、髋关节Harris评分以及髋外展肌力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半年,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髋关节活动度、髋关节Harris评分以及髋外展肌力臂比较,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这一观点与胥伯勇等[11]发表的相关文章观点一致,提示术中股骨偏心距成功重建者其术后髋关节活动度、髋关节功能以及髋外展肌力臂得以更好地恢复。因此,股骨偏心距重建效果对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促进影响。股骨偏心距缩小,能够使骨接触面与股骨柄假体中存在的内翻应力得以减弱,能够更好地促进髋关节外展功能的恢复,进而保障骨盆平衡,使髋关节更具稳定性[12]。而股骨偏心距较大,术后患者的活动期间会导致髋外展肌不断受到刺激而发生收缩,髋关节运动负荷变大,导致假体受损,会增加术后肌肉疲劳的发生风险,对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造成负性影响[1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率比较,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股骨偏心距是否重建会直接影响到患者术后双下肢等长的恢复情况。在正常情况下,股骨颈干角约为127°,要比临床应用率较高的假体颈干角略低。为了保障股骨偏心距的重建,可通过加长头或加长颈达到这一效果。但加长颈后会导致患肢长度增加,进而导致患者出现跛行、坐骨神经麻痹、髋关节疼痛等情况。经相关研究学者表明[14],偏心距以及股骨应力呈正相关,股骨颈长的范围为35~44 mm时,股骨假体应力最低,更能够保障股骨偏心距达到重建。
相关学者认为[15],髋臼前倾角以及外展角也会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活动范围造成影响。提出此观点的学者认为[16],假体位置不佳会导致髋关节的稳定性以及活动度受到影响,进而导致术后关节出现无菌性松动、假体磨损增加以及脱位的情况发生,而术者的主观判断、术中体位的选择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均会对髋臼前倾角以及外展角造成影响。但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术后半年,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髋臼前倾角以及外展角的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这一结果与相关研究存在偏差,但考虑本研究纳入样本量有限,故可在日后临床研究中加大研究范围,提高临床结果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重建股骨偏心距能够促进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并会影响术后双下肢的等长情况,但不会对髋臼前倾角以及外展角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