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血管病防治能力和研究水平显著提升

2022-11-15 12:38文图中国医药科学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20期
关键词:主题词

文图/《中国医药科学》 赵 海 潘 锋

以“健康心脏 健康中国”为主题的中国心脏大会(CHC)2022开幕式和全体大会2022年9月16日以云端方式在北京开幕,本届大会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循环杂志》社和北京楷祺心血管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本届大会内容在延续体现年度最新学术进展的全体大会、高峰论坛以及涵盖心血管基础医学、预防与流行病学、社区人群防治、影像学与功能检测、心血管内科与介入治疗、心血管外科、护理学等领域50余个专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心血管创新技术与示教演示、中国血管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培训、最新试验公布、心血管病诊治基层培训等亮点。来自我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形式在中国心脏大会上分享了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讨论了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交流了心血管病医、教、研、防及产业的多方面信息,以期共同应对来自心血管病的全球性挑战。

“防治并重”的新时代中国心血管病防控策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教授发表了题为“新时代中国心血管病防控”的主旨演讲。胡盛寿院士说,中国心血管病患者住院人数快速增加,医疗可及性和质量指数进步幅度举世瞩目,我国多项心血管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或接近领先水平。多种疾病的住院病死率下降,我国在心血管病“救治难”的问题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胡盛寿院士强调,由于中国老龄化以及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心血管病病死率和病残率仍在增加,疾病负担下降的拐点仍未出现。基于医院的技术进步,并不能降低中国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数据显示,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心血管病都占据我国居民的病死原因的首位。1990—2015年,中国仅脑出血病死率下降,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病死率持续升高,脑卒中病死率仍远高于欧美。在人群层面,我国居民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吸烟、糖尿病患病人群数以亿计,人群中吸烟、高盐饮食和体力活动减少等不良生活方式流行,这些危险因素如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加之人口老龄化,意味着中国心血管病的发病仍会进一步增加。

胡盛寿院士说,新时代中国心血管病防控策略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以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体系为抓手,构建以健康环境、健康文化和健康生活方式为特征的“零级预防”。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人群层面危险因素改善对降低冠心病死亡的贡献最大。因此,应坚持预防为主、以基层为主的方针推进,强调中国心血管防控要从医院向社区和社会转移。要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在生命早期强调心血管健康,预防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发生为目标的“零级预防”。因此,要建立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技术和能力支撑体系,基于此,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成立了国内首家“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应以健康饮食、身体活动、肥胖、吸烟、睡眠和心理为干预对象,并形成有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环境。

二是要做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以提升血压、血脂、血糖异常的筛查、治疗和控制为目标,以维护血管健康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为核心。由于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低下,中国居民的终身卒中风险将近40%,全球最高;另外,我国40岁以上居民首次卒中发病率年增长8%。我国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的控制率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明显的差距,构建以提升“三高”控制率为核心目标的一级预防体系非常重要。

三是针对院前、院中和院后存在的不足,补医疗短板。有研究显示,我国77%的心血管病患者死亡发生在家里,提示对心血管病急重症的救治要从院内延伸至院外,尤其要提升心血管急重症的社会救治能力。我国尽管大城市大医院已经与发达国家媲美,但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心血管病救治能力仍有明显差距。我国医疗技术实施存在“二八定律”,即20%的大医院开展了80%的手术,80%的小医院开展了20%的手术,优质资源下沉仍任重道远,需要切实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基层医院的诊疗能力和医疗质量。

四是推进以卫生信息技术、远程医疗、智慧医疗和大数据为支撑的医疗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建设。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智慧医疗”将成为新时代心血管病防控、医疗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要积极探索心血管病“中国基层智能防控模式”。探索打造心血管病基层防控“互联网+智慧医疗”中国模式,应成为所有专业同仁们共同努力的目标,这不仅需要多学科融合,更需要更多的专家投入,以助力基层医生慢病防控能力的提升。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正在实施的四个国家项目,包括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三高共管”项目,中国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都将助力心血管病防控“预防为主,以基层为重点”的国家方针落地生根。

胡盛寿院士指出,在专业层面,中国心血管病领域从预防、诊断、治疗三个方面较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而提升中国心血管医学研究的水平和能力,是从理论技术层面支撑国家心血管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的重要基础。从论文数量来讲中国已经排名全球第二,逐年增加,但高质量研究较少,贡献率较低。全球心血管研究被欧美指南引用的最多的前十位医院中,中国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一家医院入围。数据显示,中国国家自然基金资助的心血管研究数量仅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十分之一,资助单项经费仅为美国NIH的五分之一。

胡盛寿院士说,新时代心血管医学研究的使命是聚焦“以防为主、防治并重”的任务,以需求和目标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要出药物靶点、出技术、出产品、出指南、出政策依据,以提升中国心血管原创的理论、技术、方法、产品、模式为目标,全面提升中国心血管医学研究的效率和产出率,真正实现聚焦目标、任务导向的心血管研究。中国心血管医学研究要着眼于在预防、诊断、治疗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从五大方面来补短板,解决瓶颈问题和卡脖子问题。建设心血管病预警预测与早期干预体系,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挖掘核心靶点、开展药物研发,提高重大心血管疾病的救治率;实现植入器械自主研发,早日摆脱“卡脖子”现状;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心血管影像设备、技术,为心血管疾病诊疗做保障;构建“互联网+智慧医疗”大数据,实现成熟技术的基层赋能。

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持续改善

郑哲教授做报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党委书记郑哲教授报告了《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报告(2021版)》,该报告基于全国医疗质量监测、抽样调查及各专科协作平台数据,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我国心血管病专业医疗质量现状,报告的数据纳入了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国5351家医院(三级2042家,二级3309家,不包括军队医院)的1959万心血管病相关住院患者人次(影像专业包含门诊患者),部分指标与2020年及以前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郑哲教授介绍,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持续改善。

一、心血管病诊疗规模持续扩大,新技术推广迅速。报告披露,具备主动脉手术能力的医院数量及手术量快速增长,主动脉介入手术发展最为迅速。先心病介入手术量逐年增长,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已成为常用的治疗方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开展地区不断增加,六年手术量增长32倍,增长最多的为北京。

二、质量改进初见成效,诊疗过程日趋规范。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指标提升明显,24 h内再灌 注 率 从2020年 的70.3%升至2021年的81.5%,但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动脉桥选择、围术期输血控制指标持续改善。至少一支动脉桥的使用率为87.6%。心力衰竭诊疗过程指标逐年改善,但规范化诊断和评估能力亟待提升。

三、区域间医疗质量异质性依然突出。虽然从总体上看医疗质量在提升,但在区域间医疗质量仍存在差异。比如,急性STEMI风险调整的院内病死率在福建最低,仅2.1%。辽宁最高(8.4%),二者相差近4倍。心力衰竭风险调整的院内病死率东部地区较高,达到2.3%,而中部和西部分别为1.5%和1.3%,地区的医院间异质性突出。在中国冠心病治疗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CABG之比约为22∶1,虽低于2020年的比例(26∶1),但仍远高于美国(2.2∶1)。甘肃最高为140∶1,北京为5.4∶1。

四、跨省就医结局改善,医疗服务同质化待提升。2021年,跨省异地就医持续下降,但需考虑疫情防控影响因素。区域间医疗质量异质性依然突出是导致异地就医的主要原因。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可能缓解医疗服务供需不均衡。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阜外华中血管病医院是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所在省份心血管外科的跨省异地就医流入占比增加,流出占比下降。

顾东风院士作报告

葛均波院士作报告

韩雅玲院士作报告

五、护理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每张床配备护士数呈上升趋势,2021年达到1∶0.43,但仍低于《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发展目标(1∶0.65)。护患比呈上升趋势(2021年1∶12.8),但尚未达到《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要求(<1∶8),更低于美国(ICU 1∶2,内科病区1∶6)。

六、材料费用占比下降,但药品费用占比上升,政策推进效果需要深入研究。郑哲教授表示,国家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今后将坚持以推进目标导向的质量改进工作,继续完善质控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质控信息监测与分析反馈。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解读

多位院士专家对《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进行了深入解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霖教授在题为“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和人群干预研究现状”的报告中,从心血管病流行现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变化趋势、心血管病人群干预研究三个方面进行解读。高润霖院士指出,心血管病发病率、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心血管病是多种风险综合作用所致,加强综合风险管理是心血管病预防的基石。相关研究为心血管病及危险因素的控制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提供了有意义的防治经验。国家高度重视慢病包括心血管病防治工作,政府主导心血管病防治,相信心血管病病死率下降的拐点会早日到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顾东风教授在题为“中国环境与心血管病”的报告中对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大气污染对心血管疾病短期效应、大气污染对心血管疾病长期效应、室内污染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空气污染干预政策效果评价进行了介绍。顾东风院士指出,我国空气污染防控政策效果明显,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带来了显著的健康获益,大气污染相关慢性病防控仍需要政府协调和社会广泛参与。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在题为“中国心血管器械研发”的报告中,介绍了心血管病治疗模式与治疗技术演变、我国心血管领域新技术的发展。葛均波院士指出我国心血管病的治疗方式随科技进步不断发展,心血管治疗的模式从原来的大创和巨创逐步转变为微创,治疗的理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近两年来国内医疗器械创新活跃,心血管领域的创新在我国医疗器械创新领域占主导地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教授在题为“中国心血管病诊疗质量持续改进”的报告中,介绍了我国心血管病诊疗医疗资源配置情况、医疗服务能力情况、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的研究、心血管病基础研究与器械创新、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工作等。韩雅玲院士指出,我国医疗资源总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地区差异明显,可及性仍有待提高。我国心血管病诊疗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新技术应用发展迅速,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86家单位可以同时开展9种心血管重点疾病诊疗技术。中国原创的临床研究、原创技术及原创器械研发如火如荼,医疗质量控制及改进效果比较显著,中国医疗质量正在持续改善。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陈义汉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心血管病研究”的专题报告。陈义汉院士从2021年我国高水平心血管研究的概况、2021年主要研究亮点剖析、我国与美国相比不足与优势、未来展望等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陈义汉院士指出,我国高影响力研究中基础研究一马当先,转化/大数据研究也初见成效。高水平心血管随机对照试验(RCT)持续增长趋势,中国的顶级期刊RCT血管领域占45.5%,RCT论文的数量占到了半壁江山,超过了肿瘤、神经领域。虽然心血管研究高歌猛进,硕果累累,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差距。我国要进一步增加心血管基础研究资金投入,紧抓痛点,加强RCT及基础研究水平建设。夯实观察性研究及大数据AI研究的优势。

国家疾病预防与控制局吴良有教授在题为“中国心血管病社区防治:现状和未来”的专题报告中指出,社区一直是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主战场,多项国内外研究已经证明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主要的危险影响因素绝大多数可以在社区进行干预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项目、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等项目从策略上看都做到了政策层面、社会层面、技术层面的齐头并进。下一步我国将致力于提升基层医疗的培训质量,通过互联网技术加速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不久的将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万物互联成为现实,心血管疾病防治将迎来新一轮革命性进展。

中国心血管病高水平研究发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心血管病临床与流行病学方面的十大研究论文。

一、Effect of Salt Substitution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Death(《食盐替代物对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影响》),该研究由乔治全球健康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共同完成,通讯作者是武阳丰,田懋一。研究发现,对于有卒中史或60岁及以上,且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与普通食盐相比,盐代替品可降低卒中、主要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降低钠水平和增加钾水平的盐替代品能降低血压,但其心血管保护作用和安全性尚不确定。

二、Angiographic quantitative flow ratio-guided coronary intervention(FAVOR Ⅲ China):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shamcontrolled trial(《基于血管造影的定量血流分数指导冠状动脉介 入 治 疗(FAVORⅢChina》):一项多中心、随机、假对照的试验),该研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共同完成,通讯作者是徐波。研究发现,定量血流分数(QFR)是中国原创、全球首个基于造影的计算冠状动脉生理学无创诊断新技术,已被证实相比“金”标准血流储备分数(FFR)具有极高诊断准确性。在随机、假对照FAVORⅢChina试 验 中,接 受PCI的冠心病患者,与标准血管造影指导策略相比,QFR指导的血管和病变选择策略显著改善了一年临床结局。

三、Trial of Intensive Blood-Pressure Control in Older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老年高血压患者强化血压控制试验》),该研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开滦总医院等共同完成,通讯作者是蔡军、张伟丽。研究发现,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与降压目标为SBP 130~<150 mmHg的 标准降压组相比,降压目标为SBP 110~<130 mmHg的强化降压策略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更低。

四、Short term associations of ambient nitrogen dioxide with daily total, cardiovascular, and respiratory mortality: multilocation analysis in 398 cities(《短期环境二氧化氮暴露与每日总、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死亡风险的关系:398个城市的多地点分析》),该研究由复旦大学等完成,通讯作者是阚海东。研究人员用统一方法分析来自全球398个城市的数据,显示二氧化氮短期暴露与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呼吸疾病死亡风险均呈线性相关,没有明显阈值,提示提高目前采用的空气质量标准可能是有益的。

五、No-Touch Versus Conventional Vein Harvesting Techniques at 12 Months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Surgery: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12个月比较不接触式静脉采集技术与传统静脉采集技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该研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等完成,通讯作者是胡盛寿。研究发现,与传统取静脉方法相比,不接触式取静脉技术(即No-touch)显著降低术后1年内的桥血管闭塞风险和心绞痛复发风险。

六、Trends in risk stratification, in-hospital management and mortality of patients with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an analysis from the China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REgistry Study(CURES)(《急性肺栓塞患者的风险分层、院内管理和死亡率的趋势:中国肺血栓栓塞症登记研究(CURES)的分析》),该研究由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朝阳医院等完成,通讯作者为翟振国,王辰。研究显示,2009—2015年,急性肺栓塞患者初始治疗明显改善,溶栓率大幅提高,院内病死率显著下降。

七、Suppression of Myocardial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 Compromises Metabolic Adaptation and Impairs Cardia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yanotic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During Puberty(《抑制心肌缺氧诱导因子-1α损害青春期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代谢适应并损害心功能》),该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等共同完成,通讯作者是张浩、晏馥霞。研究显示,青春期胰岛素抵抗导致的心脏能量代谢紊乱可能是紫绀先心病患儿发生心力衰竭的关键机制,在动物模型中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可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心脏功能。

八、LDL cholesterol levels and in-hospital bleeding in patients on high-intensity antithrombotic therapy: findings from the CCC-ACS project(《高强度抗栓治疗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院内出血:CCC-ACS项目的发现》),该研究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等完成,通讯作者为杨清、周欣、周玉杰。研究发现,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PCI术后强化抗栓治疗期间大出血风险呈非线性相关,LDL-C<70 mg/dl时,大出血风险增加50%。

九、Clinical features and survival in Takayasu’s arteritisassociated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 nationwide studyⅢ(《Takayasu动脉炎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征和生存率:一项全国性研究》),该研究由北京协和医院等完成,通讯作者是荆志成。该研究分析了2007—2019年间就诊的140例Takayasu动脉炎相关肺高血压(TA-PH)患者,其中80%为女性,研究发现患者血流动力学均严重受损,80%以上患者存活超过3年。

十、Lifestyle,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and multimorbidity in a prospective Chinese study(《生活方式、心脏代谢疾病和共病——一项中国人群的前瞻性研究》),该研究由北京大学等完成,通讯作者是李立明、吕筠。研究显示,吸烟、过量饮酒、不良膳食、体力活动不足和不健康体形等五种高危生活方式,在心血管代谢疾病及共病发生发展所有阶段均发挥重要作用,但其作用强度以及对特定疾病的作用存在差异。

中国心血管病十大基础研究发布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教授发布了2021年中国心血管病十大研究论文(基础研究)。

一、A perfusable, multifunctional epicardial device improves cardiac function and tissue repair(《一种可灌注的多功能心外膜装置可改善心脏功能及促进组织修复》),该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完成,通讯作者是赵强、游正伟、叶晓峰。研究者研发了一种全新的多功能心外膜治疗装置,具有仿生力学特性、可促进血管生成、可降解等多种特性,体内植入该装置可显著改善心室功能、降低壁应力和心肌细胞凋亡,促进血运重建和心脏代谢。

二、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lipid and ligand regulation of serotonin receptors(《5 -羟色胺受体的脂质和配体调节的结构研究》),该研究由浙江大学医学院等完成,通讯作者是蒋轶、 张岩、H. Eric Xu。该研究首次解析了三种5-羟色胺(5-HT)受体的五个近原子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阐述了PtdIns4P和胆固醇分子在5-HT受体的配体识别和G蛋白偶联中的关键作用,揭示了5-HT受体的组成性激活机制以及多种药物选择性识别5-HT受体亚型的分子机制。

三、Short-Chain Enoyl-CoA Hydratase Mediates Histone Crotonylation and Contributes to Cardiac Homeostasis(《短链烯脂酰辅酶A水合酶介导组蛋白巴豆酰化从而有助于心脏稳态》),该研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等完成,通讯作者为刘德培、陈厚早。该研究首次揭示了ECHS1突变通过上调组蛋白巴豆酰化修饰导致心肌重构,提出调节组蛋白巴豆酰化是治疗心肌肥厚及心衰的新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四、Ligand recognition and allosteric regulation of DRD1-Gs signaling complexes(《DRD1-Gs信号复合物的配体识别和变构调控》),该研究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完成,通讯作者为孙金鹏、杜洋、张磊、于晓、邵振华。研究人员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多巴胺受体DRD1与G蛋白的复合物结构,在原子层面上详细阐释了DRD1的配体识别、变构调节及与G蛋白偶联的机制,为高血压、帕金森综合征、肾损伤等疾病的药物开发和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五、Receptor-Mediated ER Export of Lipoproteins Controls Lipid Homeostasis in Mice and Humans(《受体介导的脂蛋白内质网输出调控小鼠和人类的脂质稳态》)。该研究由北京大学等完成,通讯作者是陈晓伟。研究人员汇聚了高脂血症全基因关联研究数据与家系突变,发现了一条全新的受体介导脂蛋白分泌通路,SAR1B与SURF4之间的协同作用确定了血浆脂质向内质网的定量输出,这一发现为治疗病原性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潜在靶点。

六、HINT1 (Histidine Triad 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 1) Attenuates Cardiac Hypertrophy Via Suppressing HOXA5(《三 联组氨酸结合蛋白1通过抑制同源盒基因A5的表达来减轻心肌肥厚》),该研究由南京医科大学等完成,通讯作者是韩艺、谢利平、季勇。该研究发现HINT1是一个新的心肌肥厚调控因子。HINT1与PKCb1结合,抑制PKCb1的膜转位及磷酸化,进而抑制HOXA5及下游TGF-b信号通路,减轻心肌肥厚。

七、DUSP26 induces aortic valve calcification by antagonizing MDM2-mediated ubiquitination of DPP4 in human valvular interstitial cells(《DUSP26通过拮抗MDM2介导的人瓣膜间质细胞DPP4泛素化,诱导主动脉瓣钙化》),该研究由华中科技大学等完成,通讯作者为金鑫、曹丰、董念国。研究发现,DUSP26在钙化主动脉瓣中表达升高,通过拮抗MDM2介导的人瓣膜间质细胞DPP4的泛素化诱导主动脉瓣钙化。目前,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尚无治疗药物,沉默或抑制DUSP26可能是治疗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新策略。

八、PCSK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9)Enhances Platelet Activation, Thrombosis, and Myocardial Infarct Expansion by Binding to Platelet CD36(《PCSK9通 过 与血小板CD36结合增强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和心肌梗死扩展》),该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完成,通讯作者是丁忠仁、葛均波。研究人员首次发现血浆中PCSK9与血小板CD36结合,促进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加重心肌梗死,这一发现为临床预防血栓形成及并发症提供新思路。

九、Role of IgE-FcεR1 in Pathological Cardiac Remodeling and Dysfunction(《IgE-FcεR1在病理性心脏重构和功能障碍中的作用》),该研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等完成,通讯作者为严琛、王婧。研究发现,IgE-FcεR1信号轴具有促进病理性心脏重塑的重要作用,这一发现为心脏重塑的发病机制提供新认识,为心脏重塑和心力衰竭的临床干预提供新靶点。

十、Efficient Correction of a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Mutation by ABEmax-NG(《ABEmax-NG对肥厚性心肌病突变的有效纠正》),该研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等共同完成,通讯作者为张宏家、王永明、兰峰。研究人员使用了独立开发的ABEmax-NG碱基编辑技术,直接纠正了HCM 小鼠模型胚胎中的致病性突变(Myh6 c.1211C>T),根除了疾病表型,突破了遗传性心脏病基因治疗的瓶颈,为临床转化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蔡军教授发布了涉及九个心血管领域的全球和中国心血管百强医疗机构。蔡军教授说,为描述全球和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在胡盛寿院士建议和指导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通过大数据专业检索与数据清洗技术并联合多领域专家团队,共同打造了全球心血管病研究资源平台。

蔡军教授介绍,资源平台的特点是“全”“深”和“准”,资源平台借鉴NIH医学主题词表(MeSH)的主题词和入口词映射模式,由医学专业人员和图书情报人员提取MeSH、EMtree、中文医学主题词表、ICD-10、ICD-9-CM中的心血管疾病相关术语,补充对应入口词,包括款目词、自由词、医学缩略语等,最终实现心血管疾病主题词树状分类与心血管疾病术语的映射。根据心血管疾病术语库中的主题词、入口词及由医学专家制定的补充检索式,分别在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等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建立主索引,同时匹配题名、作者、作者单位、文献来源、摘要、关键词、主题词、DOI、全文链接等信息。

经过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临床专家团队多次讨论,全球心血管病研究资源平台还设定了心血管亚学科,包括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血管疾病、心律失常、肺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和瓣膜病9个领域,应用MeSH心血管疾病术语映射库对文献的题目、关键词、摘要进行主题词匹配,并根据匹配位置信息和频次信息为基础进行评分,拟定了逐级评分原则。平台使用MeSH心血管相关主题词和入口词以及阜外医院专家提供的词表在文献标题、主题词、关键词中成功标引575 579篇文章,定义为心血管强相关文献,并进一步完成86 840篇文章的机构归一。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团队还集体讨论制定了全球医疗机构论文影响力综合评价体系及指标权重,以及中国医院心血管病科技影响力综合评价体系及指标权重,分别列出全球百强医疗机构和中国百强医疗机构,另外针对9个临床亚学科专业,也做出了TOP30排名。

蔡军教授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医院心血管病科技影响力综合排名》,位列前十位的医院分别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封面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教授)

猜你喜欢
主题词
关于关键词的标引
关于关键词的标引
关于关键词的标引
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的中医主题词自动标引模型构建
关于关键词的标引
视佐词导
智能传感器的智慧战略,新技术创造新价值
取消公文主题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公文主题词消失的原因浅析
对公文中主题词标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