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敦运
課堂上“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怎样跳出这种怪圈,许多人都在思考。经过多年实践后,我发现“视佐词导”不仅是引导教师突围的原则,还是能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个别差异性来提高教学的效率,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途径。
● 仅有“视佐”的烦恼
刘老师很累。她说,为了准备一节语文课,常常要多次上网,翻看很多资料,下载许多图片与视频,而且还要精心进行筛选,才能上传到白板上供学生使用。可是,尽管她耗费了大量心血,得到的教学效果还是不理想。
这不,一首古诗《秋思》就把她折腾了两天。上课时,她放了三个短视频,一段介绍作者“张籍”,一段走进“洛阳”,最后一段让学生们欣赏“秋天的景色”,总时长达到15分钟。说实话,那节课很生动,也很受学生欢迎,全班35位学生,举手发言就达到140多次。遗憾的是,这节课学生的知识点达标情况却只有72%,不是很理想。
座谈时,刘老师真的很懵,她不明白这么热闹的课堂,这么活跃的学生,却为什么偏偏不跟着她的思路走,而且还这么不经“考”!
要知道,课堂教学是有一定质量标准的啊,如果放弃这个标准,那跟看电视、看电影还有什么两样?刘老师还在发懵,萌萌地说:“学生们总问与课文不相关的问题,你说气人不气人!”
我见过,这的确是事实。望着一脸懵与萌的她,我还是要问,这到底是学生还是教师的问题呢?课堂上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料,是教学的“主食”还是“佐菜”?我也自问,该不该把学生从视频中拉出来,又怎样拉出来呢?
● “词导”的艺术性
教学不是看电影、电视,课堂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这不容置疑。而要接近这个教学目标,仅有视频显然是不行的,因为视频资源是立体的,学生们在不明白本节课的目标时,视频引导的思维就会无限发散。而这种发散恰好就是学生“尽问些不相干问题”的根本原因。
要让学生“能问些并多问些相干的问题”,就必须定向引导,而这个“定向”就须靠“主题词”来实现。
什么叫“主题词”?也就是每节课上需要亮出的几个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的核心词。不仅如此,每一个主题词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内涵,主题词与主题词之间也应该有一定的关系。构建一个主题词之间的关系图,也就建构了课堂导学的路径图。
众所周知,无论什么学科内容,都可以提炼出相应的主题词。无论什么学科的课堂,教师都可以,而且必须找到,并且给出几个相关的主题词。
而每节课都给学生一个学习的路径图,情节再复杂的视频也会被学生把控,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因为路径图上每个节点都有主题词在导航,它不仅指出了教学难点,也标定了教学的重点,而且还与学生的定向关注度密切相关。
我们知道,每堂课都有教学重难点,一节好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难点是什么?难点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我们为什么要将视频引入课堂?不就是为了化解文字的抽象?
学生接受知识,首先是从接受“概念”开始的,而概念不是以“画面”出现的,更不是以“视频”形式存在的,它们就是一个一个的“词”,尤其是课文中的核心词,主题词。所以,课堂教学,教师帮助学生遴选出主题词,然后促进他们认同这种遴选,并不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也是保证“乱视不迷眼”的关键。
在教学实践中,主题词是为了解读文本、组织教学,而从文本中选取出来,用以概括全文核心,或者局部核心内容信息(或体现教学目的)的字词。
这个概括中有两层含义:一是主题词是教师进行课文解读、文路梳理、教学目的确定、教学设计的一个过程。
主题词的用词一方面要能反映和揭示文章的主题(教学目的),具有指向意义;另一方面,所选用的词也可以是单义性的(局部),即一个主题词对应文章的某块内容,而把几个主题词联起来能表达出一个完整的主题或实现一个完整的目的。
选取策略:从文题出发。诗有“诗眼”,文有“文心”。诗眼和文心是作品艺术构思的凝聚点,是结构上牵动制约全篇的关键点。也就是说我们能够透过那个“眼”,窥探出诗文的主要内容。
二是主题词是从文章的题目、正文中选取的对表达文章主题内容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这就说明,主题词之所以“主题”,就在于它所选择的词语必须是能反映文章的(教师解读出的)中心,或者能达到教学目的的核心词语,这些主题词必须是实词。
弄清了主题词与文章的关系,下一步就要解读主题词的内涵了,只有将主题词的内涵讲清楚,学生才能将主题词与课文挂起钩来,与视频挂起钩来。窃以为,比较好的做法可以这样,即把讲清楚主题词的含义,当成观看视频、突出课文的重点来处理。
为了让学生接受、认同并内化主题词,我们将这些主题词转化为一个个的问题,让学生依据这些小问题再来读课文,再去看视频,以驱动他们的自主学习,有目的地学习,驱动他们展开合作学习,直到他们完全理解了这些主题词,弄清了他们与课文中心的关系,这样白板上呈现的所有视频,才会成为“佐课的大料”,而不是“好心的干扰”。
运用主题词导视、导学也有一定诀窍。首先要把教学内容整合进“词”。荀子曰:“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教学中要求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点滴勿漏是不可能的,效果也未必好,主题词导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将文章有特色之处,自己感受至深之处,同时又是符合自身年龄特征,且需要教师之处整合起来,引领学生细细品味、细细享受,这就是主题词导学词教学追求精致的重要表现。其次是确定教学环节。例如,古诗《秋思》一文围绕主题词“思”,可以设计“课前谈话,引入‘思文—初读古诗,理解‘思意—精读古诗,感悟‘思情—品悟写法,深化‘思境”这四个教学环节,这样整个教学就有了一条清晰的主线索,即“通过‘读—品—悟—写感受诗人浓浓的思乡情”。在这条主线索主导下,学生看视频,初读课文、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写作热情等学习活动就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教材和视频则成了深化学习活动的工具与材料,其展现完全服从于主线索展开的需要,由此教学环节简化,使教学过程显得浑然一体,有层次,有梯度。
无论什么教材,一节课的主题词都不宜过多。因为主题词是教学的中心,是难点。多了,中心就突出不了。主题词是词,不是话,也不是短语。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分散难点,突出重点,我们只找主题词,这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