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文视域下的虞山医派研究*

2022-11-15 14:07马俊杰
中医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学术思想伤寒论

马俊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虞山医派是江苏常熟地区形成的医学流派,代表人物可追溯至殷商时期之巫咸。据《江苏省志·卫生志》载,巫咸亦为江苏最早从事医疗活动之人[1]。宋元时期,受儒家文化影响,此派医学逐渐成形。代表人物有宋代独创仰手曲肘取穴灸法之潘琪,有元代精于养生和“治痰”之王珪,其所创礞石滚痰丸沿用至今[2]。此外,元代尚从善与常熟亦有渊源,甚有学者认为其即为常熟名医[3],其所著《伤寒纪玄妙用集》《本草元命苞》较为有名,尤其是《本草元命苞》,为元代时任平江路常熟州知州班惟志主持刊刻[4]、作序[5],并为清代常熟藏书大家钱曾[6]、瞿镛所收藏[7],张金吾在其《爱日精庐藏书志》亦载《本草元命苞自序》[8]。自明清时期,虞山医派学术思想开始成熟,尤其是赵开美版《仲景全书》刻印,仲景之说逐渐开始出现北学南移,且非墨守成规。江南医家结合当地气候、环境及人群体质等因素,适当调整变化仲景辨治思路,逐渐形成温病学派,而虞山医派对此有着重要贡献,为此,本文通过多种路径展开研究。

1 缘于虞山藏书文化,仲景之说刊刻传播

常熟文脉源远流长,藏书刻书蔚然成风,冠绝全国。至明清时期,随着一大批藏书大家的出现,此地逐渐成为当时中国藏书、出版及学术研究的中心之一。其中,脉望馆主人赵开美为虞山藏书的重要代表人物[9],其在1599年对宋版《伤寒论》重新校勘出版,此书由于刻工精致,与北宋原刊本版式及书体酷似,故又被后世称为《翻刻宋版伤寒论》[10-11],后又获得《注解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及《伤寒类证》,合为《仲景全书》[12-13],此书为虞山医派对仲景之说最大贡献之一。

《仲景全书》问世后便在江南地区广为流传,虞山医派历代医家无不因此获益,江南诸师亦以此研习仲景之说,虞山在明清时期被视为中医经典圣地[14]。常熟与杭州地理位置相近,文化多相互影响,而医学之间亦是如此。杭州钱塘医派医家多深受《仲景全书》影响,对《伤寒杂病论》研究呕心沥血[15],其与虞山医派交集甚密,古代如此,现代亦如此。笔者亦常游医传道于虞山、钱塘之间,对古人传播经典之说感同身受。

明末清初(1624年),钱塘张卿子参照赵开美版《仲景全书》,并结合其临证经验,编著张卿子版《仲景全书》,为钱塘医派研习仲景学说之重要典籍。此书分为三部分,除十卷张卿子著《集注伤寒论》之外,其余《金匮要略方论》三卷及宋云公《伤寒类证》三卷皆源自虞山版本。此书后传入日本,清末民初又经一日本医家由上海返传入我国[16]。

此外,《仲景全书》不仅在江南地区广为流传,对日本亦有深远影响。日本最初引入《伤寒论》大概在13世纪,然未得普及,直到1659年日版《仲景全书》出版后才真正开始流传,而此书问世,亦深受赵版《仲景全书》影响[17]。

遗憾的是,目前存世之赵版《仲景全书》仅有五部,分别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一部,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一部,上海图书馆一部,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一部,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一部[18],其中上海就有两部,此可能与其临近常熟有一定关系。

2 不拘伤寒知常达变,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虞山医派历代医家皆崇古而不泥古,多在传承经典思想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发挥,知常达变。虞山医家对仲景之说多有衍生,并结合时代、地域、气候及人体体质等因素,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临证实际,补充新方,为仲景活法之体现。

明代缪仲淳(缪希雍)所创“伤寒时地议”思想是虞山医派温病思想开始形成的雏形,亦是其对仲景之说的创新认识,在后世温病学派诞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言:“况南北地殊,厚薄不侔,故其意可师也,其法不可改也。循至今时,千有余年,风气浇矣,人物脆矣。况在荆、扬、交、广、梁、益之地,与北土全别,故其药则有时而可改。非违张仲景也,实师其意,变而通之,以从时也”[19]。

缪氏注重理法而灵活变通仲景方药,如针对仲景《伤寒论》中所载阳明寒呕之吴茱萸汤,认为其并不适合于阳明热证,故补充养阴、清热、降胃之竹茹汤,方由竹茹、麦冬、枇杷叶、芦根组成,为后世养胃阴之法开辟了先河[20];又如缪氏所创之羌活汤,以辛味解表之羌活、葛根为主药,是对《伤寒论》汗出乃散治则思路之延续:“若药后患者不得汗,则加麻黄一钱,生姜四片(共前七片)”,并秉承仲景中病即止思想,提出“得汗,勿再服”;而若兼有阳明,则大剂予之石膏、知母、麦冬,以求太阳阳明两解,缪氏之方虽方药与仲景有异,然理法实则相通[21]。

虞山医派灵动之治学思想为当代名医陶君仁所延续[22],其推崇医圣张仲景之说,亦传承先贤缪氏法则,临证遵师而有发挥,继承创新。正如其所创柔肝和胃之经典方柔肝饮,即是化裁于仲景之四逆散,方中茵陈代柴胡以防柴胡劫肝阴,麦芽代枳实以防枳实破肝气,并保留芍药、甘草以柔肝健脾,此方在陶氏生前所在医院已制成胃炎合剂,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23]。笔者临证常喜用此方,治疗各种肝脾不和,且伴肝血不足之内伤杂病,每多奏效。

3 医派交流遍及江南,医者游历启促学术

虞山医派游医者颇多,缪仲淳为其中代表人物。因其自幼体弱多病,立志学医,初学时常沉浸于赵氏父子脉望馆浩瀚典籍中,深受《仲景全书》启迪,加之孜孜不倦临证实践,渐成一代大医。因其一生游历,足迹遍布大半华夏,学术思想广为传播[24]。缪氏与钱塘医派多有交集,与其派卢复、卢之颐父子往来密切,因受缪氏学术思想影响,卢氏不仅对本草深有研究,亦对仲景之说体会颇深[25]。

福建陈修园深受钱塘医派学术思想影响,尤其推崇钱塘张卿子、张隐庵、张令韶之伤寒学思想[26],而缪仲淳对其亦有所启迪,在陈氏《医学从众录》中,博采历代名家之言,其中缪氏秘传膈噎膏即载于此书[27]。《伤寒论》蜜煎方为仲景润法之代表,《医学从众录·膈症反胃》中言仲景“即以白蜜润阳明之燥”,而缪氏深得其中精髓,其膈噎膏选药皆为鲜品汁液,为仲景润法之继承。

缪仲淳与金坛王肯堂亦为挚友,两人常秉烛夜谈,探讨医术,二者学术思想自然多有交集。缪氏曾将资生丸介绍于王氏,此经历在后者《证治准绳》中有所记载[28]。此外,王肯堂之伤寒学思想亦深受缪氏启发,其《伤寒证治准绳》中部分学术观点与缪氏有所类似,如王氏认为当注重对《伤寒论》的补亡研究,完整辨证内容,并补充了温病相关研究内容[29],此与缪氏寒温互补之思路如出一辙。

此外,亦有不少外地医家移居虞山,大大充盛了此派之学术思想。如柯韵伯祖籍慈溪,后移居虞山,所著《伤寒来苏集》即是其在姑苏虞山行医时对仲景思想之领悟;又如余听鸿祖籍孟河,亦曾寓居虞山,有“余仙人”之美誉,所著《伤寒论翼注》《外症医案汇编》及《诊余集》等为其对仲景学说继承发展代表之作,且对《伤寒杂病论》外治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30]。

4 儒医相通风气盛行,经典传承民间土壤

常熟古人重视读书求取功名,学儒识字者居多,唐代至清代1 300年间的科举时代,此地共出了 486 名进士,其中状元8名,榜眼4名,探花5名,传胪3名,在全国算是屈指可数。此外,学而优则仕,其间又有10位宰相,而钱谦益、翁同龢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31]。

虞山仕子学儒对医学多有兴趣,正所谓“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其中有“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者,亦有两者皆为者。且由于平时生活多有游历,不时与外地名医相互交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对虞山医派学术发展具重要意义。

明末虞山大儒钱谦益,曾官至南明礼部尚书,一生挚爱藏书,对医学亦甚感兴趣,曾邀江西名医喻嘉言至虞山行医,喻氏晚年在常熟居住17年左右,求医者络绎不绝,每每门庭若市[32]。喻氏著作颇多,以《寓意草》《尚论篇》《医门法律》最为出名,其中《尚论篇》是喻嘉言伤寒学术成果之精华。其批判王叔和、林亿、成无己篡改原文,继承和发扬方有执三纲鼎立之说,坚持错简重订;并单独列出春夏温热病,专篇论述,其寒温统一思想,是对伤寒学理论的补充发展。喻氏将《伤寒论》理论系统化,并加以推广,正因如此,使此经典之作在清初中医学术界达到空前高度[33]。清代虞山名医钱璜即师承喻氏,亦秉承其三纲学说[34],所著《伤寒溯源集》为后世医家研习《伤寒论》必备入门之作。

清代两帝之师翁同龢亦为虞山人氏,由于自身宿有肝疾,加之状元之才,学医自然信手拈来,其对医学深有研究,实乃既为良相,又为良医之典范。据《翁同龢日记》记载,其为救治“仆人王生染时气”,且“转筋极剧”,曾挑灯夜读《医圣心源》(又名《四圣心源》),受“霍乱转筋必用附子”启示,遂仿仲景四逆汤之法,以附子、干姜及生姜力挽狂澜[35]。

当然翁同龢亦有“医不自治”之时,其由于亲戚或自身疾病,与孟河名医费伯雄、马培之有所交集[35],而马培之曾为慈禧诊病,与翁氏多有交情,藉此吸纳孟河医派诊治思路,丰富了虞山医派理论体系。此外,翁同龢与常熟本地名医金兰升私交甚好,金氏胆识过人,认为“温病下不厌早”,每用仲景“承气汤”攻邪,治愈大量危重病患,深得翁公赏识,后在刊刻其师江阴柳宝诒《柳选四家医案》时,特邀翁氏为柳氏写序,此皆缘于金氏之关系[36]。

经典传承发展与当地民间的中医风气密切相关。正因常熟书香飘逸,而中医又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故民间百姓接触中医机会较多,其中不乏自学成才者,加之常熟自古富庶,地方经济宽裕,历代百姓治未病之风盛行,常以读医书、服中药为养,此皆为中医经典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深厚土壤。

5 秉承精诚合一思想,仁术济人孜孜以求

精诚合一思想是医学亘古不变之追求[37],源于仲景道术合一理念。仲师在《伤寒论》自序中“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鄙视“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之士。此思想亦是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之意,即医术与医德相结合[38]。

虞山医派历代医家秉承精诚合一的临证及治学理念,如缪仲淳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好友丁元荐言:“仲淳往往以生死人,攘臂自快,不索谢。上自明公卿,下至卑田院乞儿,直平等视”,临证所遇疑难之疾,他医拒绝,而缪氏“亟驰诊之”,有医案载杭州陈赤石过劳感暑,遂下痢纯血,医皆难之,言唯有仲淳可医,患者家属随即差人求助,缪氏此时正在苏州出诊,闻及病情,立刻一日一夜策马赶至,投药二剂,救其性命[39]。

又如清代虞山名医张省斋,临证用药精思独到,医论阐述颇多发明,著有《张氏医案》三卷,又名《应机草》[40]。此外,其品论医道之言,尤令今日杏林同道称慕。张氏将医道之得行(德行)根据学问才识及医德品行分为三等:一等者行圣贤之道,正大光明,二等者运气与人工两相赞助而成,三等者虽易得声名,未免伪谲小人[41]。

清末民国初年医家方耕霞,先后师从王旭高、邵杏泉,悬壶于虞山城内草荡街,医名远扬,曾任民国时期常熟医学会会长,著有《王旭高临证医案》四卷、《倚云轩医话》及《倚云轩医案》各二卷等。此外,方氏忠于医道,其借用《左传》之语,认为医者须“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所谓“尽忠”,即临证不可怠慢,即便遇万难之疾,亦须尽力救治,而所谓“补过”,是言医者当每日静思,回忆所开方药是否错谬,且平日须用功读书,揣摩古人方论,以供临时之用[42]。

再如虞山陶君仁,传承虞山先贤学术思想,医术高超,每每门庭若市,在当地享有“陶半仙”美誉,且医德亦高尚,在其毕生行医生涯中,恪守“医乃仁术,济人为本”的宗旨,不欺妇幼,不鄙童叟、不薄贫贱、不厚富贵,尝谓:“予终身为医,以冀反躬自省,无有愧疚乃安”[43]。

6 多种方法并驾齐驱,探索医派研究路径

除文献研究外,笔者亦通过临床调查、影像纪录、医派教育、文旅建设及治未病中心建设等多种方法,探索虞山医派的研究路径。

6.1 临床调查研究,明晰传承发展前期虞山医派研究多停留于文献层面,并未广泛与常熟本地中医临证实践相结合,相关研究成果缺乏临床疗效反馈,大大影响了对虞山医派的全面认识,不利于明晰其学术传承脉络。故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对当代虞山医派代表人物的学术进行研究,还应将研究成果及时运用于临证实践,并将相关研究成果与常熟本地中医及时沟通交流,同时对相关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验证成果的合理性及实用性。在此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成果,通过一定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论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以虞山医派补肾膏方研究为例,笔者通过对龟鹿二仙胶干预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研究,探讨中医“精生髓”的内涵,为补肾生髓治法提供了临床依据[44]。

6.2 影像抢救保存,纪录医派思想随着虞山医派相关资料日益遗失及学术传承人相继离世,尽快通过影像纪录此派学术思想显得尤为迫切。结合近年来网络媒体时代的到来,及时将研究成果数字化、网络化,让普通百姓通过各种传统媒体或自媒体等传播媒介,了解虞山医派的学术传承,以此激励更多文化界人士及中华传统文化爱好者加入虞山医派的文化抢救工作中。

为此,课题组请教国内知名纪录片导演周兵、朱建宁等,由笔者担任总导演及总撰稿,联合组建纪录片创作团队,对虞山医派相关专家及资料进行抢救性拍摄,并将相关研究成果转化为视频模式进行传播,亦可作为虞山医派的宣传片,片名《虞山医派》。当然,此次纪录片摄制过程中,亦会存在一定的预估问题,须提前认知并合理解决:首先是对传播术语的权威性论证,因参与纪录片的摄制人员大多没有专业的中医学背景,而中医人员又无系统传播学的学习经历,故需要双方在纪录片规划、采访、拍摄、后期制作及推广等多环节全程配合,合理制定虞山医派纪录片相关术语;其次,拍摄时保护患者隐私亦是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对于愿意接受正面采访的患者,可正常拍摄,然部分患者不愿意将自己病痛呈现在媒体面前,所以选择采访对象须提前筛选,并与之沟通,对于甚为贴切虞山先贤思想的某些疾病患者,亦可在片子中以局部特写拍摄(如舌苔、皮肤疾病等),背影呈现或模糊处理;再者就是纪录片的各种媒体传播推广,此与本片传播价值的实现密切相关,目前已在央视频、常熟市中医院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媒体平台播出,获得良好的反响。

6.3 加强医派教育,传承虞山医道目前,国内对于中医学生床边教学大多以常规的中、西医术教育为主,教材亦较为统一,缺乏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医派传承教学。由于地域、气候、饮食习惯等差异,各地患者疾病特征亦有所不同,而地方医派学术思想教育正是因地制宜传承学术经验的体现。

为此,我们将此精神融入到虞山医派的教育工作中,通过《虞山医派“术德合一”思想》课程建设,落实具体教材(撰写《伤寒琢》《虞医别录》《医经条解》等多部论著)、教学大纲等编写,以及将《伤寒琢》课程制作成MOOC,并在学校在线教育综合平台等慕课平台推广传播,让更多中医学生、中医爱好者等观看获益,促进虞山医派学术思想的网络传播,与本课程线下教学的内容相互补充。

6.4 以文旅为契机,促治未病建设若要医派研究长久及深入,需要可持续的动力,包括经费及人员保障等,故我们选择将中医流派文化与文旅结合。通过南京中医药大学、常熟市中医院及常熟中医药博物馆等平台,进行纪录片的传播及医派文化宣传,以此促进文旅建设,又以文旅进一步反哺流派的深入研究。

此外,梳理虞山先贤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将研究成果运用到临床实际中,为前期已开展的虞山医派治未病中心建设提供参考,并将虞山医派的文化传播及学术教学融入科室建设中,这样的流派研究才能长久,亦更具备社会学价值。以此次新冠肺炎防治为例,我们运用虞山医派等江南医派历代医家的防疫思想,并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知识,探索中医药干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的“防-治-养”模式,取得很好的社会效应[45]。

7 结语

仲景之说虽诞生于南阳,然明清之后却在江南地区广为盛行,其中虞山医派起到重要作用,此与常熟历史人文背景密切相关。虞山仕子藏书、刊刻之风奠定了虞山医派学术思想之基石,尤其是赵开美版《仲景全书》,具有重要学术传播价值,此书促进了仲景之说在江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广泛流传。而虞山医家医儒结合,广交贤友,兼容并蓄,亦大大丰富了此派学术体系,加之其知常达变,不墨守成规及精诚合一之临证、治学精神,对传承发展仲景之说及促进温病学的诞生功不可没。

猜你喜欢
学术思想伤寒论
《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思想浅析
徐福松教授论治勃起功能障碍学术思想总结
《验方新编精要》学术特色研究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之辨析
仲景通阳利水法治疗小便不利刍议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论《罗氏会约医镜》的版本流传与学术思想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
《伤寒论》重言词医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