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长川论麻黄升麻汤证治*

2022-11-15 14:07赵亮关溪白长川尚东
中医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麻黄黄芩病机

赵亮,关溪,白长川,尚东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 大连 116011

麻黄升麻汤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57条[1]:“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麻黄升麻汤自古以来争议颇大,历代医家见解不一。白长川教授为首届百名全国名中医、“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熟谙经典,学验俱丰,善用经方治疗疑难重症。提倡“哲眼看中医,慧根悟临床”,注重临证思路和临床疗效,对经方的理解和应用独树一帜。白长川教授认为,麻黄升麻汤集发散、清温、补泻于一方,体现了医圣张仲景“合方辨证”的思路。现将白长川教授运用麻黄升麻汤证治经验总结如下。

1 麻黄升麻汤真伪之辨

历代医家对麻黄升麻汤是否为仲景原方争论不休,各执一词。持否定观点者以柯韵伯[2]为代表:“旧本有麻黄升麻汤……乃后世粗工之技,必非仲景方也”“此为下厥上竭,阴阳离决之候,生气将绝于内也,既不能用麻黄、桂枝发散,也不可用石膏、黄芩清热。”另外,柯氏认为此方味多量小,不符合仲景的用药特点。受其影响,后世医家舒驰远、汪机、陆渊雷等人都持这种否定观点。

绝大部分医家持肯定观点,认为该方是仲景之学集大成之方。《医宗金鉴》[3]曰:“仲景故以此汤主之,正示人以阴阳错杂为难治,当于表里上下求治法也。”徐灵胎[4]认为:“此乃伤寒坏症,寒热互见,上下两伤……观此可悟古人用药之法。”刘渡舟[5]亦认为:“麻黄升麻汤寒热兼治,外宣阳郁之邪,内滋肺胃之阴,既清上而又温下,务使阴阳自和则病愈。”

白长川教授认为,《伤寒论》载113方,《金匮要略》载205方,除去重复的共计280方,乃医圣“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成,并非全为仲景原创。“勤求古训”之“古训”乃汉朝之前有关病名、病机、治法的七部医书,分别是《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篇》,统称“医经七家”,主要分析了“病”“理”“法”;“博采众方”之“众方”乃记载了病证、方剂、药物的十一部医书,包括了《神农本草经》《汤液经》《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等,统称“经方十一家”,主要分析了“证”“方”“药”[6]。张仲景集大成地将“病”“证”融合,开创了以“辨……病脉证并治”为纲目的六经辨证体系;将“理”“法”“方”“药”融合,开创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为特色的辨证论治体系。麻黄升麻汤虽药味繁多,看似驳杂无序,实则补泻兼施、寒热并用,临诊用之得当则效如桴鼓。因此,没有必要争论是否仲景之方,只要有效就当用之不疑,否则便是舍本逐末。

2 麻黄升麻汤证病机治法

伤寒六七日,表里俱实者,应遵循先表后里的原则,先解表再攻里。误下之后,表邪未解,徒虚其里,脾阳受损,邪气内陷,入里化热,出现外寒束表,阳气郁闭,上热下寒,虚实夹杂之证。

“寸脉沉迟”,为误下后表邪内陷,阳气郁而化热,郁热之极的表现。成无己[7]认为:“大下之后,下焦气虚,阳气内陷,寸脉迟而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尤在泾[8]认为:“乃大下之,阴气遂虚,阳气乃陷,阳气陷,故寸脉沉而迟,阴气虚,故下部脉不至”。“下部脉”有人提出是趺阳脉,但麻黄升麻汤所载证候与“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9]之证不符,故趺阳脉之说欠妥。根据“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9]之说,“下部脉”当为尺脉,“不至”当为阳气郁遏、不能外达所致,阴阳气不相顺接,故伴有“手足厥逆”。邪气内陷上焦,阳气郁积胸中,热盛肉腐化脓,故见咽喉不利,唾脓血。咽喉为上焦之门户,肺胃气机出入之通道,至于唾脓血部位在肺、胃或咽喉,历代医家也有争论。成无己[7]认为是肺痿“在厥阴随经射肺,因亡津液,遂成肺痿,咽喉不利,而唾脓血也”;沈目南[10]认为是喉痹“邪冲于上,则咽喉不利,痹着喉间营血,故唾脓血,乃发喉痹之谓也”。脓血的来源虽各执一词,但均反映了上焦郁热、津液耗伤、热盛肉腐之病机。脾阳受损,下焦虚寒致“泄利不止”。

白长川教授认为,麻黄升麻汤证有以下特点:首先,以寒邪束表、阳气郁闭为主,方以麻黄配升麻为君,剂量最重,麻黄用至二两半,一散一升,共奏发越郁阳之功,使“火郁发之”;方后注“汗出愈”,亦可佐证寒邪郁闭为主要病机,得汗出则错杂之邪尽解。其次,以方测证,本证当上热甚而下寒微,方中大队清热养阴、解毒利咽之品,如升麻、石膏、知母、黄芩、当归、天冬、玉竹、白芍等,尤以升麻、当归剂量为重,均用至一两一分;而温中健脾药味少且剂量小,干姜、白术、茯苓仅用六株。再次,升麻为本方特色用药,既能发散郁热,又能解毒利咽,仲景用于阳郁化热之“咽喉痛、吐脓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能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具有解热、消炎、镇痛作用,为治疗咽喉要药[11]。

3 麻黄升麻汤临证辨析

《伤寒论》中治疗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方剂,除了麻黄升麻汤外,还有栀子干姜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丸等[12]。如何在临证中辨别异同、准确应用,白长川教授认为应“抓主证,析病机”[13]。熟悉每个方证的异同,在杂乱无章的主诉中找到主要证候群。针对相似的病机,不仅要识别共同点,更加关键的是要抓住鉴别点,同中求异,才能准确地遣方用药。具体到麻黄升麻汤证,除了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共同点外,与其他方证的主要鉴别点就在于其有“寒邪闭郁阳气”的病机特点,要重点关注如新感外邪、恶寒畏寒、无汗少汗等证候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良效。

麻黄升麻汤的组方规律,宋一惠[14]认为,该方是麻黄汤、桂枝汤、白虎汤等八方合用;魏丹蕾[15]认为,该方包括了越婢汤、黄芩汤、理中汤等六方。白长川教授认为,麻黄升麻汤体现了仲景“合方辨证”“合方治疑难”的证治思路。他系统性地将《伤寒论》总结为主方辨证、类方辨证、合方辨证、药证辨证、类证辨证及随证辨证六大辨证体系,其中的合方辨证是仲景辨证体系的核心和关键。在麻黄升麻汤中,麻黄合石膏宗“越婢汤”发越郁阳、宣清并用;桂枝合芍药寓“桂枝汤”调和营卫、助麻黄解表散寒;升麻、石膏、知母、黄芩宗“白虎汤”清上焦肺胃之热、解毒利咽;干姜、白术、茯苓、甘草合为“理中汤”温中健脾、祛寒化饮;玉竹、天冬、当归滋阴润肺养血,兼防发越之弊,整方宣、清、温、补合用,共奏解表散寒、清上温下之功,则寒热错杂可解也。

4 病案举隅

4.1 干燥综合征患者,女,51岁。患干燥综合征5个月余。2019年12月12日就诊,5个月前因“口干伴灼热感”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双侧唾液腺放射性核素检查示:摄取功能受损,排泌功能大致正常,诊断为干燥综合征。患者口干不欲饮,口腔灼热感,舌边痛,右侧咽痛,胃脘不适,夜间胃饥疼痛,反酸烧心,嗳气早饱,畏寒无汗,自觉脚凉,食欲可,大便正常,尿频尿不尽,夜尿1~2次,寐差,绝经5年,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拟麻黄升麻汤加减:炙麻黄5 g,升麻5 g,生石膏50 g,知母10 g,黄芩15 g,黄连7.5 g,生地黄25 g,牡丹皮15 g,玉竹15 g,天冬15 g,当归15 g,桂枝15 g,炒白芍 25 g,栀子10 g,柏子仁15 g,鸡内金25 g,大腹皮 15 g,枳实15 g,14剂。二诊:口干好转,仍入睡难,舌脉同前,去枳实,增石膏至75 g,加酸枣仁35 g,21剂。三诊轻微口干,无口腔灼热感,无舌痛咽痛、无胃痛反酸、无畏寒脚,眠可,二便可,病情稳定,守方加减巩固疗效。

按:干燥综合征是常见的免疫系统疾病,主要累及外分泌腺如唾液腺和泪腺,表现为口干、眼干、关节疼痛等。本例患者辨证为阳气郁闭,胃火伤阴。起病虽无外感亦无误下,但平素畏寒无汗、自觉脚凉,符合“阳气郁闭、上热下寒”的病机,故用麻黄配升麻宣发郁阳,桂枝配白芍调和营卫;口干咽痛、口灼舌痛,符合“胃火伤阴”的病机,故用石膏、知母、栀子清胃泻热,玉竹、天冬、当归滋阴降火;黄连、升麻、生地黄、牡丹皮为清胃散主药,加强清胃凉血之功;胃饥反酸、嗳气早饱,故用鸡内金、大腹皮、枳实行气宽中、消食化积,改善胃肠动力;加柏子仁助眠兼润燥。二诊诸症好转,增大石膏用量以加强清泻郁火之功,加酸枣仁养心安神助眠。三诊仅余轻微口干,效不更方,维持治疗。

4.2 面部烘热患者,女,42岁。面部烘热2年余。2019年4月6日就诊,自觉面部烘热,皮肤潮红,口咽干燥甚,饮水可解,喜饮温水,口苦心烦,手心灼热,夜间加重,身畏寒无汗,月经尚调,纳眠可,大便干燥,舌淡暗,苔薄,边有齿痕,脉沉细。拟麻黄升麻汤加减:炙麻黄5 g,升麻5 g,生石膏100 g,知母5 g,赤芍15 g,玉竹15 g,茯苓25 g,黄芩15 g,天冬15 g,当归10 g,柴胡10 g,酒大黄10 g,生地黄 25 g,14剂。二诊,面部烘热、口咽干燥好转,仍心烦、手心热,身畏寒无汗、腰腹部尤甚,脐周遇寒则肠鸣,大便通畅,舌脉同前,加牡丹皮15 g,栀子10 g,桂枝15 g,21剂。三诊,面部烘热、潮红明显好转,手心发热亦缓解,轻微口咽干燥,上半身微微汗出,畏寒缓解,舌脉同前,去酒大黄,14剂。此后随证加减治疗3月余,病情缓解。

按:患者面部烘热感2年余,西医未能明确病因,治疗无效,遂求助于中医。患者证见面部烘热、潮红、口咽干燥,且身畏寒无汗,符合“阳气郁闭、郁而化热”的病机,故用麻黄、升麻发越郁阳,石膏、知母清泻郁热;渴欲饮水、手心灼热、夜间加重,属热邪伤阴,故用赤芍、玉竹、天冬、当归、生地黄滋阴降火;口苦心烦,病久肝气不畅,郁而化火,故用柴胡、黄芩仿小柴胡汤意调畅气机、清透郁热;喜饮温水、大便干燥,当为脾虚津亏肠燥,故不用桂枝、干姜、白术等温燥之药,单用茯苓淡渗健脾,加酒大黄、生地黄仿增液承气汤意,通腑兼能泄热。二诊诸症好转,仍心烦、手心热,加栀子、牡丹皮清心凉血降火,畏寒加重、脐周肠鸣,加桂枝温建中焦;三诊诸症缓解,大便通畅,去酒大黄。巩固治疗,得收全功。

5 小结

《伤寒论》中厥阴病篇被称为“千古疑案”,麻黄升麻汤证更是疑上加疑、争论不休。我辈应摒弃成见,不必争论,但求疗效。白长川教授应用麻黄升麻汤治疗干燥综合征等疑难杂症,每每收到奇效。医者应重视“从临床读经典”,只要在寒热错杂的基础上抓住寒邪闭郁阳气的病机特点,即可放手大胆用之。另外,遣方用药不必拘泥原方药味和剂量,应根据个体差异随证加减,热盛则重用清泻、寒盛则重用温补、表闭甚则重用宣散、津亏甚则重用滋阴。

猜你喜欢
麻黄黄芩病机
山西晋城启动黄芩示范项目
黄芩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探讨
黄芩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探讨
麻黄 治感冒要药
麻黄张仲景的心头好
以病机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评价方法初探
心中的麻黄山
黄芩悬浮细胞培养过程中黄芩苷含量与POD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风寒感冒喝麻黄牛肉汤
燥邪致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