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桂林,陈尚云,王丽
1.盐城市中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0; 2.山西省中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 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1617
梦魇,指在睡眠状态下被噩梦突然惊醒,对梦境中的恐怖情景能清晰回忆,并心有余悸,重者可有惊叫或感到有重物压身,动弹不得,欲呼不出,恐惧万分,胸闷,呼吸困难近窒息的病症[1]。正常人偶有发生,可作为一种生理现象,通常没有严重不良后果;但是如果频繁发作而不加以干预,则会影响人正常的生活状态,产生病理反应[2]。中医对梦魇的认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而后医家在《证类本草》《图像本草蒙筌》《医学入门》等经典中均有中药治疗梦魇的相关记录,如“苏合香性甘……祛邪,令人无梦魇”等。而《针灸大成·百证赋》则对前人用腧穴治疗梦魇进行了归纳,即“梦魇不宁,厉兑相谐于隐白”。
1.1 中医认识梦魇,属中医睡梦病的一种。梦,《说文解字》中载:“梦,不明也”,通常指患者意识,不明不白。魇,《说文解字》载:“魇,梦惊也。从鬼,厌声”,本意指噩梦呻吟或惊叫,或觉得被东西压住,不能动弹等。梦是生理现象,与无梦相比,属浅睡,为阴中之阳;若多梦、噩梦,则为病理反应,为阴中之阳盛,欲脱阴而出,故常与早醒伴见。中医学认为,梦的发生与淫邪、机体强弱密切相关。《灵枢·淫邪发梦》载:“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情志、饮食与该病也密切相关,虚实两端皆可发病。实证主要责之于心、肝、脾、胃等,肝郁日久、从热化火,或心火炽热,或痰饮、食积内壅日久痰火胶结可致人清窍被扰、神魂不宁;虚证主要责之于心、肝、胆、脾、肾等,多因小儿脏腑不足导致。
1.2 西医认识正常状态下,睡眠和觉醒是人体周期性互相转化的主动生理过程,前者又分为两个时相:非快速眼动(NREMS)和眼快动睡眠(REMS)。整个睡眠的过程中,NREMS和REMS交替出现。人会在NREMS中苏醒,但如果在REMS阶段苏醒,此时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等抑制类神经递质起主导作用,虽然控制人体意识的网状系统已被激活,但是肌肉运动受上位中枢抑制而失去控制,呈瘫痪状态,即梦魇。梦魇属于睡眠障碍,西医又将其分器质性和非器质性睡眠障碍,后者又细分为睡眠失常和睡眠失调,而梦魇属于睡眠失常的一类。本病可由情志因素诱发,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3~6岁多见,约2/3患者20岁以前发病[3],尤好发于REMS或长期服用抑制REMS的镇静安眠剂突然停药后。目前,梦魇的最新治疗方案为美国睡眠医学会推荐的梦魇治疗指南(2010年):意象排演治疗(Image Rehearsal Therapy,IRT)及哌唑嗪药物治疗,同时也作为A级推荐治疗创伤后梦魇。梦魇的病理转变必须及时控制,否则有引发心梗、抑郁、焦虑等合并症的风险,更严重者则有自杀倾向[4]。因此,合理控制梦魇十分必要。
梦魇病因病机繁杂,中医认为其主要与卫气从肝经而出,非正常走脾有关。卫气夜间在阴分以“肾-心-肺-肝-脾”之相克顺序循环往复。依此规律,卫气从阴出阳前必先经肝,而后过脾。生理状态下,卫气经肝时发生梦境;在情绪激动、食积等病理状态下,则表现为卫气经肝后,不过脾,而直接从肝而出,引发梦魇[16]。脾主四肢肌肉,梦魇发作时患者虽神识清醒,但神未至脾,肌肉失控,故肢体不能动弹。隐白疏畅条达,可和营卫;又为“鬼垒”,有清心宁神、健脾统血、醒脑开窍之奇效[17];胃经之气止于厉兑,下注太阴,刺之可救急调阴阳[18]。两穴共用,穴少而精,对梦魇发作时缓解患者症状有佳效。隐白为井穴,亦为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表里两经交接之处,有沟通营卫阴阳之效。生理睡眠是以营卫出入有序、离合有常为基础,因“营出于胃”,故配合足阳明胃经井穴厉兑不仅能使阴阳循序有常,而且有开启脾胃之窍的功效,从而更好地治疗梦魇。
梦魇在现代医学愈发受关注,尤其是其与自杀意念关系密切,且呈正相关[19]。现代医学对梦魇的发生机制尚不确切,多数学者[2,20-22]认为其与极度压力、情绪刺激、精神疾病和药物滥用等有关,进而导致睡眠周期紊乱,发生梦魇。针刺厉兑、隐白二穴起效可能与神经、骨、神经递质传递等密切相关。井穴在指端或趾端,其下解剖结构为皮肤、浅筋膜和骨膜。研究指出,含血管神经的筋膜是井穴的最基本结构,同时也是针刺井穴产生治疗效应的主要组织结构[23]。厉兑、隐白皮肤下分布腓浅神经趾背神经、趾背动脉,针刺信号传入可导致对应的大脑皮层投射区域兴奋,反射性提高神经元活性,改变梦魇肢体不可活动的状态;另外,针刺产生冲动也由脊髓网状束传递,有促醒作用[24],该效应可能也与针刺双向作用密切相关[25]。传统针刺经验表明:四肢末端腧穴对人体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针刺厉兑、隐白至骨时,会激活相关“脑-肠-骨骼”轴,针刺信号通过骨骼多觉型感受器(PMR),并经无髓C类纤维和纤细的有髓神经A类δ纤维传入大脑皮层,最终传达至脊髓胃肠节段,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伤害性感受器兴奋[26],激活胃肠交感神经系统,改变胃肠微生态,进而改善睡眠障碍问题,这与中医“胃不和则卧不安”不谋而合。研究发现,通过刺激井穴能即时降低中枢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甘氨酸在体内的含量[27],激发肾上腺素分泌[17],并有长期维持的效果。证实了刺激厉兑、隐白不仅能即刻见效,而且还能长期维持,有利于治疗梦魇发作或预防梦魇频发。
厉兑标准定位: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厉指胃,兑代表门,相对于内庭,厉兑穴有如胃经之门户。隐白标准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隐即隐蔽,白即白色,穴居隐蔽之处,其肉色白,故名隐白。凡病势之缭乱促暴者,俱宜调动本身清肃之气(即金气)以镇定之。《针灸大成》曰:“尸厥如死及不知人,灸厉兑三壮”。《针灸甲乙经》曰:“热病汗不出……多善惊,厉兑主之”。《针灸聚英》曰:“小儿客忤,慢惊风(隐白可主)”。《医学入门》曰:“尸厥百会一穴美,更针隐白效昭昭”。以上针灸专著均有厉兑、隐白治疗神志精神疾病的记载,无论虚实,皆有良效。
3.1 特定穴《灵枢·本输》曰:“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趾内次趾之端也,为井金”“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为井木”。二者均为各自经脉之井穴,“所出者为井”。井穴为十二经脉经气的源头,也是阴阳之气交界之处。梦魇即为阴阳不相顺接所致,而厉兑、隐白二穴虽处肢节末端,经脉之气略微,但有调和阴阳之效,恰有四两拨千斤之势。《难经·六十八难》提出:“井主心下满”。“心下”多指脾胃、胃脘部[5],对于阳盛或小儿不足所致梦魇不宁的患者,根据“病在脏者,取之井”理论,同时井穴泻热功能强,针刺两者不仅有泻实开窍启闭之功效,而且还可以健脾和胃、充养五脏[6]。
3.2 五行生克厉兑、隐白分属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两经五行属土。火热炽盛所致梦魇者,根据五行生克理论,土为火之子,依据“实则泻其子”,对厉兑、隐白二穴干预有利于发散火热之邪,缓解梦魇症状。厉兑五行属井金,隐白五行属井木,脾胃不足,运化腐熟失司、久而化热,在“土生金”理论指导下,使用补法干预厉兑可加强胃腐熟受纳、下传之功能,加强胃肠蠕动,泻法刺激隐白可使脾气机舒畅、运化有节。故根据五行生克理论合理使用厉兑、隐白两穴,可在临床发挥重要价值。
3.3 经脉循行《灵枢·经脉》曰:“胃足阳明之脉……循发际,至额颅”“是动则病……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阳明经本身多气多血,对厉兑穴进行干预可以有效治疗胃肠疾病、神志病、热病等。《灵枢·经脉》曰:“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太阴经多气少血,脾经经脉气血与心经交接。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积滞,则水谷化生气血不足濡养心神。心与脑共为神明,针刺隐白穴不仅可以健脾,还可清心宁志[7]。二者合用,效如桴鼓。
3.4 标本根结标本根结理论强调经气“源”在四肢,并以此为“根本”,而其“流”在头面躯干,以此为“结标”。指出人体四肢与头身之间的密切联系,表明经气升降出入、上下内外之对应关系,尤强调四肢肘膝以下的经穴对头身远隔部位病证的重要治疗作用,对针灸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胃不和则卧不安”,运用位于足部末端的腧穴厉兑、隐白治疗梦魇,不仅有疏肝理气、健脾化湿祛痰、清热泻火的功效,而且可以通过肠-脑轴镇静安神、补脾宁心,改善心脑神志病变状态,进而使标本根结理论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梦魇患者。
3.5 穴位敏化病理状态下,体表特定腧穴由“静息”向“激活”状态的转化,即为“穴位敏化”。这种敏化反应可特异性反映机体功能状态,实时、动态地感知脏腑经络之气的变化[8-9]。敏化现象不单是特殊的病理表象,也是针灸施治的有效作用靶点[10],其高反应性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梦魇在人体通常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体表状态变化,患者表现有主观不适(如异常压痛、发热等)[11],医师也可以通过艾灸[12]、电敏测定[13]、红外热成像[14]等穴位敏化方法对患者进行客观测定。厉兑、隐白两穴即是如此,是梦魇的病理反应区[15],若此时加以干预,针刺的临床治疗效果可大幅度提高。
目前,梦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以肯定的是其发生与情志、火热淫邪密切相关。有调查显示,约19.4%的青少年患者曾有过梦魇频发经历[28],女性伴梦魇经历者比其他患者自杀倾向更强[3]。作为较常见的睡眠问题,对梦魇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十分必要。传统药物长期使用后,难免有并发耐药性、副作用、停药后症状反弹等不良反应,故绿色、健康、疗效持续的中医疗法应运而生。针刺干预厉兑、隐白二穴治疗梦魇,不仅可以泻热敛神定志,还可以未病先防,疏肝理气、实脾胃、平阴阳。针刺治疗梦魇特有的即时起效、长期维持(预防复发,减少频发)优势,值得广大临床医师借鉴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