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茜莹,王学兰,董徐男
广东省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广东惠州 516200
腹腔镜手术作为主流的微创手术之一,相比传统开放性手术,其腹壁切口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且符合女性审美需求,受到术者及患者的青睐。但是术后不同程度的腹胀、肩背部疼痛、留置尿管后排尿不畅等症状,仍影响着部分患者的预后及康复。根据术后快速康复医学(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1]的理论,鼓励患者尽早地下床活动能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结合术后快速康复医学理念及中医外治疗法,通过减轻妇科腹腔镜术后常见的不适感,增强患者下床活动的自信心,有助于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研究对象为2021年3月—8月妇科住院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术后采用粗盐四子散外敷配合切脉针灸,对照组采用术后常规康复治疗。对比2组患者平均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一般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1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妇科肿瘤手术学》[2]对于妇科术后肠梗阻、膀胱功能障碍的相关内容。
2.2 纳入标准 ①接受腹腔镜手术后的患者;②愿意接受中医治疗者。
2.3 排除标准 ①术后因各种原因无法配合治疗者;②术后因伤口原因不适宜热敷者;③对本研究中热奄包已知成分过敏者;④患者皮肤有较明显皮疹、红肿、甚至溃烂等属于针灸禁忌症者。
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术后监护、饮食指导、药物治疗、I级护理、术后康复操[3]。
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粗盐四子散[4-5]热奄包以及切脉针灸治疗。粗盐四子散:术后安返病房即可外敷双侧肩井穴、腰骶部,术后24h开始外敷气海、关元、中极,每次30min,2次/d。粗盐四子散制作:食用粗盐100g,吴茱萸100g,白芥子100g,紫苏子100g,莱菔子100g。装入布袋中15×25cm帆布袋中,将热奄包放置入专用微波炉中-高火加热3min,待热奄包温度至约50~60℃,热敷至上述穴位,以患者感觉舒适且接触皮肤无灼烫感为宜。切脉针灸[6-7]:结合患者术后脉象辨证,偏实症用泻之,虚症用补之(直径0.30 mm×25mm,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ISO13485,苏械注准20162270588)。主穴:胃五穴(上脘、中脘、下脘、双梁门)、足三里四穴(足三里、阳陵泉、上巨虚、下巨虚)、腹四穴(双天枢、中脘、关元)百会、印堂、内关、中极、太溪、三阴交。操作方法:碘伏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快速进针,进针平直及深度依穴位深浅而定,留针30 min,1次/d,共2次。
4.1 肩背部窜气痛 患者肩背部疼痛的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标准如下:0分:无疼痛感;1-3分:患者有轻度疼痛感,但尚可忍受并且不受影响睡眠;4~6分:疼痛感较明显,并且影响睡眠;7~10分:患者有剧烈疼痛感并且自觉难以忍受,需使用止痛药物缓解。
4.2 肛门首次排气时间。
4.3 拔除尿管后首次排尿时间及尿量。
统计数据采用SPSS 26.0软件,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P<0.5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 1 2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s)
表 1 2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平均年龄/岁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观察组 40 37.83±10.38 88.68±30.16 41.75±36.63对照组 40 38.60±10.74 76.15±28.41 37.88±26.96 P值 - 0.74 0.06 0.59
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肩背部疼痛进行VAS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经中医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较常规对照组显著(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术后肩背部窜气痛VAS评分情况(±s)
表2 2组患者术后肩背部窜气痛VAS评分情况(±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术后第一天观察组 40 5.18±0.98 2.78±0.97对照组 40 5.65±1.21 4.18±1.11 P值 - 0.058 0.00
比较2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观察组患者12h及24h内肛门排气例数较对照组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均按照快速康复理念尽早拔尿管鼓励下床活动(P>0.05),观察发现四子散配合针灸对拔除尿管后首次排尿有促进作用(P<0.05),但是对整体排尿量影响不大(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后排尿情况比较(±s)
表4 2组患者治疗后排尿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尿管留置时间/h 拔管后至首次自行排尿时间 /min 拔管后首次排尿量 /m L观察组 40 18.20±15.36 44.38±20.06 113.38±58.77对照组 40 19.90±15.70 57.48±24.77 111.45±47.21 P值 - 0.63 0.01 0.07
术后快速康复医学(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丹麦教授Kehle最早提出[1],2018年中华医学会制定了《加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及路径管理指南(2018版)》[8],逐渐被国内的医疗工作者接受并广泛运用于临床[9-10]。就妇科手术患者而言,术前多采用禁食或相关的肠道准备,中医理论“五谷为养”,术前及术中的禁食状态会消耗先天之本,胃之空虚必损耗脾胃,脾肾化生不足、升降失调,进而湿浊不得运化,发为腹胀;留置尿管时间过长致使膀胱自主功能减弱,气化不利、气化无权,出现拔除排尿后排尿困难或不畅的症状。妇科手术需长时间暴露下腹或会阴部,加之术中补液及麻醉复苏后的效应,患者在体温正常的情况下经常会有恶寒感,由于手术中麻醉药物的作用以及CO2人工气腹引起催吐中枢兴奋性增高,使患者术后出现心、呕吐等不适[9],CO2术中经腹膜吸收后使体内形成偏酸性环境,刺激膈肌与膈神经引起患者术后肩背窜气痛和上腹部疼痛[11]。
中医“熨”法最早来源于《黄帝内经》[12],后世中医人在实践中有诸多改良,中药热敷主要是利用温热效应将药材本身的作用激发,同时温热的触感给肌肤表面的刺激可以松弛局部的肌肉筋膜,加快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有助于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和吸收。本研究中使用的热奄包是由粗盐、吴茱萸、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等份量混合组成。吴茱萸[13]有散寒止痛、疏肝降逆的作用,可用于脘腹冷痛,呕吐吞酸的症状有缓解作用,有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吴茱萸提取物对PEG2、ROS、NO的产生有抑制作用,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14]。术后肩背及腹痛走窜疼痛,乃气机不畅,失于疏泄,不通则痛,莱菔子之功效,长于利气。其特点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皆是利气之效。莱菔子归脾、胃、肺经,可用于喘逆上气、气滞胸闷等症[15]。现代药理学研究使用其内服可用于治疗老年性便秘、肠梗阻[16]。白芥子有力气散结、通络止痛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芥子外用有较大刺激性,可提高表皮温度,扩大表面细胞空隙,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可用于肢体关节肿痛,对于腹腔镜术后肩颈部酸痛尤为适宜[17]。苏子辛、温,归肺、大肠经,具有平喘降气、止咳化痰,通便润肠之效,质润降泄肺气以助大肠传导。白芥子、莱菔子、苏子合成三子养亲汤,用治胸膈满闷之证。盐,味咸,属水,《本草纲目》[15]对其描述是“气味咸,微辛,寒”,盐可以软坚散结,可引诸药入肾,粗盐经过加热后寒性骤减,且大颗粒具有较好的热容特性,使中药热奄包效力持久。以上五味合用,共奏理气温中、通络止痛,促进胃肠功能蠕动的作用。但是热敷疗法对于术后发热、高龄、儿童、言语含糊的患者应当慎用,不仅应当预防局部烫伤,热奄包中的中药多属辛温之品,对于实热证患者有助阳伤阴之嫌,因此在临床运用中应当仔细筛选适用人群。
中医对辨脉识病的要求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体现,《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云“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凡用针者,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基于黄帝内经中脉象及经络理论的基础,俞云教授延伸出了一套临床针灸组穴及治法,认为在临床针灸治疗前可先对患者进行把脉,通过辨别人迎、寸口、太溪及人体各经络的脉象起伏、盛衰、强弱等变化,判断患者病势变化及对针刺的反应,从而调整施针用药的一种方法[5-6,18-19]。《灵枢》“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医宗必读》中对此描述 :“冲阳者,胃脉也。在足跗上五寸,骨间动脉上去陷备三寸。盖土者万物之母,冲阳脉不衰,胃气犹在……太溪者,肾脉也。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盖水者无一之元,太溪不衰,肾犹未绝,病虽危,尚可生也。”人迎脉、冲阳脉为足阳明经上的穴位,胃是后天之本,而脉又是以胃气为本,可用以判断胃气的盛衰变化。寸口脉和太溪脉主阴,可诊阴经之相,反映五脏病变。太溪脉在足太阴肾经上,可反映肾经阴阳气血之盛衰,膀胱气化功能的强弱。前人称任脉为“阴脉之海”,为奇经八脉之一,胃五穴中,大部分穴位位于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之上,本经腧穴主治腹、胸等相应内脏病症,部分穴位有强壮作 用[20]。梁门穴位于足阳明胃经之上,有调中气,和肠胃、化积滞的作用,《备急千金药方》认为对“胸下积气”,腹中积气结痛有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