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朱霞,毛细云,周巧,张贤琼
1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合肥 230012
2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合肥 230031
肠道炎症性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以结肠黏膜连续性、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点,病因未明,暂无法治愈[1]。在21世纪之初,UC病种在欧洲、北美国家的发病率最高可达大于0.3%,并且新工业化的国家发病率还不断上升[2]。对于UC患者来说,结肠癌风险也会随之增高[3-4]。近年来,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也在逐渐上升,在临床为常见病。并且中医药被应用于UC的治疗前景广泛[5-6]。现代西医用药其治疗效果不够理想,症状反复发作。本研究主要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肾阳虚证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1.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拟定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7]。
1.2 中医诊断标准 以脾肾阳虚型为证型,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
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医、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③无肠外系统受累症状;④了解本次治疗并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积极配合治疗及进行相关检查。
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肺炎等其他全身炎性反应性疾病;②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严重过敏,停止治疗;③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④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收治的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2~60岁,平均年龄(43.60±12.22)岁。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42.17±10.09)岁。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F=0.782,P=0.380;性别:χ2=0.073,P=0.787),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4.1 对照组 予以美沙拉嗪栓治疗(生产厂家:黑龙江天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5650,规格1g*7枚)纳肛,1次1粒,早晚各1次。
4.2 观察组 使用对照组基础用药上联合中药口服,药物为:肉豆蔻9g,补骨脂9g,吴茱萸9g,五味子9g,党参15g,黄芪12g,炒白术12g,茯苓12g,陈皮12g,法半夏9g,木香6g(后下),砂仁6g(后下),薏苡仁20g,厚朴9g,枳实9g,甘草6g,服用4周,1剂/d,早晚2次分服。
5.1 中医证候积分 参考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8],对治疗前后2组UC患者中医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细则进行量化评分,进而评价治疗意义。主症包括表格前四项,且根据表现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分别记为 0 分、2 分、4 分、6 分;次症包括腰膝酸软等后3项,根据表现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分别记为 0 分、1 分、2 分、3 分;舌脉仅做诊断,此处不做参考,不计分。见表1。
表1 中医症状量化评分细则
5.2 实验室检查 采用Westergren法测定ESR、采用Beckman Coulter 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RP、采用Sysmex CA2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D-二聚体、采用Sysmex XN9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PLT,免疫学指标: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A、IgM。采用放射免疫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白介素-6、白介素-10。
5.3 安全性观察 治疗期间,每周监测2组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并记录其他不良反应。
采用SPPS23.0统计软件包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连续型变量资料用(±s)进行统计学描述,组间数据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 Mann- Whitney U检验,组内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检验,有序分类变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进行,临床痊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1%~95%;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1%~70%;无效:症状体征未见改善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
2.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除腹泻、脓血便外,余症候积分治疗后比治疗前均降低(P<0.05)。将治疗后2组各项积分进行比较,观察组中腹痛、腰膝酸软、食少、形寒肢冷积分降低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见表2。
表2 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表2 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组别 例数 时期 腹痛 腹泻 脓血便 腰膝酸冷 食少 形寒肢冷观察组 30 治疗前 5.47±0.90 5.73±0.69 2.63±0.49 5.53±0.86 5.53±0.86 2.77±0.43治疗后 1.53±0.86 1.13±1.01 0.35±0.13 0.90±0.53 0.81±0.40 1.07±0.52对照组 30 治疗前 5.47±0.90 5.20±0.99 2.63±0.49 5.40±0.93 5.40±0.93 2.77±0.43治疗后 1.87±0.51 1.33±0.96 0.47±0.30 0.95±0.67 0.86±0.47 1.17±0.53
2.2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7,P=0.021),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3 实验室指标比较 2组治疗后的ESR相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ESR、IgA低于对照组中的治疗后(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IgG进行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见表4-6。
表4 2组血清学指标比较(±s)
表4 2组血清学指标比较(±s)
注:2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P<0.05;2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期 PLT/×109·L-1 ESR/mmol·h-1 CRP/mg·L-1 D-D/mg·L-1观察组 30 治疗前 287.10±41.29 49.20±23.32 22.39±8.21 0.41±0.05治疗后 182.93±44.70*▲ 18.60±10.25* 6.38±2.39*▲ 0.26±0.04*▲对照组 30 治疗前 286.30±55.12 49.43±19.64 22.53±4.01 0.40±0.09治疗后 224.53±53.54* 19.90±9.75* 12.13±2.76* 0.33±0.03*
2.4 安全性结果 2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1例恶心不适,2例腹胀;观察组出现1例灌肠后肛门坠胀,嘱患者休息后,症状消失,2组均未影响结果。2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复查肝肾功能等均未见明显 异常。
表5 2组免疫学指标比较(±s)
表5 2组免疫学指标比较(±s)
注:2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P<0.05;2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期 IgG/g·L-1 IgA/g·L-1观察组 30 治疗前 14.81±3.05 3.16±1.13 治疗后 13.03±3.30* 2.75±1.11*▲对照组 30 治疗前 14.85±2.52 3.18±0.67治疗后 13.28±2.82* 3.25±1.84
表6 2组促炎症因子、抑炎因子血清指标比较(±s)
表6 2组促炎症因子、抑炎因子血清指标比较(±s)
注:2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P<0.05;2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期 IL-10/ng·L-1IL-6/ng·L-1TNF-α/ng·L-1观察组 30 治疗前 4.31±1.43 52.96±27.47 41.73±18.17治疗后25.27±5.90*▲18.59±5.07*▲ 15.44±2.16*对照组 30 治疗前 4.28±1.35 51.50±24.32 40.17±18.33治疗后22.52±3.04* 21.32±7.00* 15.54±2.81*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祖国医学中“泄泻”“痢疾”等范畴,历代医家著作对脾虚湿滞和肾阳不足泄泻的病因病机早有记载,如《医宗必读 虚劳》:“两脏安和……故肾安则脾愈安也。”可见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在诸多医家多认为与脾肾相关。“先后二天”也是其李中梓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11]。因此,笔者导师以脾胃本虚,肾阳虚衰为本,采用四神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方口服。方中补骨脂和肉荳蔻温脾肾,涩肠止泻;吴茱萸散寒止痛,助阳止泻,能使肝木调达;五味子有收涩作用,收敛涩肠。四药共为君药,补肾阳。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药,山药、白扁豆、薏苡仁、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为佐药。厚朴、枳实、陈皮、木香疏肝解郁,调畅气机通腑,使得补而不滞,共为使药。全方共凑益火补土之效。本研究结果显示,四神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方能够有效地缓解UC患者的腹痛、腰膝酸软、食少、形寒肢冷等症状,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现代研究UC的免疫反应和炎症途径表明,组织损伤中的T细胞起着调节、抑制和维持炎症状态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TNF-α、IL-6水平在上调,抑炎因子IL-10下调[12-13]。临床发现,绝大多数UC患者可利用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IgA对患者疾病程度进行判断[14],CRP、ESR、PLT、D-D值升高以及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越高,抑炎因子IL-10越低,其UC炎症程度越严重,在评估UC活动性及严重程度中具有较好的价值[15-19]。从而引起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腰膝酸软、完谷不化等症状。有学者研究报道参苓白术散联合氨基水杨酸制剂治疗能抑制炎症因子,明显缓解UC 患者腹泻、脓血便、腹痛,疗效优于单独使用氨基水杨酸类药物[20-25]。
有实验研究表明四神丸、参苓白术散能够下调TNF-α的表达,调节肠道异常免疫反应、抑制炎症反应,修复溃疡,进而治疗UC[26-29]。而患者血清IgA水平的升高可能与通过调节TNF-α、IL-6、IL-10参与UC的发生发展有关。本研究显示,通过在基础治疗联合四神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方口服后能够降低血清中IgA水平,TNF-α、IL-6水平明显下降,抑炎因子IL-10水平上调,明显减低外周血中的ESR、CRP、PLT及D-D水平,提示其可能抑制机体抗原识别,抑制炎症和可促炎细胞因子的活跃,激发了抑炎细胞因子的产生,进而达到修复肠黏膜的作用。
综上所述,基础治疗联合四神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方口服治疗脾肾阳虚型UC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能有效改善中医证候,减低疾病活动评分,降低IgA、TNF-α、IL-6、ESR、CRP、PLT及D-D水 平,提 高IL-10水平,调节免疫功能,延缓疾病活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