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需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创设符合学生能力、思维、认知的数学情境,尊重学生差异,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数学教师在授课期间,需要为学生创设具有不同作用的教学情境,利用有效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31-0034-03
引 言
小学生思维以具象为主,在刚开始接触数学课程时,会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明显改变,不同的数学课程都为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而创设了特定的情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创设趣味性的情境,还要将数学理念与情境融合,保证数学知识与现实结合,为学生的知识探索打造优质课堂。基于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出发,阐述了良好教学情境需要具备的条件,顺势提出了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运用方法。
一、良好教学情境的作用
良好的教学情境应包含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强烈,学习态度更积极。因此,教师应结合课堂的真实情况,利用各种资源,围绕数学知识,开展情境教学,将情境作为打开学生数学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一)培养学生学习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阅历等,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打造与生活相近的情境。这些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连接不同数学知识,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并形成新的技能,进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
(二)激活学生问题意识
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将学生更好地带入数学世界,帮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1]。多元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分析,以学生为基础,利用不同的情境素材刺激学生。学生对情境中的元素有兴趣后,就会产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并主动利用不同渠道、方式等,探索数学知识,逐渐掌握更多学好数学知识的方法,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价值等,强化思维能力,将数学知识理解透彻。
(三)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
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手段就是情境创设。好的教学情境能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唤醒学习热情,大幅度提升学习兴趣,逐步促进其智力、能力发展。好的教学情境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更好地吸收、内化数学知识,强化学生认知能力。好的教学情境创设,能改变传统的枯燥教学模式,让教学情节更饱满,能优化教学流程,并实现良好的师生、生生互动,让教与学的关系更协调,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现状
(一)创设形式单一
当前,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期间所采用的情境教学模式形式单一,不能完全理解情境教学的内涵和本质。长此以往,学生在同一情境中便产生了疲惫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导致课堂上逐渐出现各种问题。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导致学生无法掌握数学中的重难点知识,教学情境创设无效。教师只根据自己对情境教学简单的了解进行授课,而学生的学习需求被忽略,导致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学习质量不断下降。
(二)缺乏趣味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未遵循趣味性原则创设教学情境,情境创设的素材选择不合理,过度重视情境教学效果,导致教学情境不符合学生“胃口”,进而影响了其他授课环节,教学目标无法实现。此外,教师并不了解学生兴趣,忽视了对生活元素的应用,将自己作为课堂核心,师生、生生之间缺少互动的机会,整体课堂沉闷、乏味。久而久之,学生便丧失了参与的兴趣。由此可见,缺少趣味性的情境教学模式已经对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2]。
(三)情境与教学内容脱节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多数教师虽然都在普遍应用情境教学法,但所创设的情境是以自己的教学思想为基础,导致教学内容与情境创设之间无法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合作的关系。例如,大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情境充满趣味性就可以,让学生能快乐学习即可。这样的情境并没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被弱化,思维被限制,空有“一身本领”,却无处施展。
三、小学数学课堂上情境教学的运用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进行精彩课堂导入
与教育相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好的导语就像磁铁一般,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好的导语就像火焰一样,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能启发学生的智力。”这句话表明了课堂导入环节的重要性。小学生活泼、好动,只能短暂地集中注意力,热情消退较快。如果在导入环节教师无法使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就会影响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因此,教师应巧妙地设计课堂导入语言,全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讓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上[3]。同时,教师应利用课堂导入环节,积极创设问题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问题和兴趣的引领下,走向数学世界深处。
例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如“同学们,请学号是4的倍数的学生举起左手,请学号是6的倍数的学生举起右手。”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有的学生举起两只手?”这样的情境能调动学生好奇心,他们会主动翻阅教材,展开探究。
又如,在讲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计算“41.75÷25”。
当改成“41.78÷25”时,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被除数的百分位依旧有余数,内心产生疑惑,渴望解决这个问题。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在小数末尾添上“0”继续计算,将其改变成“41.780÷25”,如果整数部分依旧有余数,学生则需要思考“0”怎么添才对。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后进行新课导入,学生的学习态度会非常积极。
(二)创设直观情境,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当前,很多课堂上存在着“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学内容都依靠教师用粉笔、黑板为学生展示。由于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复杂性,这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讲,学习难度较大,而且这种枯燥的方式也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如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一种新型技术正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即信息技术[4]。这种技术能够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等融为一体,不仅能简化数学知识,还能将抽象知识形象地展现出来,比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图形变换”相关知识为例,虽然学生之前学习过相关的知识内容,但也只能理解表面知识。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相关的图形变换知识,让学生了解图形所具有的对称特点,并能掌握点、线、面之间的关系,这部分知识学习难度较大。对此,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为学生创设直观教学情境,播放图形90度旋转的过程,并适当运用慢放功能,展示图形变换的细节,让学生看得更清楚。这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深入理解图形的性质和特点,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并逐渐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三)创设游戏情境,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游戏教学情境主要指的是,将某一个数学知識点作为核心,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手段。游戏情境具有多种特点,如趣味性、知识性等,
这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授课方式。所以,教师可以针对性地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讲解“认识方向”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游戏情境:首先,将班级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带着不同类型的动物头卡,然后开展“我要回家”的游戏,让学生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在欢乐的音乐背景下真正找到自己的家。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分享自己是怎样找到“家”的,运用了什么办法。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自由地发散数学思维,使学生脱离传统课堂的束缚,同时也能充分体现出数学的价值,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又如,在讲解“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时,计算方法和算理等需要学生通过反复的习题练习进行掌握,而反复练习对于学生来讲单调、枯燥。所以,教师可以在练习中适当融入游戏,如“抢红旗、首尾连接、送牛奶”等,这些都是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这些游戏的开展,能帮助学生将知识掌握得更扎实,同时也会唤醒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竞争意识,进而坚持不懈,努力前进。
再如,在讲解“20以内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时,当学生掌握了计算方式后,教师可以设计小组接力游戏“首尾连接”。首先,教师为学生详细讲解比赛规则,并要求不同小组做好比赛准备,随着教师喊出“开始”这个口令,每个小组接到卡片的学生要用上一个同学所计算的得数,编出全新的计算题,然后传递给下一位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小组学生需要共同协作,努力争夺第一。教师通过这个游戏,能让整体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提升,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团结一致、努力前行才是获取团队胜利的方法。
(四)创设实践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实践操作。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系统性较突出。所以,学生要想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必须经过动手体验。对此,教师应积极创设实践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参与课堂,并通过实践操作将数学知识掌握得更透彻。
以“圆”相关的知识点为例,本次课程主要的教学目标整体分成两个部分:(1)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圆的性质和概念;(2)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能够准确找出圆心。对此,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好不同颜色的圆形纸片,然后在课堂上分发给学生,保证每个学生手中都有圆形彩纸。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手中的圆形彩纸进行对折,将上下两部分重叠在一起,随后打开换个方向继续对折。通过多次的重复对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笔将折痕画下来,并提问学生:“你画的是什么?”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得出正确结论:折痕相交圆的中心一点,这一点就是圆心。这样的实践操作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圆心”的相关知识。
又如,在讲解“认识物体”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创设“我会组装”的操作情境。在课堂开始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分发积木,并为学生展示拼装好的积木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积木,重现图片内容,在拼装结束后,准确说出这个图形的名称。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讲,趣味性比较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发生转变,不需要死记硬背知识,而是在头脑、四肢的合作下,将知识扎实掌握。
结 语
综上所述,学习需要一定背景作为支撑,这个背景就是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学生的学习质量可以得到明显提高。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非常重要。但教学情境的创设需遵循针对性原则,必须保证情境有一定的高效性、趣味性,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解题能力和探索能力等,才能体现情境教学的作用,使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进而使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孙丽.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11):15-16.
于晓丹.探究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11):167-168.
李燕.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例谈:以小学高年级《圆的认识》的教学为例[J].山西教育(教学),2021(10):3-4.
潘悦.关于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分析:以高段年级为例[J].学苑教育,2021(28):37-38.
作者简介:曾丽芬(1976.3-),女,福建莆田人,
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中心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