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习作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肩负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概括能力的重要职责,同时也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密切相关,是语文課程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随着现代化教学理念的不断普及和应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方法正在逐步趋向多元化,思维导图就是基于这样的教育背景,开始被广泛应用于语文习作的各个环节,为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多思考的空间。文章以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首先论述了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可行性和价值,在此基础上针对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剖析,希望可以为更多教师优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思维导图;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32-0032-03
引 言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梳理习作教学零碎的知识要点,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习作思路更加清晰,带动学生思维逐步趋向有序性发展。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梳理习作思路,提高语文习作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带动整体课程学习质量的提升。为此,教师在语文习作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小学生实际学习认知特点出发,借助思维导图的应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语文习作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思维导图应用在小学语文习作中的可行性和价值
(一)思维导图应用在小学语文习作中的可行性
1.思维导图符合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与革新,学科教学标准也在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大力发展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情况,在学科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从宏观角度来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带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从微观层面来看,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从最基础的看图写话到中高学段习作学习,随着学生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思维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具象化的思维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习作思维用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2.思维导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发展需要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小学阶段中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关键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随着学生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也在不断提高,可以在形象思维的辅助下进行独立的思考和逻辑分析。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自主思考和逻辑分析的能力。在习作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既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又可以在绘制导图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逐步摆脱对形象思维的依赖。此外,高年级的学生在语文习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文本逻辑性和结构性欠缺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思维结构不够精细。借助思维导图的学习活动,可以在绘制细化分支的学习中突出习作思路的细节性特征,弥补传统语文习作过程中泛泛而谈的不足。基于以上分析,思维导图的融合教学设计与学生认知发展需要具有高度的契合性[1]。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思维导图教学方式与小学语文习作实际需要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这一实际特征也为教师利用思维导图优化语文习作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和立足点。在具体分析和应用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针对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和作用进行剖析和探究,以便围绕实际教学需要更好地优化教学设计。
1.活化思维,明确重点
在小学语文习作输出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应对习作要求有所了解和掌握,在明确中心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感悟进行表达和习作输出。为此,学生需要围绕习作主题进行多角度发散思维,收集整理习作素材并将其与习作主题进行有机融合。思维导图在学生习作练习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提纲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更突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灵活性特点,打破传统习作提纲固定模板的桎梏,学生思维和习作角度更加开阔。借助发散性的思维方式,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能明确文本习作的中心思想以及各段结构内容,在保证习作文本逻辑性和连贯性的同时,拓展习作内容空间,活化语言思维能力。
2.梳理框架,理清思路
正如上文所述,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将其与学生语文习作进行有机的融合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逻辑性和连贯性的提升。在以往语文习作练习的过程中,造成学生习作内容缺乏连贯性的根本因素就是学生习作框架结构不清晰,学生在习作输出的过程中缺乏清晰的习作思路,想到哪写到哪的问题十分普遍。基于思维导图教学方式的应用,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领下,围绕语文习作的主题逐步细化习作框架分支和内容,在发散习作思维的同时保障文本框架和结构的逻辑清晰,在不断的练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语文习作更进一步地提高与发展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2]。
3.审视内容,优化润色
对于学生习作学习活动而言,一篇优秀的作文除了具备清晰的框架和脉络结构,还要包含丰富的内容和多种修辞手法,增强文本内容的可读性。小学高年级学生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好词佳句,将这些内容有机地融入文本习作中可以大大提高语文习作的质量。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在梳理出清晰的语篇结构的基础上,在重点分支部分用彩色笔进行标注,根据实际内容需要点缀修辞和引用,借助这种清晰的思维图示对全文结构进行系统审视,在修辞手法和好词佳句的辅助下对全文内容进行润色,使习作内容变得更加饱满,提高习作质量。
二、借助思维导图优化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合理选择范本素材,提炼习作技巧
在小学语文习作练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对习作学习活动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而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在参与习作的过程中并没有清晰的习作思维,下笔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抵触的学习心理。因此,在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语文习作练习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立足课本阅读学习的过程,逐步渗透语文习作的技巧,明确习作立意并引导学生梳理习作思路,循序渐进地掌握语文习作的技巧和方法。在实践习作练习的过程中,习作立意是整篇习作开始的基础与前提,既要紧扣习作中心又要突出思想情感,在以小见大的叙事中明确习作的主题。面对习作立意的实际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习作思路,提高习作练习的针对性。
例如,在阅读学习《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可以引领学生初读课文内容,并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展示课文整体的框架结构,帮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立意的重要性。在文章内容的框架结构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从视觉、触觉、嗅觉以及听觉四个方面进行了描写,并着重突出了视觉和听觉两部分的内容。在学生了解这一习作方式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组织其借鉴作者这种习作的方式选择自己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进行习作练习。在明确的习作练习目标引领下,学生的习作过程也会变得水到渠成,大大降低学生抵触的学习心理,为教师进一步推进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教学基础。
(二)基于阅读活学活用,尝试规划布局
语文习作和阅读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两个重要板块,二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在日常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渗透思维导图的意识,帮助学生通过日常课内阅读的学习过程建立逻辑性思维框架,在读写结合的仿写练习中提高学生习作技能。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经验相对不足,在习作输出的过程中离不开阅读文本的示范和引领。为此,教师在借助思维导图开展习作练习的课堂上不仅要关注学生习作技巧的教学情况,同时也要带领学生将习作和阅读过程进行充分融合,在读写结合的学习实践中促使学生形成清晰的习作思路和文本框架。考虑到小学生在学习时难以自主形成谋篇布局的能力,教师需要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将心中所想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呈现,借助可视化的思维导图提高学生习作思路的逻辑性和目的性。
例如,在教学《麻雀》这篇课文时,由于文章主旨思想和习作故事较为浅显易懂,教师可以利用问题驱动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分析,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抛出导学问题,便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效阅读,主动汲取习作技巧和方法。如教师可提问: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文章在描写麻雀时都运用了哪些习作方法?为什么这样设计?通过这几个递进的导学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对这种习作方法和技巧有所了解,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习作练习中。
(三)独立实践构图练习,关注逻辑表达
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其在小学语文习作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脑海中抽象的习作思路进行具象化呈现,同时还可以在梳理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强化学生习作构思的逻辑性特征。因此,在学生广泛阅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在习作训练时带领学生积极进行独立绘图学习,在实践与应用中逐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例如,在围绕“他了”这一主题进行习作练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为学生先出示一个核心图像板块,代表本节学习内容的主题,然后引领学生围绕主人公“他”进行补充和扩散,而内容则可以基于学生自主的想象和构思自由发挥。如针对外貌方面的,细化分支可以围绕五官面貌、肢体等细节展开联想;也可以围绕主人公的情绪展开,如“他开心了”“他生气了”等。通过绘制补充思维导图的过程,学生脑海中会自动生成一系列的习作框架,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用图形的方式将心中所想表达出来即可,稍加文学修饰就是一篇文章的习作框架。通过这种实践构图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逐步活化语文习作思维,围绕人物外貌、语言、心理、神态等多重细节进行大胆构思,最后基于完整的思维导图明确习作的方向与目标,借助修辞手法在习作练习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习作内容的可读性。
(四)立足思维导图引领,强化思维培养
在借助思維导图开展语文习作练习的学习活动中,
教师也要立足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需求,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工作。对于学生学习和发展来说,习作技能的提升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循序渐进的练习基础之上的,它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学生日常进行练习习作时,教师要适时引入思维导图,紧扣语文习作练习的重点与要点,充分发掘思维导图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中的指导作用,在语言思维和语言表达高度融合的实践活动中科学提升习作学习的质量。
例如,在“我爱我的家乡”这一主题习作练笔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将习作内容局限于自己生活的地方,习作内容也主要以家乡特色风情和人文习惯为主。而在借助思维导图引领下的课堂习作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发散选题方向,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鼓励学生将习作的视野从自己生活的地方扩散到熟悉的地方,这些熟悉的场景都可以作为习作的题材内容,可以是一个熟悉的人、一种热爱的美食等,
激起自己内心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师可通过绘制这种细化的思维导图,拓宽学生的习作思维和视野,转变传统语文习作纯导游式的方法,提高语篇内容的可读性,升华整体情感和内涵。
结 语
小学语文习作作为培养、发展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整合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思维导图是一种具象化的思维工具,将其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活动进行深入融合,不仅可以拓宽教师教学的途径,同时更易于学生梳理文本习作的思路,提高语文习作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为此,在日常概念语文习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深入解读思维导图的应用可行性和价值,提高融合教学的有效性,然后基于语文习作教学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优化教学举措,为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魏启乐.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写作教学的实践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2021(48):59-60.
曹鑫丽.以导图为支架,以想象为翅膀:浅析思维导图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合理构建[J].新作文,2021
(21):4-5.
作者简介:杨宝春(1978.10-),女,福建泉州人,
任教于泉州市丰泽区第三实验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丰泽区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