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宏新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决定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如果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分,可以分为无效课堂、低效课堂、有效课堂和高效课堂四个等次。高效课堂,是最高层次的教学,是指超过预设教学目标,且教学效率较高、效果较好的课堂。笔者所理解的高效课堂,应该是一节课的时间内,教师以高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一个轻负担、高质量的快乐学习过程,具有效率高、容量大和效果好的特点。下面浅谈笔者实践中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一、高效课堂的基础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而教学的基础建立在良好的、默契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因此,师生间要加强交流与沟通,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课堂,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多与学生在情感、学习、生活等多方面多渠道的交流沟通。通过沟通,要“知学生所想,达学生所愿”,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内心深处感悟到教师的真诚与信任,营造欢快的课堂环境。
2.始于学生充分自学
上课前,如果学生能提前自学新课,将对课堂学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他们养成课前自学的好习惯。
要提高自学的效果,须完成“感悟新知—理解方法—尝试练习”三个步骤,有的教师喜欢学生把书本例题和练习题抄在本子进行自学,笔者不赞成这种做法,现在学生学业负担不轻、作业多,如果这样做,无疑加重学生负担。学生在书本上完成,以书本为纲,不脱离书本,学生也容易完成自学任务。当然,有些内容,确实需要自学提纲的,教师有时可以向学生提供自学提纲和要求,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学新课。
3.基于教师充分备课
教师要深研教材,精准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情,预设教学流程和选择合适的教法,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以新课教学为例,教师要预设好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充分估计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如何应对,学生的易错点等。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出现的情况,灵活选择教育时机,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二、高效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1.精心设计巧妙的教法
有教无类,教无定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而高效课堂强调的是选择最直接、最有效,能让学生更容易、更快地接受新知。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又快又准地掌握长方体的表面计算计算方法,笔者在学生理解表面积计算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长”“宽”和“高”比喻为三个班进行双循环比赛,“长”和“宽”比赛(相乘),“长”和“高”比赛(相乘),“宽”和“高”比赛(相乘),三次比赛都比赛两次,学生就很快地记住的公式。
2.构建有趣的学习历程
数学教材中蕴涵着许多有趣元素,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时,要充分发掘与教材有关的各种素材,发掘数学本身的美,重新组织教材,精心设计教学预案,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巧妙的教学方法加快学生领悟知识,把有趣的数学贯彻整个学习过程,让数学课变得更吸引。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一课,笔者设计了生动激烈的“保卫钓鱼岛”教学情境,以开炮射击“敌舰”为主线,教师在演示课件时,前三炮“故意”打不准,“故意”制造了“方向不对、角度不对、距离不对”三个错误,制造了矛盾,引导学生思考和争论,找出不能“击中” 敌舰的原因,最后第四炮才准确击沉敌舰,教师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击沉敌舰”的四要素:观測点、方向、角度和距离。让学生学会运用以上知识用完整的一句话描述事物的准确位置。
3.采取有效的小组教学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行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和分层训练,使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如五年级数学下册有这样一道练习题:“用两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拼成后长方体的棱长和比原来两个小正方体的棱长和多了24厘米,求原来小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如何计算出“小正方体的棱长”比较抽象。此时,教师可以及时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以小正方体木块为学具进行实践操作,并观察“棱长”数量的变化,通过“探究—发现—讨论—归纳”,总结出拼成的大长方体的棱长,比原小正方体少了8条棱长,这“消失了”的8条棱长和就等于24厘米,小正方体的棱长的计算方法就是“24÷(4×2)=3(厘米)”。
4.开展及时的激励性评价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情感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当他受到情感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情感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激励性评价是学生课堂习的有效“催化剂”,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运用注重激励性言语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要结合数学科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激励性评价。
5.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笔者深有体会,同一种题型的数学题,有时教师讲解了多次,不明白的那部分学生到下一次再遇相同类型的题目时,同样是不会做,为什么总是出现这种情况?归根到底,学生没有参与到学习中来,他们没有经过亲身参与、独立思考的过程,没有“消化吸收”成自己的“数学营养”,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在学习过程中听过的比没有听过的好,见过的比听过的好,理解了的比见过的好,实践过的比理解了的好。高年级学生的心智逐渐发育成熟,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课堂角色,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变课堂“主角”为“配角”,当好“配角”,真正地教给学生“学”的方法。
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