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儿教师应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潜能,使幼儿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戏剧创演即幼儿参与戏剧创编和戏剧演繹的综合创意表演活动,能使幼儿在戏剧创编中注入自己的想象、语言、情感、经验,演绎出包含文学、美术、舞蹈、音乐等多元素的故事戏剧,丰富审美体验,陶冶情操意志。戏剧创编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因此师幼应成为戏剧创演的共同体,共同挑战,共同成长。文章聚焦幼儿园小班戏剧创演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分析常态下的师幼对话片段,就解决认知冲突方面的策略促进小班幼儿戏剧创演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小班幼儿;主体;教师;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31-0013-03
引 言
幼儿的戏剧创演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能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金梅认为,戏剧表演活动是“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综合活动”[1]。在戏剧创演中,幼儿既是演员也是观众,让幼儿成为戏剧活动直接的感受者与思考者,能在增强幼儿自信心与表达表现能力的同时,拓展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其精神世界。
一、对话中了解生活经验,续编、创编游戏故事内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点。戏剧创演中的素材应基于幼儿生活,教师应收集、创编幼儿喜欢的故事、影视、文学等作品,充分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使故事的情节贴近幼儿的生活和想法,富有生活气息和童趣。
片段一《小兔乖乖》:大灰狼还没来敲门,扮演兔宝宝的悦悦、雯雯、汐汐坐在屋子里聊天。
悦悦:大灰狼不是最坏的,还有更坏的!
雯雯:对,狐狸更坏。它好吃懒做,很会骗人,最坏!
汐汐:骗子也会骗人!我妈妈说,骗子经常会骗小宝宝。
悦悦:对呀,骗子会拿好吃的棒棒糖骗小宝宝。小宝宝吃一口棒棒糖就不会说活了,会睡着。骗子就把他抱走了。
听到“三只兔子”的聊天内容,笔者敏感地捕捉到幼儿对“什么是最坏的”“防骗子”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并具有不同的认知。于是,游戏过后笔者找准时机与幼儿交流,并提出“森林里面什么动物最坏”的话题。幼儿讨论非常激烈,有的说狐狸最坏,有的说大灰狼最坏,有的说臭鼬最坏,还有的说是老虎最坏,每个人都能说出理由。紧接着,笔者又引出“骗子”,让幼儿根据在安全教育平台学习的防骗知识进行交流。随后,根据《小兔乖乖》故事原型,结合班级所开展的
“防陌生人”课程,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和兴趣草拟出新的表演游戏剧本《新编小兔乖乖》,创编出了被夹断尾巴的狼爸带着拿比萨的狼大、装扮成魔术师的狼二回来继续骗兔子们的故事,故事主题来源于原有课程,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
二、纠纷中学会协商,增强幼儿在选择角色道具方面的自控能力
学前儿童的思维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认知能力和心理结构都处在发展期,同时思维处于自我中心化时期。特别是小班刚入园的幼儿,他们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自我中心化。进入幼儿园以后,幼儿社会交往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从家庭成员扩大到教师、同伴。在与同伴频繁互动和相处中,争抢游戏材料,甚至动手打架都成为家常便饭。为此,教师应引导幼儿学习如何协商,增强幼儿在选择角色道具方面的自控能力。
片段二《拔萝卜》:睿睿、浩浩、颖颖、妃妃等7个小朋友一起表演《拔萝卜》,她们自己挑选各自喜欢的角色头饰。睿睿伸手要拿“小猫”的头饰,但头饰被浩浩拿走了,睿睿撇着嘴,皱着眉头捡起剩下的“小耗子”头饰看了看,用力地扔在框里;妃妃刚伸手拿到了“小姑娘”的头饰,却被颖颖抢走了,妃妃撅起嘴巴皱紧眉头,她揪着颖颖袖子要抢回她手上的“小姑娘”头饰。颖颖把头饰藏在身后,对着妃妃的胸口推了一把。妃妃没刹住脚步,被用力一堆,往后弹出很远,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起来。颖颖看到妃妃哭了,脸涨得通红大喊大叫:“这是我的,这是我的。”活动中断,
妃妃的哭声影响到了全班幼儿的游戏……
笔者对两位幼儿进行了谈话式的引导。
师(面向颖颖):你抢了别人的头饰,感觉怎么样?
颖颖(撇着嘴):我不开心。
师:嗯,做错了事情肯定不会开心的!
师:谁先拿到“小姑娘头饰”的?
妃妃:是我。
师:是谁先动手推人的?
妃妃指着颖颖:她把我推倒了。
师(转头面向颖颖):是这样吗?
颖颖点头:嗯。
师:动手推人对吗?
颖颖摇摇头:不对。
师:那怎么做才对呢?
两人都看着笔者摇摇头不说话。
师:你们都想扮演“小姑娘”,头饰只有一个,怎么办?
颖颖:石头剪刀布,谁赢了就拿头饰。
师:嗯,这是一个好办法。可是输了,没了头饰也想玩怎么办?
妃妃:一个当姐姐,一个当妹妹,姐姐带头饰。
颖颖:我们都当小姑娘,我戴完就你戴,好吗?
师:看来你们想出了好方法,你们可以自己协商解决问题吗?
齐:可以!
笔者运用言语,以对话的形式引导、启发幼儿。小班幼儿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交往技能,个性强势的幼儿在游戏中常常处于主导地位,爭抢并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而不愿与同伴交换材料,角色纠纷不断。针对这些矛盾,教师除在日常生活中采用故事角色、情景模拟的方式来引导他们移情、学会换位思考、体会他人的感受外,也可以引导幼儿采用自制角色道具,
到资源库寻找更多的替代物,或使用“石头剪刀布”等简单的方法尝试解决角色的纠纷问题。
三、扮演中联结故事角色,提高幼儿在表演中的表现力
故事角色扮演表演方式的主要功能在于把故事里的角色跟幼儿真正联结起来。这种联结能够促使幼儿把自己代入故事情节中,去体验故事角色的情绪、情感,将自己与故事角色对照,从而产生好感,乃至共鸣。
片段三《新编三只蝴蝶》:三个扮演花朵的幼儿紧紧地挨靠在一起站成一排,一模一样的“花型”手势放在胸前,造型都是站立式。扮演蝴蝶的幼儿一模一样地张开双臂上下煽动。“三只蝴蝶”绕着“花朵”飞了一圈,先飞到红花姐姐那里,然后又绕了一圈,飞到黄花姐姐那里,黄蝴蝶一下子就躲到黄花姐姐的身边,红蝴蝶、白蝴蝶把黄蝴蝶拉了出来说:“你不能去,
我们三个好朋友,要来一起来,要走一起走。”黄蝴蝶听了乖乖地飞了出来。
一模一样的“花型”手势说明幼儿“造型”不够丰富,需要对“花”的认知及用肢体表现花的动作做进一步引导。黄蝴蝶飞到黄花姐姐身边,有可能是对故事情节不熟悉。
笔者运用多媒体再现或创设具有感染力的、具体的、生动的形象或场景,来加深幼儿对故事作品的感知及情节、角色的理解。(1)通过三朵花不同场景图的出示,让幼儿说一说,三朵花在花园中的布局。(2)尝
试结合课程开展“朵朵花儿不一样”来拓展幼儿对不同种类花朵的认知,从而丰富表现花朵的动作肢体语言,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创造力。(3)通过对大班哥哥姐姐的生动表演或童话剧的视频观看进行示范引导,进一步增强幼儿对故事情节角色的理解。
四、戏剧创演中生成课程,拓展幼儿的多感官认知
片段四《小兔乖乖》:狼妹颖颖发现山洞里的地上有个胡萝卜,她两步并成一步伸出双手扑向胡萝卜,趴伏在地上,双手抓着胡萝卜放在嘴边,张大嘴巴发出大口吃东西“啊呜啊呜”的声音,随后就把胡萝卜丢回地上,双手摸摸肚皮笑着大声喊道“啊,我吃完了”,边说边快步站起来坐回椅子上继续伸出两只手来回搓磨指甲。“狼弟”斌斌和“狼姐”然然看见被丢到地上的那根胡萝卜,伸出双手几乎同时扑向了胡萝卜,斌斌和然然攥住胡萝卜的两头,斌斌用力使劲地拽了三下,胡萝卜就全部落入了斌斌的手里。然然没抢到,趴躺在了地上摆弄起了江江的尾巴。坐在一边观看的另一个“狼妹”妃妃看到了伸出了手叫喊着“我要吃胡萝卜,我也要”,可是斌斌看了一眼妃妃,没回答她,将身子转过去背对妃妃,双手不停地摆弄着胡萝卜的叶子。这时“狼爸”从外面回来看见三个狼宝贝在争抢胡萝卜,忙说:“宝贝们,你们的爪子磨锋利了没有,我看到兔妈妈已经出门了,我们一块去捉小兔子吧!”斌斌一听随手把胡萝卜丢在了椅子上,跟其他“小狼们”互相推挤着出了洞口……
在小班幼儿的创演中,笔者捕捉到幼儿身上存在的认知不足,一是对狼(的食性)的认知不足,二是因缺少语言协商和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争抢,于是随即生成新的课程“食肉和食草的动物”,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去观察发现动物的食性,如小狗爱吃骨头,小猫爱吃鱼,鹦鹉爱吃黄谷子等。生活化的课程教学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幼儿学习知识、体验快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创造性表演游戏中生成新的课程来丰富幼儿的认知,提高了幼儿的认知水平,使游戏与课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五、冲突中达成共识,提升幼儿合作游戏的愉悦感
片段五《三只小羊》:妃妃扮演“小羊”,她用双手伸出两根食指抵在头两侧当羊角,甩着两条腿啪嗒啪嗒地上山吃青草。大灰狼谦谦高举戴着爪子手套的双手,在山洞里面粗声粗气地问:“谁啊?”
妃妃:我是小羊。
谦谦:你来这里干什么?
妃妃:我来吃青草。
谦谦:我要吃掉你。
他说完就从洞里冲了出来,张牙舞爪地站在了“小羊”的面前,“小羊”快速地用手推了一下“大灰狼”,
就赶紧跑下山了,“大灰狼”转身走进了山洞。“中羊”
然然一步一步地走到山洞前面的草丛里蹲下来,张开嘴巴假装吃青草。
谦谦探出脑袋看着问然然:谁啊?
然然:我是“中羊”。
谦谦:你来这里干什么?
然然:我来吃青草。
谦谦:我要吃掉你。
他说完就从洞里冲了出来,张牙舞爪地挡在了“中羊”的面前。而刚要转身逃跑却被“大灰狼”挡住去路的“中羊”很生气,她双手叉腰,跺了跺脚大喊:“你干嘛跑出来?你还不能出来,快进去!”她推搡着想要把“大灰狼”推进洞,可是大灰狼就是不肯进“洞”。“中羊”很生气,尖叫着喊道:“我不跟你玩了!”
笔者看到表演即将中断,就赶紧做长出“羊角”的动作,嘴巴发出“咩咩咩”的声音,走到“中羊”身边说:“中羊,我是大羊,我们一起上山去吃草吧!对了,还有小羊,我们商量个对付大灰狼的办法。”“中羊”听了,开心地应着:“好啊,我们走!”看到我们三只羊一起出现时,原本沮丧的“大灰狼”眼中露出了难以言喻的表情,他们又开心地表演了起来……
在幼儿的创演活动中,笔者发现幼儿对文学作品认知存在差异,当幼儿合作中产生不愉快的体验并且即将中断时,笔者立即采用角色扮演参与法的方式介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参与引导,避免了表演中断,也使幼儿有了修正角色行为的机会,获得了愉快的体验。笔者也将进一步引导幼儿共同讨论来解读故事作品,达成一致的理解与认识,推进创演情节的深入发展。
结 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2]。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和个体差异。教师只有在观察分析幼儿游戏行为的基础上,运用分析路径,提供科学的支持策略,才能引导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
[参考文献]
张金梅.幼儿原戏剧综合课程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以幼儿为主体的戏剧创演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立项批准号:FJJKQ21-117)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伟华(1978.10-),女,福建漳浦人,
任教于厦门市思明区艺术幼儿园,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