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钦
“互联网+”整本书的阅读,是指对传统的阅读内容及教学形式互联网化,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整合,将开放、平等、互动等网络特性运用在阅读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设计,辅助学生细读文本、内容重构、前后钩连,深入地理解作品内容,优化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模式 ,以多种课型为样例,为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提供启发和思路,增强学生读书的动力,提升读书效益。
一、线上线下混合阅读模式
“线上”指的是采用的网络授课平台以及网络阅读软件和交流软件。比如:钉钉、QQ 群课堂等,这些软件实用性更强,操作简易、教学成本较低、反馈及时。但线上教学也有弊端,在直播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很不方便。“线下”指的是日常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比如:课堂教学多媒体化的“CAI”模式,“CAI”+微课+慕课等主辅结合的“整合”模式,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网、端”应用的新型信息化的“融合”模式。这些模式的运用,能够让教师将很多优质的资源呈现在课堂上,丰富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理解的认知,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方法、能力、技术与习惯。线下课堂是线上课堂的延伸与补充,能够让教师与学生对于存在的问题和疑惑直接交流,教师能实时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作出调整。
二、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模式
整本书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需要在“整”字上下功夫。比如在“快乐书吧”中要求学生选定相应的书目后设计阅读目标,提前给足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时间(一般是一个月),在学校午读时间(每天约20分钟)用来读所选定的书目,教师要及时了解、提醒学生阅读进度。在课外阅读中,师生可运用互联网技术就整本书阅读交流一些阅读感受,或选取他人的优质解读,促进阅读有进度、有深度;在课内阅读专题交流课(一般3节)中,教师精选交流内容:故事讲述了什么内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个人的阅读方法、感受等。课内外阅读相结合,保证了师生对整本书的内容比较熟悉,交流时能够比较顺畅,容易让学生形成较好的阅读体验和习惯。
三、每月专题阅读课交流模式
定期开设整本书阅读的专题活动能够检测学生的阅读进度,唤起学生对于阅读的深度体验,每次的活动主题可以定为同一本书的不同方向。比如,教师在进行某一整本书阅读教学时,首先,在网络上发布阅读目标和阅读计划,即要求学生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进行充分阅读;其次,在互联网阅读平台中引导学生理清整本书的结构和主线,强调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梳理整本书的内容及主线;最后,选取学生最喜欢的人物或者片段,利用专题活动来进行深入的分析,在交流课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寻找各类(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源,使学生对书目中人物和情节的理解更加深入。
四、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閱读交流是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的核心。根据不同年段、不同目标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要求,整本书阅读课堂可以分为导读、推进、交流三类教学模式。
(一)整本书阅读“导读模式”
整本书的导读,起始阶段要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是插图、音乐、视频,也可以是介绍作者,还可以联系生活等。通过引导学生的感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触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老师利用互联网技术遴选好相关优质资源,将相关书目介绍给学生,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三年级上册快乐书吧——在那奇妙的王国,指定阅读书目:《格林童话》《稻草人》《安徒生童话》。教材要求:鼓励学生阅读童话故事,在交流阅读感受的过程中体验阅读的乐趣;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产生读童话故事的兴趣,学会与人分享阅读的乐趣,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课外阅读童话故事的良好习惯;扩充阅读空间广泛阅读,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根据这些要求,《安徒生童话》导读课可以设计这样几个环节:
(1)确定话题:聊聊你知道的《安徒生童话》中有哪些故事,你印象深刻的是哪几篇?
(2)唤醒经验:欣赏《安徒生童话》中的几个故事视频片段,说说故事中的人物让你产生怎样的看法?
(3)关联书目:看到这几个故事视频,说说分别是出自《安徒生童话》中的哪几个故事?
(4)设置悬念:抽取这些故事中的文字片断,进行相关提问,再进行预测,猜一猜故事之后的情节、这些人物之后的命运等。
(二)整本书阅读“推进模式”
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做一次或几次帮助,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支持,推进学生自主阅读的不断深化,帮助学生习得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
推进课上,通过设计阅读单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梳理书中的人物或者书的梗概,可以让同学们说说阅读时对书中人物的感受,比如人物心理、所处环境、细节,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等,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串连起来。在此基础上再深入一点,要求学生关注情节与人物之间的关联变化,通过阅读单的支架引导学生发现人物形象的特点,从而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
比如,六年级上册快乐书吧——笑与泪,经历与成长。指定阅读书目:《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教材要求:能够比较准确、流畅地分享自己阅读过的作家成长故事的作品;读懂小说,感受作家的成长与经历;懂得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根据这些要求,《小英雄雨来》推进课可以通过“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设计这样几个环节:
(1)分享情节:梳理小说脉络,以小标题的形式列举小说主要情节;分享自己最____的情节,并说清理由。引导学生关注关键情节——上夜校(人物内心追求、精神品质动力根源),可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过类似体验。
(2)分享环境:学生分享印象最深的环境描写;展示学生所批注的环境描写;引导学生关注“还乡河”:作者为什么要反复描写“还乡河”——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3)发现人物: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形象变化,思考:雨来是如何从“熊孩子”成长为“小英雄”的?
(4)话题讨论:有人说,雨来是战争年代的英雄,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就没必要再向他学习。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说一说你的看法。
(5)课后延伸:观看电影《小英雄雨来》;阅读《小兵张嘎》《荷花淀》。
(三)整本书阅读“交流模式”
整本书阅读的第三个阶段核心是“汇报、交流、分享”,在不仅是对书目内容、写作特色的探究,还要引导学生能够对书目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等进行全面回顾、总结和提升,引发思考,给予学生启迪,促进学生的自主表达。
1.情节交流模式
事情的发展主要是由情节推动的,针对故事类(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小说类(成长小说、中外名著)的书目可以展开情节交流。
比如《西游记》阅读交流课,可以让学生以孫悟空为线索回顾整本书的重要情节,再围绕取经之旅的几个代表性“困难”:成立团队之难——收伏猪八戒、贪吃之难大闹五庄观、无计可施之难——三打白骨精、无力争斗之难——智取红孩儿等内容,说明取经路上克服困难需要有处理危机的武力、谋略、胆识,要有丰富的经验。你认为孙悟空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具备了哪些能力,请畅谈感受。
2.人物关联模式
无论短篇故事还是长篇小说,一本书中往往有很多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有时人物之间的关系还很复杂,可以以人物为关联进行交流。
比如《红楼梦》这本书,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可以从四大家族成员出发梳理人物关系,然后分析人物在家族中的地位,通过相关章节(故事)了解人物,再围绕所关注的这个人与其他人(家族内外)发生过哪些故事,加深对这个人形象特点的了解。交流某个人物时,可以通过人物关系图入手,找出相关联的次要人物,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他们之间发生的事发表相应看法,可以谈谈自己对人物的感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对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有何意义。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互联网+小学整本书阅读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2020YQJK212)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