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昕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是高职公共基础课之一,应将语言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该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高职大学英语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应当与“三教改革”同时进行,通过对教师、教材和教法的改革,重塑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教师思政素养,将思政元素与课程特色、专业背景、时代需求结合起来,通过教师引导助力学生行动,实现从课堂内到课堂外的拓展,从学生领悟到行动的质变。
关键词: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三教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31-0029-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一般项目“基于‘学习通’智慧平台的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性评价实践与反思”(课题编号:Y2020011)的中期成果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程,学生覆盖面广,学习时间跨度大,理应担当起思政教育的使命,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出版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其中明确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公共英语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研究、教育理念和思路的研究以及某一方面的实现路径研究,而缺乏大学英语系统性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特别是适合高职英语教育特色的“课程思政”研究。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应当与“职教20条”中的“三教改革”结合起来,从教师、教材和教法方面提供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方案,使大学英语的显性和隐性的“育人”功能落地、落实、落细,以教学内容和实际社会生活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实现有启发、有意义的思政教育。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只有大学英语教师明确了本门课程中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备了良好的思政教育素养,才能够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有效融入自己的課堂,使大学英语课程更好地实现其育人功能。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既要“铸英语教育之本”,又要“塑思政素养之魂”。
想要重塑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素养,高职院校就要努力构建教师思政教育培训体系。为保证和提高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始终在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参加了各种提高职业能力和水平的培训。但教师培训更多聚焦于教师在英语语言教学能力方面的提升,而缺少对教师思政教育能力的关注。即使有师德师风方面的培训,也主要是针对教师的个人品质和立德树人的要求,对教师如何将育人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中则较少涉及。近年来,由于课程思政建设受到广泛关注,已经有不少院校组织教师参加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相关的培训。这些培训首先从思想上帮助大学英语教师自觉地将立德树人作为课程的重要目标和首要任务,明确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其次提升教师自身的思想理论素养,推动教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对于如何潜移默化地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少高职大学英语教师还面临着方法上的困难。专家讲座能够以教学实例给大学英语教师启发,演示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各种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如在大学英语阅读理解的讲授中如何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和设计活动。教师在观摩专家的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之后,能够深入领会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方式方法,也能够灵活地将其应用到教学中。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力培训应当贯穿其职业生涯的始终,从入职培训开始,就应当明确教师的育人职责,并将育人目标融入其所教授的课程中,教师在其后的教学生涯中也需继续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能力。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力是其师德师风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也应当将教师的思政课程教育意识和能力纳入其中。
大学英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思政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促进,良好的思政建设氛围可以激发教师的活力与热情,使教师在积极交流中提高自身的思政教育能力。集体备课和以赛促教就是两种代表性的方式。对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师挖掘出来的课程思政元素可能不同,设计出来的活动也各不相同,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还会总结出不同的经验。大学英语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充分交流和研讨,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开阔视野,充分挖掘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并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由于大学英语教师各有所长,集体备课可以充分发挥不同教师的长处,并给了教师们互相学习的机会。参加教学比赛也是大学英语教师提升自身能力和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的重要机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力,促进教师提高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水平。近年来,各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大赛都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既要求教师能够充分挖掘所教授内容的课程思政元素,又要求教师能够设计并实施科学的教学活动,高效达成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教材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依托,是教师和学生活动的根本,因此,教材改革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应机械地要求大学英语教材思政元素的全面性,而要在不同的层面,结合不同的内容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应体现出本课程的特色,服务学生的专业背景,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并且面向时代的发展需求,回答时代之问。除了教材,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学习素材,而这些学习素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需要教师精心挑选,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实现英语语言的传授与思政教育的统一。
大學英语教学通常涉及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及习俗的介绍,而在面对西方文化时,教师更要适当、适时地引导,使学生能以客观的、包容的态度面对不同的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地在其中补充中国文化、中国故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元素,在与西方文化的对照下,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国文化,并且培养其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以传统文化导入、道德品质塑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树立、工匠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升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在跨文化交流中积极传播中国声音和讲好中国故事,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在介绍西方的饮食文化时,大学英语教师可以补充中国的饮食文化、传统节日和习俗等,使学生既有开放多元的了解他国文化的态度,又时刻不忘中国文化,明确自己作为中国人应当深刻理解自己的文化,并在学习英语之后能够运用准确的英语向外国人介绍自己的文化,承担跨文化交际的责任和使命。授课内容涉及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时,教师也可以同时介绍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使学生深入了解我们的制度优势。英语学习为学生了解其他国家提供了语言和文化上的支持,同时为学生更加了解自身的国家和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机会,能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之后传承和弘扬本国文化的历史使命。
高职大学英语教材还应区别于本科大学英语教材,体现出对高职学生专业的服务和对高职英语学生基础的配合。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方面,除了培养学生优秀的个人品质和高尚的爱国情操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情操的培养。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的是具有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因此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可根据高职学生的专业背景和未来的岗位需求进行调整,与学生所在行业的前景相关。结合学生专业背景的英语学习材料,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对所在行业的思考,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使学生主动关注所处行业对国家发展的意义、目前的发展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难题。给学生与其专业相关的英文材料还可以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英语打好基础。例如,对旅游专业和酒店专业等有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生,教师可在第一学年的大学英语课程中就为其提供与学生行业相关的材料,引导学生熟悉行业中的英语术语,并鼓励学生尝试用英语谈论行业相关话题。这样,当学生升入高年级学习专业英语时,将会更加游刃有余。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问题,表现为词汇量偏低、语法知识不够牢固、口语和写作能力较弱等问题。思政教育材料由于其话题通常设计到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相对应的英语学习材料可能包含该领域专业词汇。因此,大学英语教材在选择课程思政教育的英文材料时,应尽量降低材料的难度,或通过提供中英文字幕、暂停和反复观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对于无法避免的政治、经济等专业词汇,也应当专门标出,供学生学习参考,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培养要求,英语课堂教学应时刻关注社会热点,教材内容需紧跟时事,教师也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和当下实际及时补充素材,引导学生关心身边事,思考身边事,以正确的态度看待社会热点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担负起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使命和责任。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时代精神和现实思考,将专业知识与家国情怀、社会文明、人民幸福等紧密相连,增强学生的公共理性自觉,从而懂得如何协调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材料,选取紧跟时代的热点问题及相关资料,并梳理其中涉及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活动设计,帮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学习和思考获得启发和进步。
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要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突破,还需创新教法,使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高效地达到育人目标。教师应当明确思政教育不是直白地灌输给学生与思政元素相关的知识,而是要以自然的、启发的方式,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思考、领悟,并且使学生自愿在学习中和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践行思政内容。在此基础上,大学英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从思想引领到行动激励,实现从思维到行动的转化,打造良好的校园英语学习氛围,同时将思政教育浸润其中。
教师是大学英语课堂的引领者,应在教学全程给学生支持与指导,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中西文化、社会热点、行业前景和国家发展等问题,将英语语言能力融入学生应对职场和人生问题的能力之中,融入对社会和对国家的责任和使命认同之中。首先,教师应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和素材,选取适当的内容,并结合时政热点开展教学。教学内容并不局限于教材,且适当的影音资料能直观生动地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英语语言知识涉及的西方文化,教师应有意识地补充对应的中国文化知识,进行中西文化比较,并培养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和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其次,教师应进行科学的活动设计,以生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代替枯燥的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话题引入和问题提出之后,观点的生成不应出自教师的总结,而应来自学生的自主讨论和主动领悟。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形成观点,才能够将之内化,并付诸行动。因此,可充分利用头脑风暴、小组讨论和辩论等活动,让学生搜集资料、抒发观点、碰撞观点。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学习软件,向学生发布资料和任务,让学生在平台上完成任务,并通过平台实时互动,收集并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数据。再次,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并在活动结束之后点评学生的表现,升华主题。
课程思政教育应融入教学评价体系,成为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要想取得成效,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形成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从而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反馈意见和动力。”高职大学英语课程的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而教师主要评价的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成效和态度,如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和平时表现,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的考查不够。而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教师应丰富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技能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情况。在评价内容和标准方面,则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思政素养的关注。学生不仅要达到课程要求的英语语言能力水平,并且要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能够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師的引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应拓展到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从而丰富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实现形式。英语教师应积极参与到校园英语社团的指导和建设中,并通过对校园广播台和校园公众号等校园媒体宣传的指导,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教师可以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校园英语社团的日常活动中,如作为朗读材料、口语交际话题、英语演讲比赛主题、英语写作比赛话题和英语辩论赛题目等,使学生在参加丰富的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思考社会热点问题,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英语广播和公众号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样可以通过每周和每月的主题活动,将校园中的学生和社会连接起来。真正有启发的、有意义的教育不应止步于课堂,而应当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体现在师生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在校园文化中。
总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蕴含在教师、教材与教法三方面改革之中。教师发挥引领、指导和督促作用的基础在于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而日常思想理论学习和专家指导培训都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能力。教材改革则需体现大学英语课程特色、学生专业背景特色和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特征,教学内容和素材应充分关注时代、回应时代,体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变教师主讲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为教师引导助力学生行动的教法能够助力思政教育在学生层面的内化与外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领悟外化为行动。教师、教材和教法的改革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三个方面改革同时进行并获得成效时,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才能够实现有启发、有意义的课程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
[2]张文霞,赵华敏,胡杰辉.大学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现状及发展需求研究[J].外语界,2022(03).
[3]李洪修,崔亚雪.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公共使命”[J].中国大学教学,2022(04).
[4]毛和荣,杨勇萍,周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
Exploration 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Education Reform"
Cheng Xin
(Wuhan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65, China)
Abstract: College English course is one of the public basic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should combine the teaching of language knowledge, skills train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course,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three education reform". Through the reform of teachers, textbooks and teaching methods, teachers’ comprehensive quality should be reshaped and their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improv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 Through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students’ actions should be assisted to achieve expansion from the classroom to the outside of the classroom, and qualitative change from students’ understanding to ac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ee educations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