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 张静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新时代的人才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一线的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三全育人”的思政教育理念,是高等院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构建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旗帜。而坚持“三全育人”的基本教育方针,是所有思政工作者在新时代、新形势、新理念下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理念,要培养对国家、社会、人民有用的人才,就要坚持学生的全面培养,这也是我们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具体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由此“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所谓“三全育人”,就是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工作者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高校学生生活、学习、社会实践、工作实习等各个方面。坚持“三全育人”的思政教育方针,培养能够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青年是当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但是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一些新挑战,如何看待新时代、新形势、新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针对性,是笔者首先研究的问题。
步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面对新时代人才工作新气象。新时代呈现出多样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发生变化,从过去的重视学历学位到重视应聘者能力、重视人才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和人生观价值观,一个应聘者是否被认为是公司企业所需的人才,其内涵正在被不断丰富。选人用人,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选的好,用的好,企业的发展必然是向上的。反之,有可能走上万劫不复的道路。赵王用赵括,迎来的是亡国;诸葛亮用马谡,迎来的是前功尽弃。历史明镜不断告诫我们,用什么样的人才,便成就什么样的事业。当今社会,企业的用人显现出标准多样化的趋势,这样的改变越来越让我们思政工作者认识到,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我们教育的要点问题。对职业的忠诚度、责任感,对岗位专业的进取、改革和创新,对团队协作的主动意识,以及对职业规范的认同和职业道德的遵循,还有应聘者内化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已经成为现代企业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对国家来说,乐于奉献并勇于创新是青年一代最基本的职业要求,面对新时代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特点,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巨大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
(一)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的挑战。世界全球化让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等方面相互碰撞与摩擦,世界市场资源的流动愈发明显,文化相互影响。并且,这些影响都是伴随着各国意识形态、文化产品以及价值观的渗透进入中国的。近些年,我国部分地区面临着“分化”中国等非正统文化的侵袭,这些敌对势力企图破坏我国统一大业和社会主义制度,我国政权面临着威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各种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
回想近几年中国遭遇的各种边缘性事件不难发现,习总书记对我国面临的复杂局势有着非常准确的认知。“新疆棉事件”“杜嘉班纳事件”等等,管中窥豹的事件层出不穷,给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巨大困扰。由此可见,新形势下,文化之争以及意识形态之争已成必然之势,中国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发展,就必须接受并且顺应这种发展,要敢于面对这些挑战。
(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以及教育对象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势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随着全球数字化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技术正在全方位、立体化的影响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着与现实世界共存的网络世界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网络世界活跃的群里分布我国各个年龄段的人群。有一项数据显示,大学生是社会网民当中规模较大的一个群体。在高校教育环境中,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渗透着互联网带来的诸多元素,大学生作为网络新媒体的主要接触者、使用者以及网络信息的传播者,这个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日益凸显。面对这样的现实,逃避与漠视都无益于全新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坚持政治高度,强化“三全育人”理念下思政课教学改革必要性的认知。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围绕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课题,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以创建上海市“三全育人”示范高校为契机,按照上海市“三圈三全十育人”工作理念和要求,拓宽工作思路,创新方式方法,寻找有效路径,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创建任务落地见效。学院以领导体制机制、统筹协调机制、保障运行机制、共建合作机制为突破口,全面加强“三全育人”效能建设,有的放矢开展工作。学院统筹协调机制,统一配置校园育人资源,将育人目标分解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社会实践中,建立齐抓共管的制度和协调机制;保障运行机制即明确责任目标、强化全员参与、建立工作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加强考评考核和激励机制;共建合作机制即济光小手紧握同济大手,形成公民办高校思政工作共建机制,从横向纵向共同推进创新共建模式,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中,大力提升济光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二)坚持与时俱进同城共享,建强建新思政工作队伍。济光学院借助同城力量弥补自己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短板,思政课教学改革做到“四显三化”,凸显理想信念教育科学理解能力、“三观”和法律意识养成教育、国情世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引进同济大学思政课名师李占才教授,成立的李占才工作室对学院的思政课建设和思政队伍建设起到重要推进作用,成为济光学院思政特色品牌。学院利用与同济大学党建共建优势,招聘录用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届毕业生来校担任专职思政课教师,积极选聘校内相近或相关专业背景的优秀辅导员、行政人员担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邀请其他院校专家、骨干来校授课讲学,充实思政课课堂教学力量。学院通过同城平台资源共享,大力提升思政工作的有效性。
(三)坚定文化厚度,拓宽思政课教育模式,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与探索。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济光学院坚定文化厚度,全方位强化思政老师、辅导员老师和思政一线工作者的育人思想共识、政治共识和行动共识,学院聚焦思政课课堂教学育人,开展马克思主义工程“精彩一课”建设,通过优秀教学案例汇编增强育人内容供给;学院开设《服务中国》系列讲座,强化思政元素与职业素养融会贯通,点亮学生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情感和自信。
学院通过第一、二、三课堂联动发挥作用,全方位探索思政课程有效性、针对性建设方案,认真研究不同时代的高职学生特点和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努力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确保学生课堂上的抬头率、参与率。在思政课的改革中,以问题为导向,施行专题化教学,在理论教学内容上以模块化的形式穿插进教育主题,将传统课堂教学与讨论式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在教师保证知识传授系统准确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课堂的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
总之,“三全育人”工作理念是当前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济光学院落实“立德树人”的精神旗帜和方法论,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新做法、新借鉴则是推进思政工作创新的方向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