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财务共享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探析

2022-11-14 04:42刘晓琴
市场周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业财财务人员财务

刘晓琴

(江苏东电新能源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江苏 南通 226000)

国有企业只有准确把握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真正内涵,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才能实现党的十九大制定的“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国企改革目标。当前传统以账簿为主要载体的财务工作在内外部需求多样化、复杂化的形势下,已跟不上现代企业的经营发展节拍,传统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迫切需要进行变革。就国有企业而言,其面对着高标准、严要求的国家监管,加之自身体量规模一般又较大,财务管理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尤甚于其他企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创新,作为新型财务管理模式的财务共享服务应运而生,成为近几年财务管理领域变革和关注的焦点,受到越来越多国有企业的青睐,而且已经逐渐成为新经济新常态下国企财务管理领域变更发展的新趋势。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诸多国有企业选择将传统财务体系向财务共享中心转型升级,并借此在数字化和工作模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创新探索,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国有企业财务共享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应当不断创新和完善财务管理活动,以达到降低企业管理运行成本,减少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及时、准确掌握企业经营状况的目的。财务共享是基于市场视角,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流程效率和创造价值为目的,将财务业务流程处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分布式管理模式。该理念的出现,为国企摆脱低效率、高成本的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提供了新方法。

(一)提升财务数据可靠性

国有企业一般分支机构众多、企业规模较大、业务开展地区广泛,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受地区、业务及工作难度等差异的影响,也表现得参差不齐。受此影响,上传总部的财务数据信息很难保证全部正确或完全及时,可能导致国有企业外部经营和内部管理决策判断失误。国有企业实施财务共享后,可以统一各地分支机构财务数据传输口径,避免财务信息传输错误,便于将各地各类业务的财务数据置于总部财务部门的统一管控下,财务信息处理的流程进而得到较大程度的规范和优化,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显著提升。

(二)优化财务账务规范程度

多数国有企业长期以来缺少统一财务数据处理标准,受各级子公司财务人员财务数据处理习惯差异及各地方政策要求不同的影响,各级子公司的财务数据之间缺少可比性,既容易滋生财务舞弊问题,又不利于对财务档案进行统一的管理,还导致国企财务工作效率不高。国有企业实施财务共享后,覆盖整个企业的统一的财务处理流程将被建立起来,要求财务人员的操作习惯必须与之相适应,各级子公司的账务操作也有了统一的参照标准,在此基础上国企的各项财务操作将更加务实、规范。可见,财务共享能够提高国企子公司之间财务数据的可比性,规范子公司的账务处理,有助于国有企业财务工作效率的提升和整体管理效果的加强。

(三)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

内部经营风险以及政策、市场变化带来的外部风险同时并存于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借助财务共享的数据分析,可以对当前以及未来业务的可行性及其风险情况进行分析和预判,使国有企业能够未雨绸缪,从容应对各类经营风险,并对重大风险进行有效规避和防控,将经营风险损失降至最低,通过风险管控能力的加强,促进国企经营效率的提升。财务共享模式为财务人员记账、统计分析、税务等不同领域的专业特长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财务人员专长优势较大程度地发挥,将直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财务工作效率,从而带动企业整体经营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财务工作效率的提升将使财务人员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从而降低了人员开支成本,也起到了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作用。上述情况将有效强化国企财务管控能力,进而提升业财融合效果,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提升。

(四)加强财务管控和监督能力

传统模式下,国企内部财务管理执行力度较为松散,财务审批制度及流程不健全,为财务舞弊制造了条件。各地分公司可能利用账务造假手段,达到粉饰自身的业绩数据的目的。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各地分公司财务数据能够通过网络被总部实时调取和查看,企业财务信息透明性、流动性提高,国企高层管理者能够借此加强对下级公司财务信息的掌控,从而及时分析和发现分公司存在的经营问题。综上,财务信息共享平台在国有企业内部的建立,有效加强了总部对各级分公司的财务管控和监督,不仅使财务核算等错误得到有效预防和及时纠正,而且消除了利用财务行为徇私舞弊的空间,有助于加强对下属各单位的管理。

二、国有企业财务共享的实施困境

(一)岗位职责的设置不合理

国有企业创新财务工作的迫切需求,可通过实施具有信息共享优势的财务共享模式得到满足。但财务共享模式的实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岗位职责方案是否合理。部分国有企业对岗位兼职情况等财务工作人员的基本工作状态缺少必要深入的考察分析,不能根据财务共享模式构建的实际需要有效地设置岗位职责体系,导致财务人员对岗位职责体系适应性差,岗位职责设计方案合理性明显存在不足。一些国有企业在岗位职责体系建设中没有体现专人专岗的原则,对财务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作用十分有限;岗位职责设置创新性不足,财务工作岗位设置后并不能发挥出最大价值,致使财务共享中心的突出价值难以真正实现。此外,有些国企虽然对岗位职责设置进行了创新,但是在创新策略制定方面没有将财务共享模式的特征作为依据,也没有结合财务专业知识,且未能充分应用相关政策文件,对财务工作质量提升及信息共享效果的实现构成了不利影响。

(二)业财融合难度加大

首先,财务共享实施过程中财务部门逐渐成为国有企业业财融合项目的牵头负责部门,而且报销流程随着财务审批流程的增多与固定而愈发严格,报销过程随之延长,致使业务部门人员对业财融合产生抵触情绪,参与积极性严重受挫,甚至产生财务共享对业务作用不大的消极思想。其次,业务部门未能从只重业绩,忽视风险、成本的传统业务模式中完全转变过来,而财务部门在实现财务共享后,势必更加全面地关注风险、成本、利润等业务活动的开展情况,二者目标上的矛盾也是导致业务部门不主动参与业财融合的一大原因。再者,更好地发挥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职能是实施财务共享的最终目的。但是财务共享中心的财务人员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脱离实际业务的现象,对业务的合规性、真实性的把控能力将有所减弱。管理会计对业务信息的分析能力仍然较为有限,对个别国企而言业务数据仅停留在数字层面,其真正的分析判断价值尚未被开发利用,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也因此受到限制。总之,业财两部门与人员各行其是、交流不畅、融合不深使得业财融合的深度、广度受到限制,也严重制约了国企财务共享的实施效果的实现。

(三)财务信息管理缺乏科学性

财务信息的沟通应用是财务共享模式最大的优势与价值体现。当前很多国企开始了对财务共享的探索建设,但是该过程中各企业的财务信息管理质量良莠不齐。首先,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其技术原始化以及岗位设置、组织架构、管理层级不合理等,造成财务信息的处理效率整体较低,直接影响到财务共享系统的运转。其次,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营活动的增加,国有企业财务人员面对财务信息也愈加繁多而复杂。在短时间内完成对繁杂的财务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可分析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高科技信息手段运用少、与工作现状结合不多、财务人员分析能力不强等原因,使得国企各类财务信息中充斥着大量无价值信息,从而降低了财务信息的可分析性。此外,很多国有企业的财务人员不具备深入分析数据的能力,财务信息不能反映经营问题,仅将财务报表作为工作任务完成,未能向企业决策层提供真正有价值的财务分析报告。以上情况共同导致了国企财务共享过程中财务信息管理科学性不足的问题。

(四)信息化人才缺乏

财务共享要求企业必须实现信息化的高度集成,这不仅与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水平密切相关,更取决于企业信息化人才是否充足。相较于民营企业、国企人员比较稳定,财务人员通常工龄较长,他们更习惯于在传统财务模式下进行常规会计业务工作,对于全新的财务共享模式及其相关信息技术则较为陌生,重新学习和适应新工作模式的难度较大,不利于财务共享战略的顺利推进。此外,国有企业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小,大规模的人员引进较少,信息化人才引进力度不够,加之优秀的信息人才更多地流向IT等新兴行业,而国有企业传统行业较多。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国有企业信息人才的引进、储备与培养。

三、国有企业财务共享的优化实施策略

(一)提高岗位职责设置水平

一是强化岗位设置的全面性。会计核算职能与会计监督职能是财务部门的基本职能。按照财务共享建设要求,财务工作不仅需要具有基础的核算功能,更要突显出评价、监督、预测等更具价值的管理会计功能。为此,国有企业应在实施财务共享的过程中注重绩效评价、成本控制、财务预算等功能模块岗位建设,不断丰富完善财务岗位功能和职责。二是实施内部轮岗制度。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各类财务岗位分别由不同的人员负责。国有企业要定期组织岗位轮换,这对于提升财务共享的内部监管效果具有积极意义,既能够增强企业内部财务活动监督和管理的全面性,又可以使财务人员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财务共享体系。三是制定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所有财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财务岗位责任的要求规范开展自身的工作。对违反岗位责任制度的财务人员可给予必要的处罚,通过制度规范来约束财务人员行为,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正常开展,从而保障财务共享实现最佳实施效果。

(二)加快实现业财融合

一是简化操作流程。将业财融合工作置于财务管理工作指导下进行,梳理、优化直至简化各部门业务流程,筛选出最佳方案,提高工作效率,控制业务成本。充分考虑各分支机构的业务特点来进行业财系统对接方案的优化,实现工作流程的标准化管理,使二者实现优势互补,有机结合。二是建立健全业财融合管理机制。国有企业应当从自身经营实际出发,进一步优化内部控制系统,明确财务和业务部门的职责,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促进财务数据的有效整合。为实现业财深度融合,必须建立与财务共享管理机制相匹配的业财融合工作管理机制,实行精细化管理制度,摒弃传统财务工作模式,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开展。三是强化员工的财务战略思考能力。财务工作人员需要借助创新性思维来强化财务战略思考能力,在此基础上,财务人员才能够深挖数据信息价值,综合运用一系列财务管理方法促进业财融合,保障企业各项业务健康发展。

(三)完善企业的财务信息工作

首先,做好财务信息的收集、筛选工作。利用信息化手段甄别处理不同性质的财务信息,对照原始数据剔除无用信息后,交由监管工作人员进行审核保存。通过在信息工作中引入全新信息技术,提高财务信息工作质量,使财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监督工作更加高效、快捷和安全。其次,加快实现财务工作信息化。国企内部应当实施集中网络化财务管理,借助各类软件工具完成财务信息工作,并对其进行升级、完善和改进,从工作手段和质量上推动财务信息工作的全面升级,加快财务工作信息化进程,逐步实现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财务信息工作。最后,完善国有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工作机制。为避免人为因素对财务信息工作造成影响,必须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内部财务信息工作体系。设立和完善各项相关规章制度,并使之与国有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适应,使得财务信息工作能够做到有章可循。同时,要严格监督与检查本企业财务信息,及时发现并纠正财务信息质量问题。

(四)打造新型财务管理队伍

企业能否选择和培养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财务人员只有将财务、管理、生产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到财务信息管理中,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需求。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后,只需少数集中于财务共享中心的财务会计人员即可完成会计核算工作,更多的财务人员需要向业务前端转型。因此,企业应设置对应的管理会计岗位,全面促进会计人员转型。国有企业应将管理会计培训纳入企业人才培养计划之内,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还可以通过组织专题研讨、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等形式,促进财务人员综合能力的提升。企业应该提高对财务信息化的重视,营造现代化企业财务文化及学习氛围,提升财务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和操作水平。将财务人员的薪资、奖励与其信息化知识层次、操作水平等挂钩,通过考核机制提高财务人员向信息化人才转型的积极性。

四、结语

财务共享作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发文推广,并被各大央企广泛应用的新模式,主要是通过重构财务组织、再造业务流程、深化技术创新、挖掘数据价值来实现财务基础工作的集中高效处理、进行财务数据的分析赋能,推动财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提升管控与服务能力,实现新产能、新业态发展下的快速响应能力,推动财务向“价值创造”转型,助力企业战略落地。在新经济新常态下,财务共享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代表了全球财务管理领域变更发展的新趋势。国有企业要实现做强做优做大目标,必须踏准时代节拍,主动顺应这一趋势性变革,在财务管理方式上主动创新求变,将财务共享变为支持企业快速发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有力支撑,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猜你喜欢
业财财务人员财务
特朗普集团“财务大管家”认罪
集团化企业财务人员外派必要性及建议
业财一体化财务共享模式对建筑企业成本管控
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化下的业财融合
基于云ERP系统实现业财一体化战略研究
心理契约在企业财务人员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具体运用探讨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财务风险的对策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