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2022-11-14 03:30
对外经贸 2022年6期
关键词:翻译者译者译文

田 甜

(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 100095)

一、问题的缘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就对我们做好国际对外宣传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宣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宣传自身形象的重要阵地和最佳窗口。在当前新冠疫情肆虐、国际形势复杂的大背景下,很多外国民众不了解不熟悉中国为抗击疫情、恢复经济、维护世界和平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外宣翻译从业者、研究者和教育者应该坚持专业立场,用扎实过硬的翻译素养、通俗易懂的翻译风格、“将心比心”的翻译原则,尽量避免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误用,进一步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以更加充分地展现中国坚定自信的立场态度,维护我方核心利益。

近年来,我国外宣翻译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很多精品译文译品,非常贴合西方普通民众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对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有部分外宣材料的翻译不令人满意,多有照直翻译、文不达意的情况;影响外宣效果。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译者没有很好把握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翻译界同仁应该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提高,进一步消弭语言误用问题,在外宣翻译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二、在外宣翻译中注意运用翻译技巧

在外宣翻译中运用翻译技巧应符合以下三项基本原则:一是翻译关键术语时要考虑到其策略性强的特点,务必精准到位;二是翻译措施政策类措辞时,务必严谨苛刻,避免误解;三是翻译某些习以为常的措辞尤其是标语类口号类,务必考虑外国人的理解习惯适当灵活变通。下面就从翻译技巧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实现上述原则。

(一)直译、音译后添加背景解释

1.历史、地理名词及人名

例1.武汉介绍

原文1:早在西周时期,武昌城的东南边就开始有人类聚居。到了三国时期,武昌就成了东吴的都城。

译文1:The earliest settlement in the area,during the Xi Zhou period,was to the southeast of Wuchang,which became a capital city of the Wu dynasty during the Sanguo period.

原文2(增加解释性信息后):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 年至公元前771 年),武昌城的东南边就开始有人类聚居。到了三国时期(公元220 年到公元280年),武昌就成了东吴的都城。

译文2:The earliest settlement in the area,during the Xi (Western) Zhou period (1046-771 BCE),was to the southeast of Wuchang,which became a capital city of the Wu dynasty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Sanguo) period(220-280 CE).

在介绍武汉抗疫材料中,应该在对武汉三镇进行介绍翻译时,添加年代范围和解释性信息,向外国受众初步阐释了“西周”“三国”等历史阶段。这是翻译中国历史、地理名词的正确方法。

例2.医药学家孙思邈介绍

原文1:孙思邈是我国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

译文1:Sun Simiao was a great medical scientist of China in the Tang Dynasty.

原文2(增加解释性信息后):孙思邈(生于公元581 年,卒于公元682 年),是我国唐代(公元618 年到公元907 年)伟大的医药学家

译文2:Sun Simiao (581-682 CE) was a great medical scientist of China in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CE).

对于“孙思邈”是谁,“唐朝”大致对应的公元纪元时间,大量外国受众肯定没有概念,添加其生卒年代以及身份性质介绍大有裨益。

2.政治术语、流行语

在我国的外宣材料中,例如“四个全面”“四方责任”“压茬推进”“兜底”等等,这类语言我们耳熟能详,都明白其含义,但对于外国人来说若外宣翻译时不对这些术语添加必要的背景解释,将很难达到翻译效果。

例3:健康码

译文1:Health Code

译文2:Health Kit/Code(Jian Kang Bao)

此译法2 既将英文释义放在前面,解释了其基本涵义,又把汉语拼音标注在后面,有助于外国受众根据拼音辨识其发音,在中国生活旅游时可以随学随用,方便沟通和传播。

(二)意译

翻译需要译意,有时翻译策略应该与表达深层结构信息的语言功能相对等为先。当缩略语存在于具体的语境中,或根据原文字面含义翻译后仍不能为外国受众所理解时,应该将原缩略语所包含的信息直接翻译出来,而放弃表面形式。

例4:“四早”原则

译文1:Four-early principle.

译文2:The principle of early detection,reporting,isolation and treatment

“四早”原则,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是我国从非典时期就探索出来的疫情防控有效做法。若只照字面翻译为“Four-early principle”,外国受众肯定倍感疑惑,直接将缩略语意译出来,就方便了外国受众理解我国疫情防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政策要求。

(三)借用

在外宣翻译中有时会运用借用策略,即使用目的语语言中现有的恰当词语,为外国读者提供汉语中某些事物或形象的大致概念。借助外国人已经知道的某些事物来解释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采用借用法可增强翻译材料的可读性,强化交流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抗疫期间提出“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外交部翻译时借用了西方社会特别熟悉的美国总统林肯葛底斯堡演讲中的名句“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翻译为“Development is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事实证明国际反响很强烈,很多西方受众因此产生了共鸣,也从一个方面成功验证了借用策略的有效性。

例5:人心齐,泰山移。

译文1:People are united,Mount Tai is moved.

译文2:When people are determined,they can overcome anything-Nelson Mandela (2006).

“人心齐,泰山移”是中国非常常见的谚语,在疫情期间多次出现在防疫标语、赠语等多种场合,鼓励大家众志成城,战胜疫情。在中国援助非洲抗疫时,援助物资上也贴上了“人心齐、泰山移”的中文标语。对于这句谚语,中国人比较好理解,但外国受众就对“Mount Tai 是什么山,为什么要挪动它”有所疑惑。译者选用了南非已故总统、在非洲影响颇深的纳尔逊·曼德拉在2006 年与曼德拉传记片中饰演曼德拉本人的摩根·弗里曼会谈时的名言作为翻译:“When people are determined,they can overcome anything”(下定决心将战无不胜)。这里就采取了借用的手法,没有完全对应“心齐”这个中文原意。“When people are determined,they can overcome anything”是在非洲广泛流传的一句能够代表曼德拉一生志趣的名言。这样的翻译处理,更有利于拉近中非双方距离。

(四)省略

在对外宣翻译时,译者要剔除一些无谓的溢美之词,以保证对外宣传翻译简明直接的特色。不过省略删减也主要是为了去掉某些可有可无的,甚至用了反嫌累赘或违反译文惯用表达的措辞,并非将彰显原文真意实义的内涵给去掉,这点在翻译时一定要重点考虑,避免因小失大。

例6:公众积极投入到对疫情的全民抗击之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译文:The people took an active part in fighting the epidemic with a united will.

对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中文用法,前后句意义差不多。“众志成城”是对“万众一心”而言,起强化语意、强调节奏、营造气势之用。译者并不需要一一对照翻译,把中心意思表达出来就行。译者将其意译为“a united will”比较恰当,实现了语义对等的目的。

例7: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

译文:Our gains in Covid-19 response were consolidated.

“持续巩固”是经典的中文表述方法,但“持续”如译入英文则属于冗余成分,可在英译文中予以省略。

此外,省略中涉及“弱化”时,就必须对中文文本的各类修辞格式如排比、重复、对仗、夸大等所做出的渲染加以低调处置,并避虚就实,捕捉实质性的内涵,用平实、客观的话语加以表述。

例8: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

译文:treating the infected in dedicated facilities by senior medical professionals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and with all necessary resources

原文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是典型的中文行文方式。译文弱化了“集中”这个概念,将对患者进行救治的要求和方法进行了解释,符合英语平实的风格。

三、提高译者素养,加强译者之间的交流

作为文化沟通的使者,外宣翻译者的素质对外宣翻译质量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译者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外宣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提升外宣翻译者素养也就成了提高外宣翻译水平的必由之路。

首先,外宣翻译者应该具备较高的多元文化意识。由于翻译本就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本就应该跨越两种文化,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为两种文化搭建沟通的桥梁,负担宣传任务的外宣翻译者更加需要具备这种意识。所谓“多元文化意识”是指人类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明确地认知到各种社会文化相互之间的差异性,进而在人际交往流程中使自身在选用不同语言和做出顺应时体现起来的自我意识反映,以实现顺利沟通的目的。从外宣翻译角度来说,“有必须提高翻译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多元文化操作才能,使他们在面对不可译问题时能充分发挥这一才能,创作出可接受的表达”。只有具备了多元文化意识,才能为翻译者提高对传统文化语言的把控能力和跨文化融合水平提供有力的保证。外宣翻译不但要使翻译材料的文意准确无误,同时还要进入翻译受众的心灵,获得他们的心理共鸣,以取得宣传的最大成效,所以翻译更加必须深刻掌握翻译材料的精神与灵魂,要揣测西方社会文化受众的理解能力与习惯方式,对其多样社会文化特别是中西文化的认知、运用必须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外宣翻译者要应对这份挑战,就需要以继承传统为基础,以勇于创新为利刃砥砺前行、不断研究和实践。

其次,外宣翻译者对待外宣翻译应当做到用心尽力。翻译是项苦差事,需要译者保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细致耐心的工作作风。翻译者应该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不懂就要请教专家、翻看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决不能囫囵吞枣。翻译者应当做到细致耐心,翻译是对原文意思的精琢细磨,容不得半点马虎,尤其涉及到非语言性的客观问题如人名、地名、数字、时间、方位等方面。同时翻译者也应该量力而行,贵有自知之明,要考虑自己的主客观条件,每个人外语水平和文字功底有高有低,每份翻译材料的文字有深浅难易,不能超越自身能力,驾驭不了的外宣材料应当另请高明。另外,外宣翻译者要加强对英汉语言及文化的学习,争取做到翻译形神兼备,更好地为外宣翻译事业贡献力量。

最后,外宣翻译者应当加强交流。中国的发展需要一支强大的翻译队伍,实现伟大民族复兴外宣翻译者责无旁贷。外宣翻译者同属于特殊的翻译群体,更加应该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只有外宣翻译者加强交流,共同商讨外宣翻译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并向社会展现外宣翻译者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风貌,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译者素养。

更为重要的是,外宣翻译从业者、研究者、教学者的频繁互动、加深交流,同样也可以促使各界充分地意识到,外宣翻译是一门严谨的学问。外宣翻译者的交流,对于保障从业者、研究者、教学者的权利,对于推动中国外宣翻译事业的蓬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四、提升外宣翻译高度,加强对外宣翻译的管理

对外宣传可以“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因此,对外宣传是国家外交乃至国家生活中的大事。准确妥当贴切的外宣翻译能够帮助中国树立积极、正向、负责任的良性国际形象,为中国和平安定发展营建有利的国际舆论生存环境,增强中国影响力。对于外宣翻译的重视仍有待提升。提升外宣翻译的战略地位,认识到外宣翻译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安排专业人才做好此项工作。配置好外宣翻译团队,做到采、编、译、校一体化结合,保障内容的更新速度和更新质量,将神州风貌细致地呈现给外宣受众。

四、结论

中国的外宣翻译应向世界展示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外宣翻译者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和使者,肩负着具有时代特色的历史使命,对外宣译品译作质量的精益求精、不断提升外宣翻译技巧成为了外宣翻译从业者、研究者和教育者开展有关工作的应有之义。此外,外宣翻译质量不是仅靠运用翻译技巧就能够保证的,外宣翻译从业者、研究者和教育者应自觉加强自身修养,积极应对全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挑战。持续加强对外宣翻译的重视,更好地让外国受众接受中国文化,用国际社会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话语来宣传和推广中国的抗疫经验和社会治理理念,推动提升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

猜你喜欢
翻译者译者译文
诠释学翻译理论研究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论翻译者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翻译家
翻译者学术经历与翻译质量关系的研究
I Like Thinking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