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琪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2001 年,西班牙学者Rosa Marý´a Yagu¨e Perale s首次提出乡村旅游的理念,并将乡村旅游划分为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两种。工业革命以后,一些在农村成长、现居住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城镇居民开启了“回老家”度假的旅游模式,形成了传统的乡村旅游,增加了城乡交流,对当地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 世纪80 年代,现代乡村旅游在农村区域开始出现,90 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现代乡村旅游,充分利用游客对农村区域优美自然环境、独特建筑风格、朴素民俗文化等资源的向往,利用各种节假日及假期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现代乡村旅游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不仅为当地财政带来了收入的增加,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当地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增加了新的活力。
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西班牙学者Gilbert and Tung认为:乡村旅游是指居住在城镇的居民来到乡村,当地农户为其提供餐饮、住宿,游客在农场、牧场等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娱乐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认为:城镇居民为了体会和感受乡村的田园风味而实施的一种旅游行为,乡村的田园乐趣和田园风光是它的卖点和核心;以色列的Arie Reichel与Oded Lowengart 和美国的Ady Milman 认为:乡村旅游应以地域作为划定的依据,地处农村区域的旅游行为才能被视为乡村旅游,规模小、区域开阔、可持续发展是从事乡村旅游业务企业的特点。英国的Bramwell and Lane 认为:产业是划定乡村旅游的依据,以农村、农业为依托的假日游、生态游、探险游、康养游、文化教育游、民风民俗游等都可视为乡村旅游。
国内对乡村旅游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的界定,大体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观念。狭义的乡村旅游观以何景明、李立华为代表,强调旅游活动的发生地必须在乡村,旅游吸引物应包括乡村的自然和人文。学术界大多数专家认为:乡村旅游是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游居和野外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综合而言,国内对乡村旅游的界定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发生地在乡村地域;第二,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旅游者即可在乡村及其周边区域游玩、学习、体验乡村生活,也可观赏乡村土产、果树、小溪、小桥,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历史。此外,现代乡村旅游区别于传统的乡村旅游,它强调政府的规划引导作用,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多种形式帮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可以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模式扶持乡村旅游的发展。
2015 年和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全国各地各级政府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调研旅游扶贫工作时也强调,乡村旅游是基层和群众的创造,旅游扶贫是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有效途径,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乡村旅游已成为21 世纪国内旅游业新的增长点。2011 年,全国乡村旅游经营收入达860 亿元,解决城乡居民就业近200 万人次,其中解决农村人口就业人数159 万,促进农产品销售352 亿元,农民增收257 亿元。2012 年底,全国31 个省区市9 万个乡村开展了基于“三农”的乡村旅游活动,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359 家,乡村旅游经营单位180 万家,其中150 多万家以“农家乐”的模式从事乡村旅游经营活动,3.3 万家以上从事规模以上园区休闲农业旅游。据统计资料显示:2012 年国内乡村旅游全年接待游客人数接近8 亿,全年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2400 亿元。黄金周作为国内居民旅游的热点时段,每年黄金周国内约6000 万人次城镇居民选择来到乡村度假,乡村旅游市场游客人数占黄金周出游总人数的70%。2019 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为30.9 亿次,乡村旅游总收入1.81 万亿元。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第一、二季度,乡村旅游有所降低,但7 月和8 月,随着疫情的缓解,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数、总收入均已恢复往年同期的九成多,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基本达到同期水平。
1.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十四五”政府报告强调,继续重点扶持乡村旅游发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研究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瓶颈问题和政策需求,推动乡村民宿等新业态健康发展,支持脱贫地区围绕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进业态融合,优化空间布局;支持开展乡村旅游宣传推广,注重发挥新媒体、电商、OTA 等线上平台作用,创新旅游宣传推广和营销方式,引导游客进入和产品输出,拉动乡村旅游消费。
2.乡村旅游是农业多产、农民多业化的需要
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需求构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乡村旅游可以借助农家乐、农业观光采摘、温室生态餐厅、住农家屋、品农家果、赏农家景等活动项目,推动农村绿色蔬菜、水果、家禽、家畜等农副产品的消费,推动农业观赏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餐饮、住宿接待的全面发展和乡村民风、民俗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把旅游服务引入乡村,降低了我国农民长期以来对第一产业的高度依赖性,使得农民从传统的务农转化为农商并举,农村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丰富。但在国家进一步加强对基本农田管理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农田种植业的景观效果将成为现代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新课题。目前,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创意设计,借助不同颜色的作物分区域种植,不同作物种植区域展示不同的吉祥寓意或区域特征,供游客观赏,使得游客流连忘返。
3.乡村旅游是农村景区化、资源产品化的需要
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对城镇居民因陌生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将它们换成具有观光、体验、休闲价值的旅游产品一定能满足城镇居民的好奇心,乡村旅游让这成为了可能。乡村风貌已成为旅游业的基础,以景观的概念建设乡村,以旅游的理念经营管理农业,将乡村装点成旅游度假腹地是现代乡村旅游的需要。田园农业游、民俗风情游、农家乐旅游、村落乡镇游、休闲度假游、科普教育游等模式都体现了乡村旅游资源产品化的特点。乡村旅游将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集跨界农业、定制农业、数据农业、平台农业、农村电商、农村旅游平台、精准营销、农村生产智能化管理、农技培训等全方位助力农业发展的信息服务平台。
1.蓟县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20 世纪90 年代初,天津蓟县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以下营镇常州村的农家旅游为发展龙头,经历了从一两户带动全村,全村带动更多山区村农户开办农家旅游。从时间节点看,全县乡村旅游在稳步推进。2010 年,蓟县被评为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1年,下营镇常州村、穿芳峪镇毛家峪村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3 年,全县乡村旅游涉及11 个乡镇,共104 个市级旅游特色村,1260 个乡村旅游经营户,星级农家院943 户,近4 万农村人口直接或间接从事乡村旅游服务,总计10 万余人受益。从经济收入来看,2012 年,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53.6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和18.8%。
根据蓟县旅游部门的调研数据显示:来蓟县旅游的游客主要分布于天津、北京、河北等周边地区,游客平均年龄35 岁左右,职业主要是教师、公务员、企业员工,其次为自由职业者和个体自营户。到蓟县旅游的游客多以家庭自驾游为主,其次为朋友结伴、单位集体团建。蓟县乡村旅游淡旺季明显,旺季主要集中在三个黄金周及端午、中秋等法定节日和周末。
2.蓟县乡村旅游经营状况
蓟县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主要有7 种,分别是景区旅游型、花果观赏型、民俗风情型、乡村酒店型、休闲度假型、特色民居型、自然生态型、少数民族风情型。景区旅游型是景区周边村落的主要经营模式,主要依托长城景区、盘山景区、梨木台、八仙山等景区发展乡村旅游,以黄崖关村、砖瓦窑村、莲花岭村、玉石庄村、道古峪村、太平沟等为典型代表;花果观赏型乡村旅游依托当地盛产的各种花卉、果品的生产和观赏,利用花卉、果树开花结果季节特有的自然景观,满足游客赏花、采果、品果、购果的需求。民俗风情型乡村旅游依托天津本土民俗、民风传统文化和村庄建筑吸引游客,如:天津市唯一的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西井峪民俗摄影村,借助村中古老的石头院、石头屋、石头胡同、石头甬路以及传统皮影坊、草编坊、缝绣坊、老磨坊、漏粉坊等手工作坊,形成天津市唯一一个民俗摄影村,该村建筑特色古朴遗风,令游客目不暇接、叹为观止;乡村酒店型旅游以餐饮、住宿为主,依托蓟县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空气、生态环保的绿色空间,再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垂钓等一系列休闲娱乐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品尝闻名天下的金翅鲤鱼等特色水产品及其独具特色的农家菜肴;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依托蓟县独特的自然环境,舒适怡人的气候,发展集吃、住、娱乐、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旅游项目,以满足广大游客感受自然、亲近自然、休闲度假的需求。
目前,天津蓟县乡村旅游发展速度较快,规模大、经营特色好的农户每年收入高达40 多万元,相当于一个小型企业的经济收益,中等经营户年收入在12 万元左右,稍差的经营户年收入也达到8 万元左右,远远高于全县农村居民平均收入水平。以毛家峪村为例,2012年,随着蓟县农家院旅游经营的火爆,毛家峪村年均收入突破了30 万元,比过去增长了30 倍,现如今该村家家盖新房、户户配电脑、人人用手机、个个当老板,全村实现了三通,即有线电视户户通、程控电话户户通、互联网户户通,彻底甩掉了贫困帽子,过上了富裕生活。
1.坚持乡土文化的原则
现代乡村旅游以乡村优美的自然景观、清新怡人的空气、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乡村民俗文化等资源为依托,以乡村的自然风光和乡土味的人文环境作为旅游吸引物,吸引游客来到乡村,体会和都市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蓟县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重点围绕天津农村乡土文化的特点,挖掘其乡村文化的内涵,提高蓟县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品味,突破乡村旅游产品档次低、雷同性强的状况。天津蓟县乡村旅游的开发、设计要注重文化品味和艺术格调,在民族文化、乡土文化和民风民俗上做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文化内涵。
天津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特有的津味儿文化。天津地处海河五大支流交汇处,因漕运而兴起,祖先们创造了厚重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文化特色和城市风貌。在天津众多的民间艺术中,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天津皇会最具代表性,2006年5 月杨柳青年画和泥人张彩塑双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艺表演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当属天津相声、天津时调和京韵大鼓。天津时调包括靠山调、鸳鸯调、胶皮调等民间小调,这些小调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词句通俗、韵味淳厚。
此外,蓟县还拥有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民间音乐舞蹈,多以老会、圣会称之;秧歌、高跷、法鼓、大乐、十番、杠箱等传统乐舞十分普及;放风筝、抖闷葫芦、踢毽等民间游艺竞技项目也十分丰富。无论音乐舞蹈、曲艺、民间游艺竞技还是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彩塑等都可以作为天津乡村旅游文化渗透的元素,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增强游客的参与感,让游客的旅游生活丰富多彩。
2.坚持乡土本色的原则
蓟县在乡村旅游开发的工作中要加强科学性和专业性的指导,注重乡土本色的保护。乡村有着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投资商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应突出乡村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应突出乡村的天然、闲情和野趣,强化经营特色,注重对乡村原汁原味风情的保护,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蓟县作为天津惟一的山区,被誉为“京津后花园”。20 世纪90 年代初,农家乐在蓟县的兴起拉开了蓟县乡村旅游的序幕。经历了30 多年的发展,蓟县的乡村旅游也历经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变迁,迈入了全国发展的先进行列。据资料显示:经过多年发展,蓟县现代化的旅游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蓟县现有2 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1 个全国特色景观名镇和104 个市级旅游特色村点。全县直接和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户达到4 万人,涉及11 个乡镇,乡村旅游经营户1260 户,其中星级农家院930 户,受益人口达10万余人。此外,全县开辟了4800 亩果品采摘园,50 个垂钓园,65 个旅游购物市场,满足游客休闲娱乐和购物的需要。
在今后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蓟县应继续突出其乡土本色,着力打造以“休闲养生”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其一,坚持以“农”为根、努力发展生态观光游,让游客在享受乡村田园风情的同时还能参与体验各种民俗活动,例如:缝绣、根雕、泥塑、石艺、小杂粮加工等。设计推出多种“农”字当头的旅游项目,如:“摄影大赛——我心中的美丽乡村”“村里有我一棵树”“我是山里人”“红红火火农家年”等等。此外,还可以挖掘民间小剧团、小民乐团、民间花会、民族舞蹈等特色文娱活动,丰富游客的旅游生活,增强旅游的娱乐性和教育意义。其二,充分发挥郭家沟旅游示范村,下营镇常州村、穿芳峪镇毛家峪村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作用,打造一村一品,让来蓟县乡村旅游的游客走进蓟县恍若“漫步其间,如在画中,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3.坚持联合经营的方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对慢节奏生活的渴望,对田园生活的崇尚,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一种新的旅游选择。据资料显示:2012 年蓟县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153.6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度增涨9.9%和18.8%。截至2018年底,乡村旅游已拓展到全县17 个镇乡、148 个村,拥有农家院2583 户,精品民宿20 户。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全县18 万人受益,带动了6 万农业人口就业,直接从业人员1.2 万人。
现阶段,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07年,蓟县县政府聘请了北京达沃斯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了《蓟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2 年,又聘请了易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对蓟县今后10 年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在市、县两级政府的引导下,市、县两级累计投入引导资金5000 余万元,拉动群众和社会投资11.5 亿元,形成了“百村创建、千户发展、万人参与”的良好发展态势。但在今后乡村旅游发展的道路上,蓟县还应加强政府引导、实现联合经营,依靠群体的力量,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创品牌、争名牌,形成规模效应,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蓟县各乡、镇、村除了要做好各自的旅游规划外,还应提升乡村旅游的内涵与品质。从政府的规范管理角度来看,应加强旅游、公安、工商、卫生等相关部门的联合监管,制定和完善《蓟县旅游服务质量标准》《蓟县旅游特色村质量标准》。其次,政府部门应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四统一”,即服务质量标准统一,床上用品洗涤统一,垃圾清运统一,污水处理统一,以保证蓟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再次,蓟县旅游的主管部门应以提高服务技能为抓手,加强服务管理,开展服务培训工作。蓟县相关部门成立旅游服务培训中心,对治安消防、服务礼仪、服务技能、餐饮烹饪、卫生防疫等方面进行培训。还可与天津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定期举办各种活动,如:“我最喜爱的旅游村”“魅力农家院”等,促进乡村旅游整体服务水平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