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科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43)
全面预算是指企业将战略目标分解并转化为企业各部门、各项目和各环节的行为和目标,并对实施结果进行动态监控和业绩评价,从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其将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转化为短期经营计划,对抽象和复杂的企业战略进行细化,引导企业经济运行,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推动企业基于战略目标长期、稳定、高效地发展。全面预算管理是指企业利用预算对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全面预算管理是管理会计发挥职能的重要工具。
大数据时代是人们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一系列新兴信息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充分发掘和广泛运用的经济发展时代。大数据时代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数据化。由于互联网、计算机、移动终端、传感器等设备和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的应用,整个人类社会及各类个体的行为活动均能够转化为数据。二是资源化。通过对各类数据的收集、汇总、整理、分析,数据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对数据资源的利用成为人类最先进、最高级的生产方式。
建筑企业根据业务特点主要建立有市场营销系统、施工生产系统、供应商管理系统、物资设备系统、经济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财务核算系统、资金管理系统及进一步细化的各板块子系统等业务系统,各业务系统的建立大多采用第三方外包的形式,从而导致数据库类型与数据执行标准不统一。目前,建筑企业全面预算的数据来源主要是财务报表和各业务系统的相关数据,传达方式一般采用纸质、通信软件和电子邮件等形式,数据汇总的方式主要采用线下办公软件,各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尚未实现,信息“孤岛”问题严重,数据传递效率相对较低。
建筑企业具有管理层级多的特点,尤其特大型建筑企业更为突出,主要原因是其一般包括集团公司、区域总部、工程公司、专业公司、区域公司、指挥部、项目公司、项目群及项目部等层级,且各管理层级内横向部门数量众多。建筑企业全面预算一般采用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编制流程,虽然目前建筑企业已经能够建立全面预算统一编制系统,实现自动汇总运算,设置表间和表内的钩稽关系审核,但全面预算报表还需要人工手动填报数据,各层级容易受到信息不对称和预算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数据失真问题加重。
目前,建筑企业的预算分析仍然采用定期报告制度,如季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年度报告,缺乏实时分析和监控的条件和手段。预算分析往往处于事后阶段,对已经成为既定事实的事项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发挥防止重复事件发生和警示的作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预算偏离等问题无法及时反馈给各业务部门,难以实现防控风险关口前移和及时进行调整纠偏。“重编制、轻执行”现象难以避免,预算执行刚性难以得到保证。
目前,建筑企业编制预算主要为按年度编制,依托于以往的企业经营状况,尤其是上一年度情况,采用增量预算的编制方法,通过人工进行数据汇总整理编制年度预算报表,重点关注关键指标的变化趋势,无法实现统筹全局、全面准确地预测。此外,由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复杂和人为编制预算的局限性,全面预算管理存在人为干预、主观臆断企业真实发展情况的问题,从而导致预算结果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相脱节。
大数据技术避免了人工的层层数据传递,实现了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间协同配合,内外部数据能够实现实时传输、合理共享。此外,企业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多维度、高效的收集和转换,并依托分布式数据库、虚拟化技术、云存储等手段对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增强了各业务部门预算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关联性,加强了企业各业务部门的沟通和联系,提高了业务部门参与度,进而实现了企业一体化的全面预算管理,提升了企业的预算编制水平。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依托于数据间的开放共享,能极大程度上解决各管理层级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对整个企业产生内生优化作用,进而更好地推动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大数据技术可以细化预算指标,将预算目标逐级传递到不同层级预算执行部门,全方位渗透到各个业务部门和经营环节,将目标分解到各个岗位。各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大数据中心更加便捷地了解企业的各项预算政策和预算目标,这有利于各管理部门制订科学的预算计划,增强了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同时,大数据技术可以对不符合预算编制原则的数据及时发起警示,然后自动退回至填报单位,直至上报的数据真实可靠,能有效解决全面预算管理中数据反复修改调整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全面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实时和动态调整功能,可以实现对预算执行各环节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和动态,并进行分类整理、及时处理。大数据环境下的预算分析可以突破传统预算分析的事前、事中、事后3 个阶段,根据每项承揽合同、每个工程节点、每单物资成本结算、每笔会计凭证、每条资金流向等数据信息,随时对其预算执行结果进行整体或局部的评价,实现精细化管理。大数据技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取决策层所需要的各类分析信息,实现对每个预算节点的及时观测,准确地生成格式统一、类别丰富、内容齐全的分析报告,达到对预算执行全流程监控的目的。
大数据技术是企业进行预测分析的重要工具,预测功能也是大数据技术的重要功能之一。精准的预测分析往往需要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大数据技术通过分类挖掘法和关联挖掘法,可以从多维度快速准确地进行数据收集、整合和分析。内部数据包括横向的各个业务系统数据、纵向的企业经济发展阶段数据,外部数据包括宏观层面的国家建筑业发展战略、财务金融政策、相关行业发展现状、各类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等,微观层面的同行业标杆企业经营状况、建筑材料供应商价格、人工成本、分包商情况等。预算决策从传统的“拍脑袋”决策转变为基于海量数据分析的数据驱动、智能辅助的决策,有效避免因人为主观标准不同而造成的预算偏差问题。
建筑企业要想实现大数据技术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有效应用,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采用刚性的制度来保障全面预算管理的高效实施。其次,全面预算管理涵盖企业的所有业务内容,因此企业需要成立由各业务部门骨干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以实现对业务流程的梳理、完善、优化,突破各业务部门间的界限。再次,企业可以根据全面预算管理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制定制度或政策来规范业务流程的标准,并通过对系统的改造升级,嵌入控制标准和控制规则。业务流程标准化主要体现在数据的横向和纵向可比性,具体包括指标的定义、指标计算方法、标准值设置等方面,还包括各业务数据的标准化,如组织机构、往来客商、物资条目、成本费用类别、员工信息,以及作为最小组织单元的各施工项目的名称、业务板块类别、人员岗位等信息,以上内容均需要进行独立编码。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应从最底层业务流程节点开始,自下而上建立标准统一的数据库,实现同一数据的来源唯一、口径唯一、运用唯一。最后,企业应推行基础业务的线上自动化,通过建立管理制度和完善系统功能,解决各类线下纸质审批、线下数据传递、标准外事项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积极调整传统落后的业务流程,逐步实现业务数据流转的全面数字化。
大数据管理中心为企业提供大数据技术支持,采用需求化方式编制方案,统筹规划企业整体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一套具备数据资源收集、加工、整理、分析、利用功能的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大数据管理中心利用数据挖掘和各类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各类业务系统的数据整合和外部数据的收集,规定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和运算规则,打通企业目前各项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渠道,实现数据汇总和分析。大数据管理中心的数据来源不仅限于企业内部各业务系统、相关文件资料,还包括企业外部各类网站、数据库等。其数据类型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的数据可以直接被大数据技术进行识别、提取,非结构化数据包括各类文档、图片、图像、报表、音频、视频信息等,需要通过更为先进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语义分析、图像识别等技术得以应用。大数据管理中心通过各个模块的互通互联,对数据进行准确高效的采集、加工,为企业的预算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大数据管理中心承担着统筹管理企业所有信息系统的职责,需要对正在运行的各类信息系统进行整合,突破各信息系统间信息传递限制。同时,各层级单位新建立的信息系统也应由大数据管理中心统一审批、规范立项、标准化管理,保证新建立的系统能够有效融入企业信息化平台。此外,对于各类信息化项目外包、内包供应商等第三方厂商、第三方人员,大数据管理中心应切实开展详细调查、网络安全管理和数据防泄露工作。
大数据技术提高了预算工作的精确度和数据处理效率,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法,但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大数据人才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各类业务知识储备,还需要熟练掌握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等技术。考虑到传统预算人员能力的局限性,企业在预算管理部门中应当配备适当比例的大数据技术人员,通过不同专业人员间的相互沟通协作,促使传统预算人员主动转型,培养出不仅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较强信息分析能力,还擅长企业管理、大数据技术应用、洞察业务变化,同时具备财务、管理等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进而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对企业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为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力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建筑企业的业务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层出不穷,管理内容更加复杂和精细,建筑企业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探索大数据技术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发掘数据价值,加强业财融合,提高管理效率,助力企业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