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马影视文化交流

2022-11-13 08:36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电影文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马华语马来西亚

纪 楠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2015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沿线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这将为中国影视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并赋予其新的历史使命。马来西亚作为东盟的重要成员国,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节点,也是较早响应和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中马影视文化方面的交流,对于两国友谊的传承、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以及中国对外形象的展示具有重要意义。

一、华语电影在马来西亚的发展

马来西亚电影行业早期受中国香港电影的影响较大,自20世纪30年代起,马来半岛便是中国香港电影重要的海外市场,3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在“邵氏”和“国泰”这两大华人资本掌控的公司的推动下,马来西亚华语电影得到了蓬勃发展。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宣布独立,后同新加坡、沙捞越、沙巴于1963年合并组成马来西亚(新加坡于1965年退出)。政局的变动影响着马来西亚电影行业的发展。1969年,马来西亚巫裔和华裔发生了严重的族群冲突,随后马来西亚通过“新经济政策”和“国家文化政策”来提升马来裔的经济地位,保护和发展马来西亚本土文化,马来西亚电影工业朝向单一文化倾斜,“邵氏”和“国泰”两家公司发展受限,电影制作工业相继搬离马来西亚,20世纪七八十年代,马来西亚华语电影的发展跌至低谷。

20世纪9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顺应信息化时代潮流,提出“多媒体超级走廊(Multimedia Super Corridor,简称MSC)”规划,发展新媒体和数码科技,使得低成本的电影制作成为可能,马来西亚电影制作环境有所改变。进入21世纪,以陈翠梅、何宇恒、李添兴、刘成达等为代表的华语独立电影人开始崛起,相继拍摄了一些低成本独立影片,如《爱情征服一切》《雾》《太阳雨》等,影片人物使用华语作为对白,包括普通话、粤语和闽南语等,构成了马来西亚独立华语电影的特殊性,并顺势开启了马来西亚新浪潮电影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世纪之交,张艺谋、陈凯歌、陈冲等执导的一些在国际上斩获奖项的影片,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秋菊打官司》《荆轲刺秦王》《天浴》等,经片商的引进得以在马来西亚播映,但因其文艺气息较浓,市场反应一般。

2011年,马来西亚国家电影局颁布新条例,规定一部电影只要配上马来西亚文字幕,同时电影50%以上是在马来西亚取景且超过51%的电影版权属于马来西亚人,便可称为“马来西亚国家电影”,可申请强制性放映。2013年又实施了新的电影奖励政策,影片只要有30%以上的本地员工,就可回扣30%电影制作费。在上述政策的影响下,沉寂多年的马来西亚华语电影迎来曙光并得到全新发展。马来西亚的华语导演相继制作了一批华语影片,如周青元导演的《一路有你》(2014)、《大大哒》(2018),杨毅恒的《阿奇洛》(2017)、陈胜吉的《分贝人生》等,这些影片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票房,其中一些也在国际电影节上斩获了奖项。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马影视文化交流的新机遇

(一)中马影视作品交流进一步增强

华人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族群,约占马来西亚人口的1/4,因此在语言交流方面障碍较小,马来西亚的电视剧频道也常用普通话、粤语或闽南语播放中国电视剧。马来西亚的一些电视公司和传媒集团曾引进播出过诸如《像雾像雨又像风》《中国式离婚》《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雍正王朝》《宰相刘罗锅》《汉武大帝》《荆轲传奇》等剧目,均受到当地华人的欢迎。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推动了中马影视资源的互通融合,也使得中国影视剧海外传播的内容题材多样化,并获得了马来西亚公众的关注和喜爱。2018年的电视剧《扶摇》在首播前就由马来西亚的播放平台购买了版权,成为中国影视剧“走出去”的现象级代表。2019年春节档在马来西亚上映的电影《新喜剧之王》《神探蒲松龄》都创下了不俗的票房成绩,随后的《叶问4》更是成为马来西亚开埠以来票房最高的华语片。

同时,近年来,中国也引进上映了一些马来西亚本土电影。2018年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以推动影片互荐、影人互访,为马来西亚电影走向全世界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马来西亚国际电影节主席吴佩玲将讲述马来西亚非法外籍劳工生存状况以及社会贪腐故事的影片《十字路口》带到中国,使得马来语电影第一次在中国电影院放映,实现了马来语电影在中国市场零的突破。随后中国内地上映的影片有2018年9月的《李宗伟:败者为王》,2019年5月的《大大哒》,2020年11月的《光》等,皆为暖心高分佳片,也使得国人能够了解马来西亚的人和故事。

2020年1月14日,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了“2020中国影视节”,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精心挑选了7部电影、11部电视剧及15部纪录片于当年在马来西亚播映,中国影视作品的集中呈现,进一步推动了中马两国影视作品交流,提升了马来西亚民众对中国认识的深度与广度,加深了两国人民友谊。

(二)中马影视产业合作不断扩大

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影视产业合作由来已久。2007年至2008年,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制作了海啸灾难题材的电视剧《热浪岛》以及音乐题材青春励志剧《双城变奏》;2007年出品了中马首部官方合作的电影《夜·明》,该片讲述了孙中山在革命艰难时在南洋的一段筹款经历,被评为中国中宣部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电影作品。2011年中马联合制作了首部动画片《海鲜陆战队》。

马来西亚自然资源丰富,风光优美,能够为影视剧创作提供难得的场地。《警察故事3》(1992)、《夏日么么茶》(2000)、《夏日乐悠悠》(2011)、《逆战》(2012)、《李茶的姑妈》(2018)等影片,皆以马来西亚作为取景地,被学者称为“泛马来西亚华语电影”。此类电影也使得马来西亚有了更多的国际曝光率,同时马来西亚电影人也能有机会参与中国电影的拍摄与制作,推动马来西亚电影的本土化进程。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影视剧重视东南亚市场的开发,通过合作与互换等方式实现作品落地。2017年5月,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与马来西亚旅游文化部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宣布“一带一路”马来西亚影视文化节暨第四届亚洲电视彩虹奖落户吉隆坡。“一带一路”影视合作协议的签署,将促使中马双方从项目开发、融资、制作放行等影视产业领域进行深度合作,通过行业融合刺激两国的电影消费,培养公众对“一带一路”主题电影的收视习惯。2019年11月1日,中国与马来西亚合拍历史剧《郑和》在吉隆坡举行新闻发布会。郑和七下西洋,五次驻节马六甲,为中马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此次合拍剧契合了“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的主题,将会为中马友谊添砖加瓦。

三、中马影视文化交流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尊重本土文化,维护文化安全

中马影视剧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应加强文化交流,增强两国民众相互理解沟通的兴趣,相互尊重本土文化,重视跨国影视传播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尽量减少影视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产生的摩擦。马来西亚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官方宗教为伊斯兰教,中国影视作品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应尊重其民族和宗教文化,避免对公众的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同时,马来西亚影视制作方也应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正确运用中国文化元素,尊重中国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心理。

此外,在中马影视文化交流中,应注意维护本国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涉及在文化冲突和差异中保持本国传统文化不受外来侵害的议题,体现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维护。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政策来保护和弘扬本国的民族文化。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将文化安全等11种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我国在中外影视文化交流中,应积极挖掘富有民族内涵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涉及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铺张浪费等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内容,应去其糟粕。马来西亚曾对国外电视实行过自由开放的政策,但对本国的宗教文化和价值观念造成了负面影响,表现为一些妇女不愿戴面纱,甚至少女穿着类似西方嬉皮士的装束走上街头,男士的言行举止也追逐西方人的风气。后来马来西亚开始强调东方社会传统价值观,提出将“亚洲文化观”或“东方文化观”作为指导国家和文化意识的基本准则,这就削减了中马文化交流的“文化折扣”。我国在向马来西亚输出影视作品时,应注重儒家文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宣传,2019年的现象级影片《流浪地球》,便是展现了世界各国摒弃差异,共同努力,团结合作,克服危机的故事,影片着眼于思考人类的未来发展,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宇宙观,能够形成中外公众的情感共鸣。

(二)展现华人身份认同,避免文化强行灌输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殖民者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引入大量劳工到马来西亚务工,二战后,迁徙到马来西亚的华侨在当地定居繁衍,并保留了很多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随着时间的发展,马来西亚华侨不断吸收当地文化来适应本土生活,很多华人在语言或文化传统方面均已本地化,对普通话了解较少,只知晓祖籍地的方言。在马来西亚主流文化、华人族群文化、印度族群文化多元融合的背景下,唤起并强化马来西亚华人族群的身份认同很有必要。

影视作品承担着民族文化记忆与传承的重任,是族群凝聚的中介,在影视作品中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能够使马来西亚华人产生情感共鸣,尤其可以强化年轻族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000年后,马来西亚推出了多部华语电影,如蔡明亮导演的《你那边几点》《天边一朵云》,雅思敏的《木星的初恋》,陈庆祥的《初恋红豆冰》,周青元的《大日子woohoo!》《一路有你》等影片,均展现了马来西亚华人的传统风俗和文化符号。如《大日子woohoo!》便涉及了民俗文化传承的议题,影片中出现了咸鱼、炒粿条等具有华人本土特色的食品与中式服装,也展示了舞虎、烧龙香、祭奠妈祖等中国式传统风俗,其他影片也能从各个层面找到华人文化符号。中马的影视作品交流,应在故事叙述的同时,于细节处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将视角置于民族群体记忆与情感中,彰显华人的文化身份,此外在影片中还应注意运用一些中华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或者一定范围内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

值得注意的是,中马影视文化交流中,应尽量挖掘具有普世价值观、双方观众易于接受的主题,培养“一带一路”观众的消费习惯,消除双方国家对文化输入的警觉意识。据媒体报道,2019年11月,中马就历史剧《郑和》的合拍在吉隆坡举行了新闻发布会。郑和下西洋期间曾多次停靠马来西亚,但从未进行过侵犯,而是在友好相处中与当地居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现在马来西亚还有三宝庙等建筑来纪念郑和。郑和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的优良传统,“郑和”题材影视项目的挖掘,可以使马来西亚人民通过熟悉的人物了解中国追求和平的初衷,打消“中国威胁”的疑虑,促进中马关系的友好发展。

(三)视频网站赋能,加强媒体合作

在中马影视文化交流过程中,应重视视频网站的作用,把握各类媒体资源,拓展影视作品推广空间。视频网站的内容更新速度快,更能吸引年轻观众,是影视作品“走出去”的重要渠道,中国的优酷、腾讯、爱奇艺,马来西亚数字媒体领域的重要平台Astro、本土最大的OTT视频平台tonton等,均在影视作品的引进与输出方面进行着积极的努力。优酷在2017年即布局了网络视听内容“走出去”战略,将网络自制剧、电影、综艺、纪录片等版权作品输出到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多个国家的媒体平台;腾讯连续多年布局网络视听内容的海外运营,自制综艺节目《创造101》曾在马来西亚IPTV电视服务Unifi TV等平台同步播出,实现了自制综艺在境内外平台的同步播出。爱奇艺的自制剧也曾在Astro等平台独家播出。2019年11月,爱奇艺与马来西亚Astro达成了战略合作,双方今后将进一步结合马来西亚地区的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展开更多与当地实际相符合的本土化运营活动。此外,中马还应借助其他国家知名视频及社交网站,如YouTube、Facebook、Netflix、Dailymotion、Viki、Dramafever等,通过建立专区进行推广,扩大其影视作品的国际影响力。值得关注的是,马来西亚影视作品存在马来语、普通话、闽南语、粤语、英语等多种语言,运用视频网站进行影视作品交流,不可忽视“字幕组”的力量。“字幕组”一般是由网民自发组建的,主要工作是翻译影视剧作或传递咨讯,中马影视作品被其上传到视频网站,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为中马影视文化交流提供了补充。但各个“字幕组”的质量良莠不齐,运营形式也亟待规范,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尊重原著、避免侵权,在遵守法律及了解文化背景和禁忌的基础上,提供满足目标观众思维习惯和消费需求的影视作品。

电视方面,马来西亚国内最大的有线付费电视网寰宇电视台在华人群体中拥有较大影响力,寰宇双星频道曾播放《步步惊情》《如懿传》等剧,满足喜欢中国电视剧观众的需要,寰宇全佳频道曾引进了《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综艺,部分综艺节目更是与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实现了同步播出。在纸媒方面,马来西亚具有代表性的报纸《星洲日报》《南洋商报》等,在整体上能够客观中立地报道涉华新闻,在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报道上,较多使用积极正面的词汇,倡导和平与发展的理念。因此中国在与马来西亚进行影视作品交流过程中,应积极利用视频网站、电视、报纸、自媒体等文化阵地,阐述中国影视故事,增强马来西亚受众对中国政策的好感及对中国社会的理解,树立中国在国际上的正面形象。

猜你喜欢
中马华语马来西亚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真正女性崇拜思想对《小妇人》中马奇姐妹的影响
HPLC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清中马钱苷和莫诺苷的含量
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
新马来西亚十大必买
闺蜜之旅 游走马来西亚
感受马来西亚的高效急救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
心灵幽暗处的悬疑风景——2013年华语惊悚片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