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筱华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湘西地区把发展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重要选项,为当地精准脱贫和全面小康担当了特殊使命。但疲软的茶叶市场趋势迫使地方政府、茶企必须突破固有思维,在生产、加工、品牌等供给方面进行改革,实现升级转型。文章以推进大湘西地区茶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大湘西茶产业综合效益为目标,以调优结构、补齐短板、创新模式为抓手,着力加快乡村振兴新步伐。
关键词:大湘西地区;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大湘西,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首倡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吹响了全国脱贫攻坚的号角。大湘西地区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怀化、邵阳、娄底等州市所辖县市区,并延伸至安化、石门、桃源3县,共计45县。该区域总面积94990平方公里,总人口2480.67万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9.35万人,综合贫困发生率均在15%以上,占全省贫困人口的55.68%(2014年底,湖南省建档立卡并录入信息系统贫困人口699.2万人),是国家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的聚集点、脱贫攻坚主战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湘西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精准扶贫战略,根据当地实际和产业发展情况,把振兴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重要选项,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实现了面积增加、财税增收的双赢局面。在此基础上,茶产业已经逐步地发展成为区域性范围内的支柱性产业,从而让茶产业成为全省发展现代农业的“特色行业名片”之后,还顺势让茶产业在精准扶贫与促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湖南重要产茶地区、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目前发展现状及外部环境虽是形势一片大好,但疲软的茶叶市场趋势迫使茶企必须突破固有思维,在生产、加工、品牌等供给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模式,补齐短板,打牢基础,实现升级转型。因此,研究大湘西地区茶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整合优化全省茶产业资源,做大做强大湘西地区茶产业,有效促进区域经济有序且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还进一步地推进武陵山区的乡村振兴工作,兼具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大湘西地区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外部环境
大湘西地区产茶历史悠久,是中国内陆重要产茶地区,素有“江南茶乡”美誉。自隋唐起,湖南的茶叶、丝绸、瓷器伴随着络绎舟楫、悠悠驼铃运送至西亚和欧洲,益阳安化就曾是南北两条茶马古道的起点。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政策的扶植、社会资本的投入,一批茶业龙头企业纷纷崛起,激活了资源资产,茶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自然环境优越,茶叶品质优良
高山云雾出好茶。大湘西地区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地处武陵山、雪峰山区腹地,群山起伏,云雾缭绕,空气洁净,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森林覆盖率超过70%,到处都是青山绿水,还是土壤富硒带、微生物发酵带和植物群落亚麻酸带的集聚区,许多缓坡和谷地是最理想的优质茶园,具有茶叶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我国绿茶黄金产业带。“沿山皆茶,冬雪初霁、吐白花,满川谷。弥望新粲,异香拂人”。王夫之的《莲峰志》中所描述的情景在今天的大湘西随处可见。拥有安化黑茶、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沅陵碣滩、石门银峰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拥有茶叶“湖南省著名商標”上百种。素有“千年茶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黑茶之乡”“中国生态有机茶之乡” “中国茶禅之乡”等美誉。
(二)国家政策机遇,换取发展生机
作为深度贫困地区,近年来,大湘西抢抓《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战略机遇,认真贯彻《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省政府通过的《湖南省茶叶产业发展规划》精神,立足生态优势,坚持把发展茶叶产业作为实现深度贫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选项和战略产业来抓,相继出台了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制定并完善了茶产业的发展规划,加大了茶产业的基础性投入,有序地在人、材、物和相关政策上给予支持,并以此为基础,在有效分解任务之后,以指向性更为明确的思路来明确了既定目标和相关的扶持举措。以此为契机,为湘茶的产业化、集约化发展,进一步实现“大茶产业”千亿目标夯实了基础。
通过建基地、扶龙头、树品牌、拓市场,加快了茶产业发展步伐,焕发了大湘西茶叶产业发展生机。目前,该区45个县市,有30个产茶县,其中重点产茶县10个(茶园面积10万亩以上);该区拥有茶园面积140余万亩,占全省的52.7%,有茶农204万人,占农业人口13.9%,茶叶产量12万余吨,占全省50.6%,茶叶综合产值220亿元;湖南省“十强生态茶县(市)”该区占9个,分别为安化、石门、沅陵、桃源、新化、吉首、慈利、会同等;湖南茶叶“千亿产业十强县(市、区)”9个,分别为安化、石门、古丈、沅陵、桃源、保靖、新化县;湖南茶叶“千亿产业十大创新产品”9个,在湖南茶业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政府主导推进,品牌优势凸显
2015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省发改委和省农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大湘西地区茶叶公共品牌建设的实施方案》文件。并于2016年1月成立湖南省大湘西茶产业发展促进会,以行业协会和商会的自律经营形式,在强调了“生态、安全、有机”为前提的大湘西“潇湘”茶商业品牌形象的基础上,力促力推“潇湘”为“中国驰名商标”,所属企业为湖南潇湘茶业有限公司,也顺势成为湘西茶产业中湖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确认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目前,潇湘茶业公司按照“以特色茶主打国内市场,靠有机茶拓展国际市场”思路,主攻有机茶、特色茶,依据有机认证标准,从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全面落实绿色生产。该公司精心培育的“潇湘”品牌,越来越受到国外消费者青睐,已获欧盟、美国有机茶出口认证。
(四)创新经营机制,管理体系完善
2015年,全省打响脱贫攻坚战。潇湘茶业公司在所属会同宝田茶业公司探索“委托帮扶”模式,即:公司与贫困户以土地流转为基础签订“分段式合作协议”。可谓分段,指的是在前端,是公司与贫困户签署无前置条件帮扶持股协议,每个贫困户按照户籍实际人口来计算持股基准量;在协议执行期间,贫困户按照土地流转协议,把土地集中交由村里的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每年按照协议规定获得租金;在协议执行中后期,特别是在茶园相关茶产品实现市场化流通获得相应商业市场价值之后,其中毛利润的70%由各贫困户按照之前约定的持股比例进行分红,其结余用于支付公司与合作社的日常开支,产权归贫困户和村集体共有,委托公司统一经营。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如果贫困人员在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合格之后,还能进入茶园以工人身份直接参与茶园的各项生产工作,不仅真正地做到了“家门口就业”,同时还扎扎实实地体现出公司“授人以渔”的扶贫力度,得到了广大茶农,尤其是贫困户的高度评价。按照此模式,当年就增加茶园面积2000亩,帮助4962名贫困人口脱贫,获得较好效果。此后,该模式在保靖、沅陵等地推广,加快了公司基地拓展,带动了贫困人口脱贫,所属地区依托龙头企业,走茶产业脱贫之路。
目前,已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扶贫对象”“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几种经营管理种植模式,由农户(扶贫对象)提供土地、劳力,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总公司提供种苗资金。以实行“五个统一”管理为总体指导思想开展工作,这五个“统一”,分别指的是在前期实行统一产业规划、统一苗供应和统一技术培训。在茶种植期间严格落实统一质量管理。在茶成品完成采收之后,再进行统一茶叶品牌的市场化运作。如此高效且科学的商业化运作,不仅能够让整个茶产业在集约化管理的技术上实现了增产和增收,同时也在源头上确保了茶叶质量,从而让“潇湘”这个湘西茶产业品牌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也让农户和茶园基地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和互惠互利的双赢。
(五)茶农稳定增收,助推精准脱贫
茶产业拥有劳动力附加值高、产业辐射强、市场空间大的特点,该区将茶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靶向”产业重点扶持,致使茶产业与贫困户脱贫致富紧密关联。片片茶叶,牵动百万农民生计,茶产业已成为该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同时,大力发展茶业,与武陵山区生态保护的基本要求高度一致,是该区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提升深度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自2015年以来,大湘西地区真正做到了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茶产业在助力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五年共计让茶农增收300亿元,让20余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致富。
通过深入了解大湘西茶业发展现状和比对优势,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发展茶产业不但为脱贫攻坚打开了困局,同时也为贫困地区在完成脱贫攻坚之后的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夯实了发展基础,进一步增强了发展茶产业的信心和定力。
二、大湘西地区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
虽然大湘西地区茶产业呈现高歌猛进的发展态势,由于长期以来自然和历史等多方面原因影响,以及地方政策的急于求成,致使经济社会发展仍相对滞后,与发达地区发展的差距还在拉大。茶叶作为大湘西地区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没有真正凸显产业扶贫的优势。
(一)生产端
盲目贪大求荣。一是茶园面积迅猛增加。在中央精准扶贫政策及省财政大湘西产业扶持政策的刺激下,地方政府纷纷将新增茶园作为脱贫攻坚产业首选,导致茶园面积迅猛扩展。据数据显示,自2015年来,大湘西产茶园面积增加30余万亩,仍有持续增长之势。二是茶叶基地的相关建设水平仍然有待提升,特别是由于其发展基础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导致的发展不平衡情况无法弥合,还造成了平地茶园向湘西南适茶区转移幅度仍不够大,部分茶园管理粗放现象在部分地区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二)加工端
过剩同质低效。一是整体茶叶鲜叶利用率较低,特别是其机械化推广力度不足,导致的茶园机械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偏低。二是茶叶生产过剩,去库存压力大。近几年,茶叶生产基本处在供大于求、生产过剩状态,省内市场基本饱和,省外市场销售份额小,消化难度倍增,去库存压力较大。三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需求不旺。几乎每个茶企既生产绿茶,又生产红茶、白茶,甚至还生产黑茶。在茶叶产品、包装、文化等方面,存在着“趋同化”和“品牌同质化”现象,再加之缺乏创新产品的动力和动能,直接影响了湘西茶叶品牌在末端消费市场和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
(三)销售端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是品牌过多过杂。长期以来,尽管茶叶品牌的基准总量已经过千,但是其中“傍名牌”现象确实屡见不鲜且无法根除。以至于客商不知道究竟谁的茶好。产自大湘西的名茶,多数走不出湖南,导致“有好茶,无好品牌”的局面,二是乱造“概念”,误导消费。为引导消费,经营者制造出五花八门的“概念”进行短期炒作。客观上来说,这种短期行为的确能够在一定的时间段之内为茶企带来短期的受益,然而,這种受益不仅根本无法延续,而且这种完全基于“噱头”的商业化炒作一旦长期处于高位,势必会导致末端消费市场形成疲软式消费,尤其是消费者对于这种“取卵式”营销产生抵触情绪之后,不仅会直接反噬相关的茶产品,甚至还会直接殃及整个茶行业的健康发展,那样就完全违背了茶产品市场经营规律。
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优化大湘西地区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湘西地区作为湖南重要产茶地区,在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大湘西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外部环境,决定了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根据上述对大湘西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性、必要性的分析,理清改革思路,从市场、消费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一)大湘西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
一是茶产业整体发展,要注重产销平衡。随着茶园面积逐年扩大,茶叶产量也在不断增加,许多茶农、茶企追求产量最大化,但却忽视了茶叶质量管理,导致产量与质量上出现结构性失衡。市场上,一方面品质佳的茶叶较少,满足不了实际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品质低的茶叶很多,严重影响湘茶形象。因此,必须改变单纯追求数量的观点,要注重提高单产,保证质量,保持产销平衡。
二是茶产业长远发展,要注重需求与消费。湘西茶产业必须围绕市场需求、消费习惯等进行既有深度且又有广度大市场调研。秉持“按需生产”的原则,以末端消费市场存在什么样的消费需求,前端茶企就启动什么样的产品营销来完成市场布局之后,就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双丰收”。
三是茶产业转型升级,要加大创新力度。从根本上解决茶产业的相关结构性矛盾的关节节点,其核心是要进一步完成茶叶的质量体系优化和品牌形象塑造。在有效遏制“傍名牌”等诸多茶企发展过程中“短视效应”之后,从打造名牌产品、依托茶园实现新型“茶+农+旅”一体化发展为突破口,有力推进湘西茶产品以及整个茶叶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二)大湘西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
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调整优化茶产业结构之后,实现茶业从实现供需平衡向实现高质量发展而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注意引导企业确立把“大茶叶”向“大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在实现了茶产业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茶行业的“茶产业链”布局与规划,进而力促整个茶产业链的一、二、三产业链实现融合式、互通式发展。
二是以转变生产方式,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为重点,实现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大力推进茶叶无性系良种培育和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力促、力推湘西茶产业的茶叶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有了“原产地”这个金字招牌,不仅可以在根本上实现湘西地区茶产品在全国茶叶行业中的品牌地位,而且还能够在知名品牌塑造上以打造“茗品的名品”為直接切入点,深挖市场潜力之后,积极地巩固既定消费群体基础上深挖与培养潜在消费群体。当实现市场规模化效应之后,再以茶企的相关直接受益来采用“反哺”的形式来改造和升级茶产品的生产工艺与流程。特别是在提升初级茶产品的机械化作业过程中,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科技含量较高、自动化能力较强的全自动生产设备为主,有力地降低采收和生产成本,提高茶产品的商业附加值。从而让整个茶产业实现全流域、全产业链的良性且可持续发展规模化效应。据来自省内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茶产业协会组织的相关信息显示,湘西原产地的产品注册工作已经得到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商标局的鼎力支持,后续工作会在未来3~5年之内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启动。
三是以开发茶旅路线,弘扬湘茶文化为途径,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区域性经济发展。茶文化在华夏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让客户对湘西茶产品产生认同感,需要积极引导消费者对茶文化有根本性认知。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以茶为基础,将其同新兴的特色农业产业旅游相互结合起来,不仅让广大茶友能够身临其境地同湘西茶产品有近距离接触,而且还能够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区域性、特色茶文化旅游,以合围之力盘活、刺激区域性农业产业的融合式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湘西地区广袤的茶园,不仅仅是提升区域性经济的原动力,更是确保湘西乡村振兴工作的动力源。在政府、茶企和茶农的共同努力之下,湘西地区的茶产业借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必能够实现产业升级和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邓增永.关于中国茶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J].中国茶叶,2017,39(01):4-10.
[2]吴昌华,瞿华香.江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23):152-153.
[3]透析茶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关注江西茶产业转型升级[J].江西农业,2019(19):10-11.
[4]吴祠平.名山区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茶叶加工,2016(05):20-22.
(作者单位:中共会同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