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通络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临床观察

2022-11-11 12:50:12莉,华英,王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养心稳定型通络

李 莉,华 英,王 燕

(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科·浙江 丽水 32300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CHD),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本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攀升,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心绞痛的常见类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1-2]。目前,临床上治疗本病主要通过药物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延缓病情的进展,采用西药治疗虽然具有较好的效果,但西药本身存在较多的毒副作用,不宜长期服用。介入治疗除了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外,还存在术后再狭窄及长期服用药物的风险[3-4]。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辨证以气虚血瘀络阻为常见证型[5]。在西药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药治疗本病如中药汤剂、针刺、艾灸等,在改善本病患者发病时症状、心功能以及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再次发病率及死亡率等方面发挥一定作用[6]。中药穴位贴敷是具有中医特色的外治法,用于治疗本病在改善临床疗效、心功能、生活质量等方面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7]。本院针对气虚血瘀络阻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机,采用自拟养心通络汤联合穴位贴敷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201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8](ACCF)中关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2)符合气虚血瘀络阻证[9]的辨证标准;3)年龄35~80岁,能够进行较好的沟通与交流;4)患者及其家属均已了解本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2)对本研究药物不耐受或过敏者;3)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者;4)伴有严重心绞痛、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5)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男性1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6.89±3.78)岁,平均病程(13.15±2.97)月;观察组患者男性1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7.94±2.67)岁,平均病程(13.47±3.02)月。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过浙江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给予硝酸甘油(北京益民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1022)0.5 mg舌下含服,肠溶阿司匹林(江苏平光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6317)200 mg/天口服。对照组:采用养心通络汤治疗。养心通络汤药方组成为:炙黄芪15 g、党参15 g、茯苓15 g、白术15g、丹参30 g,当归15 g、川芎15g、红花10g、赤芍10 g、地龙10 g、远志10 g、五味子10 g、酸枣仁10g、檀香10 g、乳香10 g、炙甘草6 g,每日1 剂,水煎取汁400 mL,嘱患者饭后服用,早晚各服200 mL,1个疗程为7 d,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穴位贴敷药物组方为:丹参15 g、川芎15 g、细辛6 g、冰片15 g,研末醋调。取内关(双侧)、心俞(双侧)、膻中、至阳穴,在贴敷前先观察穴位部位及周围皮肤有无皮疹、溃破等情况,若无异常,每穴1贴,并使用胶布进行固定,贴敷40 min,日1次,1个疗程为7 d,共治疗4个疗程。

2.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9]评估疗效。

2.3 观察指标

2.3.1 心绞痛程度 通过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评估心绞痛程度。

2.3.2 心功能指标检测 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DV)。

2.3.3 中医症状积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9]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胸闷胸痛、心悸、气短乏力等中医症状积分,按症状的无、轻、中、重分别计 0、2、4、6 分,积分越高表示症状越重。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水平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水平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

4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临床以心绞痛发作、胸闷、乏力、心慌、呼吸困难等为主要表现。本病的发生多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形成的管腔不同程度狭窄,或者冠状动脉出现病理性痉挛而导致心肌出现的缺血缺氧性病理变化。西医治疗本病以缓解症状为主,虽然起效较快,但易发生不良反应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中医治疗本病从根本入手,与西药联合应用能够全面提高治疗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学认为本病属“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 等范畴,研究显示本病是中医证候分类中属气虚血瘀络阻者占比最高[10]。中医学认为,气是推动血液贯脉而行的原动力,即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因此,气虚则血行滞涩,气滞而血行瘀阻。故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应是治气为本,益气以活血通络,气行则血行,做到标本兼顾,通补兼施,才能够实现补气之虚,通脉之瘀。

针对本病的上述病机,采用自拟养心通络汤治之,方中炙黄芪益气补中,党参补气养血,二者补虚益气;茯苓、白术补脾益气,有助于黄芪与党参的补气之功;丹参、当归、川芎、红花活血化瘀、行血止痛,可扩张冠状动脉, 增加冠脉血流量,减少心肌缺血损伤[11];赤芍化瘀止痛;乳香有调气、活血、定痛、化瘀的功效;地龙活血逐瘀、通络止痛;远志安心神,五味子养心气,能增强心脏收缩,改善冠状动脉血液循环[12];酸枣仁可养心补血安神,檀香可行气止痛,炙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调和药性之功。诸药合用,气血同调,在补益气血的同时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内病外治方法, 近年来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1]。本研究中穴位贴敷的药物组成为丹参、川芎、细辛、冰片。方中丹参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川芎行气、活血、止痛,细辛性善走散、通窍止痛,佐以冰片化瘀通络。诸药合用,共同起到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将上述药物贴敷在心俞穴、内关穴,膻中穴、至阳穴,心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于心之背腧穴,是心之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可治疗心系疾病;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为心包经之络穴,亦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具有宁心安神、理气疏肝、活血通脉等作用,是治疗心脏相关疾病的要穴,对冠心病心绞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3];膻中穴为宗气所聚之处,具有宽中理气的作用,针刺膻中穴能够调畅气机、改善胸闷胸痛[14];至阳穴意为督脉上阳气至盛之处,刺激该穴对胸痛、胸闷等症状均能起到一定改善的作用[15]。本研究将养心通络汤与穴位贴敷联合应用,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利用穴位以及药物的相互作用,将药物透过皮肤直接吸收,两者联合应用,相互助益,相辅相成,以此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在西药的基础上采取养心通络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达 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说明养心通络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提高临床疗效的作用。治疗4 周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心悸、胸闷胸痛、气短乏力症状积分也低于对照组,说明该方法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可有效降低患者疾病发作的频率以及持续时间。治疗后两组患者LESV、LEDV值显著降低,LVEF值 显著升高(P<0.05) ;并且观察组改善较明显(P<0.05)。提示联用养心通络汤加穴位贴敷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5]。综上所述,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中,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养心通络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干预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缓解缺血症状,改善心功能,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养心稳定型通络
养生与养心
保健医苑(2023年2期)2023-03-15 09:03:24
夏至重养心
中老年保健(2022年6期)2022-08-19 01:40:12
夏至养心喝“三茶”
中老年保健(2021年6期)2021-11-30 08:25:27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治疗腰痹通络止痛是关键
基层中医药(2018年4期)2018-08-29 01:25:56
修身首先在『养心』
学习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 03:53:06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