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邵丹,胡玲芝,杨 运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中医院·浙江 台州 318050)
慢性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造成5 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其病因复杂,主要由于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力低下,急性腹泻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而发展为慢性腹泻。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排便次数增多,便稀不成型,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等,严重威胁患儿健康成长和发育[1],需要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临床上西医常用抗炎、营养支持和体液疗法,虽可暂时缓解症状,但病情易反复,且抗生素长期应用会引发耐药和不良反应。而采用中医非药物疗法,不但临床效果好,且安全可靠,依从性高。笔者以艾灸膀胱经背俞穴治疗小儿慢性腹泻50例,收到较好临床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小儿慢性腹泻患儿100例,采集时间2019年5月—2021年5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组。对照组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最小1 岁,最大4岁,平均(2.17±1.43)岁,病程3~9个月,平均(3.28±0.50)月;观察组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最小1 岁,最大5岁,平均(2.23±1.46)岁,病程2~8个月,平均(3.26±0.48)月。2 组患儿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实用儿科学》[2]中小儿慢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 次,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病程≥2个月;轻型为无脱水及中毒症状,中型为轻度脱水或出现轻度中毒症状,重型为中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依据《中医儿科学》[3]和“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小儿泄泻的诊断辨证标准,证属脾虚型: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溏或呈水样,夹有奶瓣或未消化食物,食少纳呆,腹胀腹痛,懒言神疲,乏力倦怠,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腻,脉细弱,指纹淡。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年龄1~5岁;3)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4)病程≥2个月;5)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无异常;6)便常规检查无细菌感染,无轮状病毒感染;7)患儿家长知情同意;8)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诊断和纳入标准者;2)有严重感染性疾病者;3)中、重型腹泻患儿;4)出现贫血、营养不良患儿;5)自身免疫力低下继发其他感染性疾病患儿;6)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儿;7)阿米巴痢疾、伤寒等疾病患儿;8)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的患儿;9)正在进行其他临床试验的患儿;10)依从性差,不能配合治疗的患儿。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参照《小儿腹泻诊疗手册》[5]给予预防脱水、口服补液、科学喂养、补充营养等常规治疗,并服蒙脱石散(杨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7391,3 g/袋),剂量:<1岁患儿,每日服1袋;1~2岁患儿,每日服1~2袋;>2岁患儿,每日服2~3袋,均分为3次,用温水冲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艾灸膀胱经背俞穴(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患儿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俞穴,点燃艾条,距离穴位2~3 cm,从脾俞穴依次向下对各穴温和施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灸5 ~10 min,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1次,取单侧背俞穴艾灸,左右侧穴交替施灸,连灸5 d,休息2 d,7 d为1个疗程,连续艾灸3个疗程。
2.2 疗效标准 依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小儿泄泻的疗效标准[6]判定疗效。痊愈:大便性状和次数完全恢复正常,其他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证候积分减分率≥95%;显效:大便性状明显改善,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体征也明显改善,70%≤证候积分减分率<95%;有效:大便性状和次数均有改善,其他症状体征也有改善,30%≤证候积分减分率<70%;无效:大便性状、次数及其他症状体征均无改善,证候积分减分率<30%。
2.3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积分[6]:主症腹泻、大便性状、大便次数、食少纳呆,按正常、轻度、中度、重度4个等级,计分为0、2、4、6分;次症腹痛腹胀,神疲懒言,倦怠乏力,面色少华,按正常、轻度、中度、重度4个等级,计分为0、1、2、3分;异常舌脉象,无计0分,有计1分。比较2 组患儿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变化。2)治疗后进行2个月的随访,观察2组患儿复发情况。
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1 2 组患儿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患儿疗效比较[例(%)]
3.2 2 组患儿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患儿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分)
3.3 2 组患儿复发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2 组复发情况比较(例)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多因患儿幼小,消化系统尚未健全完善,免疫功能弱,易受致病微生物感染而发病,若治疗不彻底或失治误治易迁延为慢性腹泻,而长期腹泻会导致患儿营养不良,影响患儿健康成长,甚至发生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7-9]。蒙脱石散是临床治疗小儿慢性腹泻常用药,其层状结构和非均匀性的电荷分布可较好地固定、吸附和抑制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内毒素,还能覆盖胃肠黏膜,与黏液蛋白结合,提高胃肠道黏膜对攻击因子的抵御作用,提高患儿肠道免疫功能[10],但容易导致便秘,且不能在根本上治愈慢性腹泻。艾灸则是治疗小儿慢性腹泻有效方法[11-12]。
中医认为,小儿慢性腹泻属“泄泻”“脾虚泻”范畴,以泄泻不止,或泄泻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水样便,夹带不消化食物或奶瓣,腹胀纳呆,怠倦神疲,乏力懒言,面色不华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冷热不适,喂养不当,极易伤及脾胃,乳食不消而变生吐利。故其发病主要责之脾胃功能失常,病机关键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职。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为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转输,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功能健旺,则升降有序,对小儿健康至关重要;若胃弱不能腐熟乳食,脾虚无力运化水谷精微,则湿浊内生,升降失司,以致清浊混杂,并走于下,发为泄泻。腹泻又耗损脾胃之气,脾胃愈虚,脾阳不振,则运化更加无力,脾阳不振日久又致命门火衰,不能助脾土运化,互为因果,而致泄泻经久不愈,反复发作。治疗应重在调补脏腑功能。背俞穴均位于足太阳膀胱经背腰部脊椎骨棘突下,旁开1.5寸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也是调理脏腑功能的特定穴位。艾灸作为一种中医传统疗法,应用广泛,具有回阳固脱、平衡阴阳、调节经络脏腑、防病治病的功能。故本文采用艾灸背俞穴治疗小儿慢性腹泻。其中脾俞穴、胃俞穴健脾和胃、升清降浊、利湿止泻;三焦俞疏利三焦、通调水道,适于脾胃肠腑病证;肾俞补肾利水、温脾止泻;气海俞、关元俞补肾培元、固本止泻;大肠俞、小肠俞理气降逆、泌别清浊、调和肠胃,主治腹痛腹胀、泄泻、二便不调,诸穴配伍契合慢性腹泻病机,共奏健脾温肾、培元固本、祛湿降浊止泻之功。更有艾灸的温热刺激,激发经气,温经通络,协调脏腑功能,如张景岳言:“凡用灸者, …… 火力若到,功非浅显。”艾灸治病可整合免疫、神经、内分泌等多系统参与机体综合调节,改善机体状态,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体质[13-15]。还可通过抑制肠道内容物机械推进速度,平衡肠道菌群,调节血浆胃动素及血清胃泌素水平,调节胃肠平滑肌运动等机制,以治疗腹泻[16-17]。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中医证候主次症和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更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艾灸膀胱经背俞穴治疗小儿慢性腹泻可标本兼治,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都很理想,并避免了患儿受药的痛苦,安全可靠,已操作,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