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幅明
散文诗, 乃诗歌的一种形态, 其要旨、 灵魂应该与诗歌是一致的。
中国诗歌的源头有两个, 一个是成书于春秋年间的 《诗经》,一个是战国时期的 《楚辞》。 从中国上古的情形看, 诗与歌是有分别的, 歌是抒情的咏叹, 诗是记诵的史实。 《说文解字》 释: “诗,志也。” 歌的本质是以声抒情, 而诗则以文言志。 闻一多先生认为, 志有记忆、 记录、 怀抱三个基本意义, 代表了诗的三个发展阶段。 诗产生于文字之前, 当时凭记忆以口耳相传。 待文字产生以后, 以文字记录代替记忆, 故古时一切文字记载都可称作“志”。 《管子·山权数》 说: “诗所以记物也。” 最初的志多为韵语。后来无韵散文应运而生, 诗与史也开始分途, 而逐渐与歌合流了。 (闻一多 《歌与诗》)
儒家的经典 《尚书·尧典》 说: “诗言志, 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 把诗歌与声律并提, “诗言志”, 指的是言诗人之志, 这个志, 指主体的怀抱、 志向, 标志着由客观记事转为主观述志,已走向与歌合流了。 汉代传授诠释 《诗经》 的原有四家, 现仅存一家, 即毛公的 《毛诗诂训传》, 《毛诗序》 说: “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这段话于言志之外, 又提出抒情, 明确地把抒发情志看成诗的本质特征。 西晋陆机提出 “诗缘情而绮靡” (《文赋》),更注重情的因素, 但情志并举始终是中国诗歌史的主流。 朱自清先生认为 “诗言志” 是中国诗歌开山的纲领, 汉代提出的 “诗教” 是另一个纲领。 (朱自清 《诗言志辨》 序)
诗言志一说, 源于 《诗经》, 那么, 另一个源头 《楚辞》 呢?当代学者饶宗颐先生认为: “诗言志, 骚亦言志。 淮南之论屈子云: ‘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 可也。’” “宋人注 《楚辞》 者特多, 盖托 《楚辞》 以言志。” (饶宗颐 《澄心论萃》) 孔子倡导 “思无邪”, 并以 “兴、 观、 群、 怨” 和 “事父、 事君” 的儒家思想来规范诗的教化作用, 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后世多有把“志” 看成是 “圣道之志”。 至汉代 《毛诗序》 的出现, “志” 就明显含有“情” 的内涵。 自魏晋南北朝一直到明、 清, 出现了不少情志并举派。 除此, 还有老庄道家诗学、 佛禅诗学的产生和影响。 纵观三千年中国诗史, “诗言志” 的精神主导地位一直未变, 其内涵也一直在丰富之中。
20 世纪20 年代后期, 新文化运动出现, 诞生了白话新诗和散文诗。 “志” 的内涵随着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在不断改变。 受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影响, 中国也诞生了现代派诗歌, 如九叶诗派等, 但它们又不能和西方现代派划等号。 它们产生在中国的土壤里, 诗的思想和情感都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 骨子里依然是 “诗言志”。
诗歌从诞生至今已三千年, 历经四言诗、 骚体诗、 赋体诗、五言诗、 乐府诗、 七言诗, 律诗、 词、 散曲、 自由诗、 散文诗等等形式, 也出现了许多诗歌社团、 思潮和流派, 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都是时代的产物, 时代的变迁促成了诗体和审美的变化。
受国外散文诗的影响, 中国现代散文诗诞生于新文化运动,在经历百年之后, 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本世纪, 中国将进入全方位的民族复兴。 在伟大的文化复兴面前, 在新时代、 新媒体视野下, 散文诗将作如何的展望?
谈诗歌复兴总要有复兴的历史参照。 中国诗史最辉煌的时期有两个, 一个是西周至东周, 诗歌的青铜时代, 诞生了不朽的《诗经》 和 《楚辞》; 一个是唐代, 诗歌的黄金时代, 成就了李白、 杜甫、 白居易等一批辉耀历史的诗人, 传诵千古的诗篇。 唐代是诗歌艺术的顶峰, 也是诗体的集大成, 不论古体诗、 格律诗, 还是乐府诗, 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尤其是格律诗, 只有到了唐人手里, 才走向成熟并臻于完美。 唐诗经历了初唐、 盛唐、 中唐和晚唐四部曲, 人称 “唐诗四季”, 季季都有精彩。 百花竞放,充满勃勃生机。 唐代诗歌成就也与当时社会的爱诗风气密切相关。 晚唐诗人李涉曾遭强盗打劫, 当听说他是著名诗人时, 强盗竟然提出什么也不要, 只求诗人写首诗惠赠。
我们以唐代诗歌作为参照, 可以看出当代诗界的差距。 格局小了。 诗歌诸体本不应有门第之分, 可不知何故, 格律诗与散文诗一直不能与自由诗平起平坐。 全国诗歌座谈会的报告竟然不提散文诗, 令人无法理解。 鲁迅文学奖虽把格律诗与散文诗列入,实际上只是做做样子。 以这种格局, 何以侈谈诗歌的繁荣与复兴?
百年散文诗有两段值得自豪的时期, 一是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诞生了鲁迅不朽的 《野草》, 二是20 世纪80 年代至今的散文诗热, 早期代表有柯蓝、 郭风、 彭燕郊等, 之后有耿林莽、 李耕、 许淇等, 再后有周庆荣等一群人。 1985 年, 《散文诗》 杂志创刊, 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本专业散文诗杂志, 几十年来, 发现和培养了许多新人, 有些已成为名家。 2020 年, 该刊又开风气之先,成为全国第一家有声文学刊物。 《散文诗》 曾被评为国家 “百种重点期刊”, 在读者中享有盛誉。 近十几年来, 散文诗有了长足发展, 成为百年中最好的时期, 许多作品获得各类文学奖, 不少诗歌赛事和报刊评奖都包含散文诗。
关于散文诗的走向, 笔者有一个大胆的预测。 从 《诗经》 时代至今, 抒情诗一直是中国诗歌的正统形式, 叙事诗是弱项, 这正是散文诗可以大显身手的地方。 散文诗没有固定的模式, 极具包容性, 也极具弹性, 可以吸纳一切文学和艺术的长处为己所用。 当代是小说和影视的时代, 诗歌越来越贵族化了, 或者说,越来越被边缘化了。 如何实现突围? 扩大其受众面应该是一个方向, 这绝非是降低美学品格为代价, 而是如何更接地气, 让更多人受益, 作品被更多人喜爱。
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 或者大变局中, 我想到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 《书谱》 中所说的八个字: 古不乖时, 今不同弊。 意思是说, 我们在继承古人时不要违背时代精神, 在弘扬时代精神时又要避免陷入时弊当中。 这句话高屋建瓴, 不仅对书法, 对所有文艺品类都有启迪。 何为时代精神? 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相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时代强调共性, 改革开放以来是一个思想解放、 张扬个性的时代。 何为时弊? 诗歌界最明显的表现是低俗之风, 思想低俗, 艺术低俗。 这是需要时时警惕并与之划清界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