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立足于本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总结吸收人类社会现代化道路的经验教训,历经百年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蓝图。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发展的五大现代化发展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道路所形成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路径,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样本,丰富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展示了坚定的道路自觉。中国作为现代化道路的后发国家,如何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在落后的情况下奋起直追,对于中国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世界人类发展史有重大意义。首先,就要明确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有其生成探索的逻辑。
(一)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是分析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对我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提供了理论支撑。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辟了全新的历史时期,不到百年的时间里面,资产阶级创造的生产力比在此之前创造的所有生产力还要大得多。马克思也明确阐释了由资产阶级开辟的现代化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要想取得进步和发展,其他的国家都要经历过这一阶段。除此之外,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指出了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并非只有一条道路可选,不具有普遍性。比如说,从世界发展来看,俄国就缩短了资本主义的阶段进入社会主义形态,中国从半殖民半封建国家直接掠过资本主义阶段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这些都在表明社会主义必将替代资本主义的生动例子。我们国家所提出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结合新时代中国国情的马克思现代化理论的最新成果,这些都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历史基础:对先行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批判性继承。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道路的多样性。开端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带给人类社会巨大的社会变革和进步,创造出了丰硕的文明成果,所以现代化的解释权由西方国家所垄断。他们认为要想实现现代化,就要奉行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遵循其思想价值,践行其发展道路和规律。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是以资本为主,迫切需要资本的增殖,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化生产关系渗透在各个方面,导致了人的异化和物的支配化,而并非人的全面自由地发展。除此之外,西方国家也陷入了多重困境,比如金融危机频发、国家治理混乱、民主双标严重、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等等问题。这些都说明了西方社会的结构性问题难以调和和避免。所以,以西方现代化为发展为蓝本是不科学的,应该批判性继承西方国家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文明成果,立足自身国情和条件,努力探索符合自身的现代化发展新道路。
(三)实践基础: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用洋船利剑炮轰,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被迫“睁眼看世界”,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际,一些仁人志士开始学习西方来抵御侵略,积极探索救亡图存道路。无论是器物层面的洋务派用来“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层面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还是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思想层面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均以失败告终。从三个层次渐进深化地向西方学习,虽然都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但是一步步的效仿失败,都昭示着中国不适合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就在中国站在历史的十字街口时,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才拥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为思想指导,中国开始革故鼎新,兴利除弊,发展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1954年,毛澤东同志提出,我们要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把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一个具有高度现代化文化程度的国家。周恩来同志在一届人大会议中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1958年,党的八大正式将“四个现代化”写入党章。1976年,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我国初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我国继续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保障。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进到新的高度。在党的十二大中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抓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针。党的十三大,邓小平同志为中国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三步走”战略,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开拓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也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的生动体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中国取得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上不和谐的声音也频发,贫困两极分化、价值观扭曲、环境破环等等,基于此在党的十六大,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又一次深刻地回答了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极大的政治勇气、伟大的主动担当精神、胸怀天下的格局和卓绝的政治智慧,不断深化共产党人的执政规律,掷地有声地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提出并解决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治国理政难题和发展道路的课题,由此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变革性的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特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也是今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就全球而言,发达国家的全部人口总和大约是10亿人,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经过了百年的发展,消耗地球上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来实现的。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中国的人口比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发达国家总人口还要多得多,如果中国能顺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那么意味着世界上有如此之大的人口体量的国家取得了巨大成就,将会重塑世界现代化版图。
巨大规模的人口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考虑本国国情,不能生搬硬套别国的发展模式,要想确保14亿中国人民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需要统筹好国内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不平等在高位徘徊、教育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等问题,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但是辩证来看,我们也应该意识到14亿的人口也能释放出巨大的人口红利。我们国家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特别是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受教育程度变化中,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比第六次人口普查的8930人上升为15467人,这说明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的方向发展,这种变化对我国成为创新大国提供了必备的人才储备条件。所以,人口规模巨大这个特点需要辩证去看,应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让人口因素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的有利条件。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指出:“……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人牢固把握社会主义和共同富裕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共同富裕。进入新时代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如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问题提到了更高的政治高度,并把其视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衡量标准之一。贫困是一个全球治理的难题,十八大以来,我国把脱贫攻坚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脱贫举措,历时八年之久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平均每年约1000万人次脱贫,体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脱贫。2020年底,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任务,帮助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消灭贫困。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对于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巨大政治决心和卓越的治理智慧,为缩小世界贫富差距提供了优秀的中国范本。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理论的基本价值遵循,它包含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层面。西方发达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人民的物质生活毫无疑问得到了极大地丰富,但是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其扩张性,在追逐资本增殖的单一逻辑下,为了生产而生产,人只是生产的载体并非目的,人的主体性下降。人们受到唯利是图、急功近利、个人主义等价值观所裹挟,使得人文精神和对人的关注退化,物凌驾于人的发展之上,产生了单向度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建立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得以满足。吃得放心、住得舒心、贫有所依、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等民生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这就是群众心里面最贴切的现代化模样。除此之外,党和国家也在不断加大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丰润的的文化滋养。虽然只有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也入脑入心成为了广大群众的共同价值导向;许多优质的文创产品和文化类节目都在“润物细无声”地涵养着人们的心田,激起了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活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如马克思所指要按照人的样子来规划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应该更注重为人所服务。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现代化进程的先行者,西方国家不顾环境承载力,无节制地向大自然攫取资源,引发了频繁的生态报复。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中国历来非常重视生态保护,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持续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并把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新发展理念中突出“绿色发展”的重要作用,把“美丽中国”设立为国家重大发展目标,这些举措都是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在国内,我国的环境立法得到了全面重塑,基本建成严格严密、行之有效的环保法律体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制度从无到有,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基本建成。国际上,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和引领者,习总书记做出庄严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比2012年累计降低26.4%,年均下降3.3%,大约少用大约14亿吨煤炭。这些都显示出中国切实提高环境自主贡献力度,积极参与国际治理,为我国现代化的发展铺就了绿色底色。
(五)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文化中提倡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等和平、包容、开放的价值理念,所以文化血脉里就没有称王称霸的基因。在历史的发展中,我国也是唯一一个没有侵略过别国的国家。但是中国的和平崛起,受到了西方国家的不友好对待,在国际上散布着“中国威胁论”的虚假言论。国强必霸并非所有国家的选择,近代中国所遭受的苦难屈辱都让中华儿女深知和平的不易;实现“中国梦”也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中国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社会主义性质让我国跳出了“国强必霸”的逻辑和“修昔底德陷阱”,也让中國一心一意汇聚磅礴伟力谋发展。
中国积极探索实践出的这个康庄大道,不仅对于中华民族本身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全球来说,它化解了西方国家制度上的难题,拓宽了现代化道路的选择路径,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条独立自主、和平包容的发展正道,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首先,超越“西方中心论”,提振后发国家的赶超信心。西方国家作为现代化的先行者,他们经历了“串联式”的发展历程,最先得益于现代化发展,所以西方国家垄断了现代化的话语权,在全球范围内散布现代化等同于西化的“规律”,误导其他国家盲目选择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是结果却不尽人意。而中国作为发后国家,所经历了“并联式”的特征,具有高度的时空压缩性和堆叠性。所以,现代化的进程可以是线性发展,也可以是非线性的;现代化的路径是多元可选的,各个国家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证明了中国选择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以前的中国是被迫加入现代化的进程,今天的中国是在引领整个世界的开放发展,这恰恰体现出的是后发国家的赶超之路。激发了世界各民族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自觉,实现自己的赶超逆袭。
其次,打破“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的正名。社会上的其他国家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进行了污名化,各种唱衰的论调非常之常见,包括在舆论中刻意散播的社会主义谣言,西方的民众一提到社会主义,觉得还是集权、专制、落后的象征,再加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些事件,大家觉得社会主义可能要淡出历史舞台,甚至出现“中国崩溃论”。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中国道路,改变了大家对社会主义的刻板观念,向世界证明了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创造巨大的辉煌的,为社会主义进行了正名,现代化不是西化,通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多元的。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新样本,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也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打破了“历史终结论”的狭隘历史眼光和意识形态偏见。
最后,引领世界文明交往方式,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有种认识误区:西方的个别国家已经达到了现代化的终点,其他国家都只不过是去追赶去赶超,甚至东方从属于西方。中国化道路就是在证明,现代化并非只有一条道路,并非就等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还有一种叫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且,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同时进行,且都在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会替代资本主义现代化,成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因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无论从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它有制度上难以克服的缺陷,就是它的掠夺性积累和扩张。很多的国家他们破坏本国环境创造财富,源源不断地向少数国家输送资源、财富,牺牲了一些人民的利益以实现资本增殖,造成了他们的贫困和苦难。但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改变了唯利是图的资本逻辑,摒弃了对立、扩张、两极分化、霸权等发展特征,提供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协同发展、共同富裕价值理念,破解了西方社会的发展难题。
(作者单位:中共晋城市委党校 陈静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