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青马工程”育人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2022-11-10 06:26齐梦瑶
青年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青马工程青马骨干

陈 城 葛 畅 齐梦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在青年群体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要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在广大青年中加强和改进理论武装工作,引导广大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问题。为了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引导青年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民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国资委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对新时代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作出部署。各相关单位积极响应号召,纷纷出台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青马工程”的落实,既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1-5]。笔者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实施“青马工程”的几点设想。

一、高校“青马工程”实施情况

“青马工程”自2007年启动实施以来,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中广泛传播、加强青年政治骨干培养实践探索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党培养了一批信仰坚定、能力突出、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青年政治骨干。以笔者所在的同济大学为例,自2008年“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开班以来,学校发挥共青团的组织动员优势,进一步挖掘、整合平台资源,逐渐构建起“青马工程”聚沙成塔式组织育人培养体系。聚沙成塔式组织育人培养体系以“青马工程”和时代新人研习营(团校)为抓手,通过学习、考察、实践、交流等多种形式集中开展学习课程,将团学组织骨干的培养、遴选延伸到更为广泛的优秀青年群体,打破了不同学生组织之间骨干交流的壁垒,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见图1)。

图1 同济大学“青马工程”聚沙成塔式组织育人培养体系

在组织形式上,同济大学“青马工程”设立三级培养体系,采用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的培养格局,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在培养内容、考核机制等方面有所侧重,增强培养教育的针对性,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工作本领提升。设置了“青马工程”三级课程体系建设。学员培养期结束,修满规定的必修课程,并经综合考核达到培养目标者,获得相应班次的结业资格,可以进入更高阶段的班次。

在培养方式上,坚持组织培养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理论框架训练与能力结构训练相结合、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与正确的社会观察相结合的培养原则,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着眼需求以引领青年、强化理论以武装青年、拓展内容以凝聚青年、以优带优以塑造青年、创新模式以活跃青年、整合资源以服务青年,既针对学生骨干的不同特点进行阶段性培训,又坚持贯穿始终,从选拔、培养、使用、推荐等环节对其进行长期培养。

二、高校“青马工程”育人实效调查

高校“青马工程”肩负着理论宣传、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等多重使命,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扩大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面、形成多元育人体系的重要载体。笔者以同济大学“青马工程”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调查研究,旨在分析高校“青马工程”育人实效,厘清项目实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不断优化育人效果。

(一)数据来源

调查坚持目标导向、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一是对学生个人参与“青马工程”意向度进行调研;二是结合学员实际,针对“青马工程”课程体系分层开展情况与成效进行评测;三是对“青马工程”学员培养成果进行分析研判,对学员持续参与意愿开展多维评测。通过对往届“青马工程”学员的调查,分析了“青马工程”三级培养体系中不同层级培养对象的个人收获、能力提升、思想变化与归属感、参与感、获得感,厘清接续培养过程的重点与痛点,全面提升“青马工程”在培养政治骨干方面的实际效应。

参与调查的对象主要为同济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包括“青马工程”学员、未参加“青马工程”培养的学生工作骨干及非以上身份的青年学生三大类,形式为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625份,剔除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60份,问卷有效率为89.6%。样本中,“青年凝聚计划”团支书培训班学员239人,占42.68%;“青年引领计划”团委副书记培训班学员84人,占15.00%;“自觉人才计划”殷夫班学员54人,占9.64%;学生工作骨干71人,占12.68%;青年学生112人,占20.00%。

(二)调查情况概述

1.目标导向:“青马工程”的吸引力、影响力及学生诉求调查

绝大多数学生对“青马工程”有一定认识和了解后,表示愿意成为一名“青马工程”学员,并渴望“青马工程”系列课程、活动的设计能够联动校外资源,组织社会实践调研、能力素质拓展等活动。同时,在参与过“青年凝聚计划”的学员中,近45%的学生表示愿意申请更高阶段的班次、参加后续学习。这一比例在“青年引领计划”学员中达到77%,体现了分层级培养的重要性,经过多级培养的“青马工程”学员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各个培养环节。

2.过程导向:培养需求及学员考评方式评价

不同层级学员对“青马工程”所提供机会的需求有很大差异。殷夫班学员对“选调生优先录用”、“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形势”等需求最大,反映出这部分学员政治抱负更为突出;“青年引领计划”学员与之相似,但较殷夫班学员而言,对实践岗位、实习机会等有更广泛的需求;“青年凝聚计划”学员对“假期社会实践机会优先推荐”、“与优秀校友交流分享”等最为期待。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部分学员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的成长阶段,渴求通过“青马工程”获得政治素养、交往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在学员所认可的监督考核方式方面,90%以上的学生认为“活动、会议的出勤率”应是最为重要、也最能接受的监督考核方式;在结业方式方面,80%以上的学生希望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或结业证书等方式将学习成果固化下来,并将其作为未来评奖评优或就业过程中的重要经历和证明。

3.结果导向:“青马工程”学员培养成果、持续参与意愿多维评测

在参与“青马工程”学习后,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在实践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其中在团务知识、党团工作经验等方面有提升的学生约为50%。总体来看,“青马工程”对于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的成效,政治素养培养效果也较为明显。绝大多数学生愿意继续参与“青马工程”下一级培养。在学员的培养成果方面,有75%的学生表示会认真考虑自己是否有潜力成长为一名政治素养过硬的骨干,进而在就业选择时优先到基层或国企、科研院所等体制内单位。部分学生认为其“青马工程”学员身份在校内评奖评优或志愿者招募等校级平台有一定作用,但当面临就业择业时帮助有限,说明还需要机制衔接,进一步拓宽“青马工程”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三、高校“青马工程”育人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通过调研可见,高校持续深化推进“青马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高校“青马工程”在培养对象获得感、环节设计科学性、成果社会认可度、同辈影响力等方面仍有待提升。

(一)培养对象的参与获得感有所差异

“青马工程”育人质量的提升有赖于培养对象获得感的增强,实践证明,参与获得感越强,学员的理解越深,育人的效果就越好。调查显示,“青马工程”的培养体系设计还需要进一步贴近学员实际,对学员需求把握尚存不足,在教育管理上采取“集中供暖”,没有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员接受能力、接受程度的差异性。“青马工程”培养内容设计存在单一化的现象,培养形式以理论培训、文件学习、工作检查等为主,对学员教育引导未能量体裁衣、有的放矢,最终导致培养对象参与获得感有差异。

(二)培养环节的设计科学性仍需提高

“青马工程”培养环节的顶层设计是有效引导、帮助学员提升独立思考的层次、深度和广度的重要基础。目前高校各党群职能部门、各学院根据工作需要分别建立了多样化的学生骨干培养体系,“青马工程”作为学校团委牵头的学生骨干培养体系,与其他部门、学院协同合作不足,未能建立紧密协同机制,个别学校甚至有“孤岛”现象产生。学校各类学生骨干培养体系之间既有特定的层级关系,也有成员的多重覆盖,“青马工程”培养目标、内容、环节的顶层设计缺乏与相关部门的有效统筹,对学生骨干的全过程接续培养缺乏科学规划,存在多部门、多条线重复培养,资源浪费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骨干的培养和成长效率。

(三)培养成果的社会认可度有待加强

调查显示,经过“青马工程”培养,学员普遍认为在人文情怀、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明显提升,对于其在校内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评奖评优等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可见“青马工程”在校内考核评价中有一定认可度。但同时,学员反映“青马工程”联动校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功能拓展尚显薄弱,在提升学员眼界、拓宽知识面、助力未来职业发展方面发挥作用不够,这反映出“青马工程”的培养体系设计、培养过程实施、培养结果评价还需要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等的有效对接。社会对高校“青马工程”培养体系的培养内容、实施侧重、培养效果不够了解,社会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升[6]。

(四)培养成效的同辈影响力较为有限

同辈影响力是衡量“青马工程”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准,反映了“青马工程”育人过程的向心力、育人成果的感染力。调查发现,“青马工程”学员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随培养层次提高而增强。但未参与“青马工程”的其他学生对“青马工程”培养内容的知晓度、品牌的关注度、学员的认可度则比较有限,反映出“青马工程”在校内同学中的影响力不够广泛,学员作为“青马工程”育人功能持续发挥、育人覆盖面持续扩大的重要纽带,尚未能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充分发挥宣传传播和服务引领的作用。

四、高校“青马工程”育人质量提升路径

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发现、培养、举荐一批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共青团的光荣使命,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高校是青年人才的“蓄水池”和“培养皿”,高校共青团更要从当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个根本政治定位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创新优化体制机制,不断强化“青马工程”为党育人的政治功能,提高“青马工程”育人质量。

(一)着力分层分类,提高培养接受度

针对“青马工程”目前培养对象参与获得感有差异的问题,高校在“青马工程”培养体系的设计中要充分调研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根据学员所处学历层次和培养阶段、学生工作经验、政治成熟程度等方面的特点,针对思想政治、业务能力、个人发展等差异化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培养内容,提高“青马工程”培养的科学性和学员的接受度[7]。《关于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科学化规范化培养机制,着力构建分层分类培养体系。首先,学员所处学历层次和培养阶段不同,很大程度上影响学员对学校的整体认知程度,根据学员个人成长发展阶段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设计相应课程,有助于推进“青马工程”育人效果向纵深发展[8]。其次,学员的学生工作经验关乎学员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根据培养对象学生工作经历和相关业务熟练程度开展精准培养,有利于聚焦核心能力提升需求,制定培养目标、分解培养任务、评估培养成效,促进学生骨干有效交流、共同进步。再次,学员的政治成熟程度反映了学员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根据学员政治面貌或思想成熟程度创新设计科学和可操作性的培训环节,严进严出,有助于提升学员的政治素质,提高思想政治引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整合优化资源,强化培养协同性

针对“青马工程”目前培养环节设计科学性仍需提高的问题,需要立足学校人才培养的大格局,在校院联合优化纵向贯通、部门协作优化横向融通、党团联动优化接续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实现不同部门、不同条线之间高效协同,凝聚育人合力[9]。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全面统筹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着力打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首先,校院之间应坚持纵向贯通,校级团委的“青马工程”向院级团委辐射,指导学院构建相匹配和衔接的团员骨干培养制度,实现校院两级团委分层分类培养的育人格局。其次,部门之间应横向融通,着力构建新时代青年学生政治培养模式,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推进完善人才接续培养机制,积极鼓励优秀学员入党。“青马工程”作为选拔、培养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基地,不应局限于阶段性的短期培养,而应该为优秀学员提供进一步发展的阶梯与平台,从而实现培养过程的长期化、高效化,激励更多优秀人才参与[10]。再次,在优化接续培养方面,应坚持党团联动,进一步完善共青团推优制度,探索将“青马工程”纳入党员培养体系,建立党团贯通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学生骨干的全链条培养[11]。

(三)推进校地联动,提高育人参与度

针对“青马工程”目前培养成果社会认可度有待提升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在培养环节设计、培养内容供给、培养成果输出等方面进一步调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各地校友会等资源,提高社会各方面力量在“青马工程”育人体系中的参与度,构建立体化培养格局[1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首先,在培养环节设计方面,应将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前置,邀请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学员重点毕业去向单位提前参与到“青马工程”培养计划的制订中,提高育人体系的针对性,使培养体系充分对接社会需求[13]。其次,在培养内容供给方面,应充分对接政府、企事业单位、校友等社会资源参与“青马工程”培养,提供多元化学习课程和多样化实践岗位等,提高育人体系的应用性。再次,在培养成果输出方面,应积极对接社会资源提供实践锻炼岗位,鼓励“青马工程”学员到一线开展实践锻炼,引领广大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人民。以同济大学为例,对接“大国重器”开展企业参观学习,在雄安新区校友支持下开展社会实践,并且将实践环节作为“青马工程”学员必修环节,优先选派“青马工程”学员赴党政机关和基层一线开展政务实践。

(四)拓宽服务路径,提高品牌知名度

针对“青马工程”目前培养成效的同辈影响力较为有限的问题,高校在“青马工程”培养过程中要重视育人品牌影响力塑造,在服务能力提升、服务平台提供、服务影响拓展等方面进一步拓展校内外服务路径,提高“青马工程”品牌和学员在同学中的知名度[14]。高校团学工作2022年重点任务中规划,进一步发挥高校“青马工程”学员引领示范作用,探索建立“青马工程”学员“信息员”、“宣讲员”制度,启动实施“青马工程”研究生支教团专项。首先,在服务能力提升方面,要引导“青马工程”学员增强服务意识、表率意识,通过主动承担校院两级和班团工作任务,在思想政治、学业发展、服务同学等各方面做好表率,并团结引领广大同学共同进步、创建优秀集体,提高同学对“青马工程”品牌的知晓度[15]。其次,在服务平台提供方面,要培养“青马工程”学员参与学校治理的主人翁意识,为学员提供更多机会服务同学成长成才和学校建设发展,支持学员积极承担“校务助理”、“权益助手”等工作,当好学生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更广泛地服务和解决同学实际需求,提高广大学生对“青马工程”品牌的认可度。再次,在服务影响拓展方面,应积极引导、鼓励“青马工程”学员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磨砺担当之刃、锤炼过硬本领,树立“青马工程”学员冲锋在前、勇担大任的积极形象,激发学员的自我认同感,提高学生对“青马工程”品牌的关注度。

猜你喜欢
青马工程青马骨干
创新“青马工程”实践持续夯实“青马工程”广州模式
核心研发骨干均16年以上!创美克在产品研发上再发力
参考答案
骨干风采展示
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四化”研究
高职院校“青马工程”与学生党建的衔接路径探析
信仰教育视角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党委如何占领青年的信仰阵地——以长春师范大学“百优青马工程”为例
“青马工程”在高校团组织思想引领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关于组建“一线话题”骨干队伍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