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做细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实践方略

2022-03-24 17:34梁宏亮苏振兴
青年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吴 薇 梁宏亮 苏振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高校毕业生是青年就业工作的重点群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多次对高校就业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指引高校毕业生走好从大学迈向社会的第一步。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1],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为推进高校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分析探讨做实做细高校就业指导服务、高质量推进高校就业工作的实践方略。

一、做实做细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有效支撑了全国经济社会的稳步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也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新形势下,做实做细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人民幸福感和高校履行育人使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就业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优先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目标,并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等一系列新举措[2]。从2019年起,每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与财政、货币政策并列为宏观调控三大政策,充分体现了就业的极端重要性。

从经济运行来看,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着紧密的联系。充分就业既是经济增长的具体内容,又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目标,构建有利于充分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促进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的良性互动,对国家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从社会发展来看,充分就业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民生所需,源于劳动;劳动实现,在于就业。当前,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充分就业不仅为劳动者生存提供了经济基础,也为其融入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供了重要渠道。如果就业问题得不到充分解决,将直接导致各种社会问题。从政治大局来看,充分就业直接关系到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3]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单从就业来谈就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看待就业。要认识到促进就业是制定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乃至优先目标,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

(二)高质量就业是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重要基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4]。人民期盼更幸福的生活,工作是人民幸福感的重要基础。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正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5],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也从“保增长和稳就业”向“保就业和稳民生”转变[6]。

充分就业是高质量就业必要前提,高质量就业是充分就业的重要目标。所谓高质量就业,一般是指就业者对就业结果感到满意,符合本人职业发展期待,而且满足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7]。从数量来看,社会供给充足的岗位数量,给劳动者多样选择,体现了人力资源供求结构的平衡。从质量来看,这些岗位本身体现了合理的薪酬水平、较好的就业环境、和谐的劳动关系、完善的社会保障和良好的工作条件。高质量就业有助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源自人民群众的创造,理应由人民群众共享。就业关联着宏观经济、社会稳定和万家灯火。高质量就业带来稳定可预期的收入,是亿万家庭美好生活的经济压舱石。高质量就业还意味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差异进一步缩小,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

(三)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是高校育人的职责所在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8]高校肩负着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提供坚实人力资源支撑的光荣使命。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唯有顺利就业,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实现教育的使命。

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9]高校就业工作直接指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就此维度而言,就业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成效,直接关乎如何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首要问题。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体现了高校的责任担当。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的复杂形势,面对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的结构性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高校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要对高校毕业生群体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注重从人才培养源头上练好内功,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体现了人才培养的综合质量。就业工作与招生工作、人才培养工作密不可分。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口环节,是人才培养价值的实现渠道,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体现和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社会声誉的重要评价指标。从就业工作着眼考察人才培养工作,有助于发现培养过程中的短板和问题,有利于学校形成“外部评价—内部评价—改进优化”的办学质量提升闭环。

二、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

做好高校就业工作,国内外形势变化是开展工作的宏观环境,就业供需结构矛盾是必须直面的基本事实,毕业学生能力素质是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因此,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系统分析,有利于准确把握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

目前国内外发展环境正持续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新一轮动荡变革期;在国内,“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10]

从经济发展来看,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去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实现了较高增长和较低通胀的双重目标。虽然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巨大压力,但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前途充满信心。”[11]这是我们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信心和底气、基础和优势。

从未来趋势来看,我国发展需要更多高质量人才的支撑。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经济发展要更多地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人力资本来实现。国家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目前,我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高素质劳动者供给还不足,总量和结构对实体经济支撑不够,国家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人才源源不断的支撑。

(二)人才培养供需结构的矛盾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接近60%,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发展化阶段,在学总人数达到4430万人,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才培养规模和就业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将更加突出,集中表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错配上,这对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

从就业规模来看,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处于高位水平。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压力也不断攀升。特别是近三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20届的874万人,增长到2021届的909万人,而2022届则首次突破1000万人。面对如此巨大的毕业生数量,“稳就业”、“保就业”任务十分艰巨。如何在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基础上,持续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摆在各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从就业结构来看,存在供需不平衡导致的求职难与招聘难并存的情况。我国教育规模巨大,普通高校、高等职业院校和各类研究院等众多,加之留学归国人员增加,毕业生不仅数量大,还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占比相对偏低,“热门”专业供给过剩而新兴、紧缺专业供给不足,以及毕业生就业观保守、存在职业偏见等现实情况。因此,就业市场呈现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出现“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局面,尤其是制造业、服务业普遍难招工,技术工人短缺,同时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层次研发人员、高技能工人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也不足。此外,受多种因素影响,还出现了“慢就业”、“缓就业”等现象。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和能力的偏差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社会经济发展的岗位需求,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能力素质都直接影响到就业工作情况。其中,大学生的观念和能力是就业能否顺利实现的内因,就业观念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职业的判断和选择,就业能力则直接决定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估和录用。

从就业观念来看,大学生还存在若干误区。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即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时的观点和态度。常见的就业观念误区包括:一心只想考研,但没有综合评估是否合适和可行;“慢就业”、“懒就业”,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拖延状态之中;个人期待过高,过于看重工作的体面和薪酬待遇;求职目标不明,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没有思考规划;职业认知片面,对就业兴趣和行业缺乏全面了解研究;过分盲目自信,面对理想的工作其实往往难以胜任;不愿基层就业,忽视了基层是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害怕拒绝挫折,没有做好求职期间打持久战的准备等等。

从就业能力来看,大学生还存在若干短板。一方面,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实用技能”重视不足。高校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为己任。在人才培养中对专业知识的重视最高,集中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但是对于职业实用技能培养有所不足,甚至有的高校人才培养课程内容与现实情况脱节,使得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难以达到社会就业期望。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重视不够。这体现在不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综合素质的“短板”,如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人际合作能力不强、工作投入度和责任感不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缺乏等。

三、做实做细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实施路径

高校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到高校就业工作体系建设具体工作中。高校可从价值引领、人才供给、岗位资源、服务举措、数字转型等多维度全面谋划、整体发力,推动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坚持立德树人,引领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

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时代背景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求职实践和锻炼机会,引导大学生主动把个人职业生涯融入国家发展之中,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树立符合现实的就业期望。

一是引导学生职业价值取向。职业价值取向是指一个人对职业选择的价值评判和行动追求,是一种趋向性的主观态度。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高校要守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将职业认知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入教育管理全过程,并突出专业性劳动、创新性劳动和公益性劳动的训练。

二是教育学生摆正求职心态。求职心态是一个人在应聘求职时对职业选择的基本态度、基本认识和心理准备情况。当代大学生成长于市场经济环境之中,容易受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导致在求职时功利性因素考虑较多,对是否符合自身条件和未来发展则考虑不充分。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在坚定信心的同时,积极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预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叮嘱提醒的那样,“大学生就业要怀着一颗平实之心,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防止高不成、低不就”[13]。

三是帮助学生开展生涯实践。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客观分析社会职业环境和个人综合情况后,对自身未来人生发展历程的筹划与安排。“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适合做什么?我该如何做”,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样的生涯命题,不能等到毕业时才提出,而必须从一进入大学就要开始追问自己。生涯规划并非是一个一开始就能够确定最终目标的静态过程,而是在整个大学生活中反复探索、反复实践、反复评估并最终确定的动态过程,要在学生大学生涯各个阶段实现渗透性、系统性、发展性的生涯教育[14]。

(二)突出联动机制,全方位提升人才供给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是就业的基础所在,要使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高校要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要瞄准国家未来发展重点,加紧推进紧缺人才培养,同时精准对接就业市场需求,有效提升就业工作质量。

一是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背景下,不同专业学科的需求始终在发生变化,构建基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一体化机制,是高校衔接社会需求、提升培养质量、获得评价反馈的重要一环,对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既要有相对稳定的招生规模,又要进一步优化招生专业结构;既要大力巩固自身优势学科,又要积极增设国家急需专业。同时,还要加强就业形势分析,发挥就业“指挥棒”作用,开展专业动态调整工作,形成年度招生动态调整机制。

二是持续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框架性文件,对学校来说,培养方案就是教书育人的“施工图”,直接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和具体实施安排。对学生来说,培养方案是成长成才的“指南针”,直接指引了每个学生大学期间行动的主要方向。当今正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多学科交叉是当前和未来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热点方向。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传统教育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未来发展需要,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更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三是重点培养国家急需领域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曾为应用型高校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15]。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正处于关键孕育期,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高端技术、人才的封锁和打压。新技术开拓的新领域,将带来更多新就业岗位。新技术人才数量紧缺,但面向高新技术的就业选择机会将会变多。因此,高校要着眼于未来,科学设置专业和课程,更加注重学生就业创业观念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校社合作,积极拓展多元化岗位资源

高校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要高度重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在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充分尊重和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主动与企业对接岗位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实现就业信息的对称,使区域内的岗位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一是充分利用政府政策支持。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推出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政策和切实举措。以2022年为例,国家多部委联合密集发布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文件,包括组织开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推动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城乡基层就业、引导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工作、做好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和落实、设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高校要加强政策消化吸收和贯彻落实,一体化推进就业工作。

二是深入挖掘就业岗位资源。从最直接的岗位因素来看,高校稳就业、促就业,要加强与社会的合作联系,不断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和岗位资源。一方面,要持续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通过各高校领导班子成员主动走进园区、行业、企业,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另一方面,要持续鼓励国有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发挥稳就业的带头示范作用,在新招聘计划中拿出更高比例给高校毕业生。

三是鼓励学生投身基层一线。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最广大的基层是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最广阔平台。“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这不仅是向广大毕业生发出的响亮号召,更是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使命和担当。高校要大力宣传“选调生计划”“三支一扶”、“特岗计划”、“西部计划”等国家基层就业项目,让这些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为毕业生充分知晓并作为重要择业方向。

(四)强化工作统筹,提高就业指导服务针对性

高校要提早布局、统筹协调,持续强化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落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要及时研判就业形势,针对毕业生求职心态和求职需求的变化,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调整优化就业指导服务内容和方法、推出有力的就业指导服务举措。

一是把握就业工作的关键阶段。毕业和就业是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两件大事,毕业是就业的必要条件,就业则是毕业生必须面对的头等大事,两件事情密切关联,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又在高年级时深度交织在一起。以本科生为例,就业工作可以划分为三个关键阶段,从新生入学到大二上学期结束可视为“规划积累期”,从大二下学期到大三上学期结束可视为“定向提质期”,从大三下学期到毕业可视为“实习就业期”,必须牢牢把握不同关键阶段,实施分级分类指导,切实帮助大学生提升职业发展能力。

二是要及时推出系统化工作举措。高校就业负责部门要优化毕业生求职就业服务流程,简化毕业就业认证手续,构建校院两级就业分层分类的指导服务体系,有效满足毕业生需要。专业院系要统筹本院系不同类别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结合各专业特性,量身打造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线上就业指导课程,同时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就业工作中的优势,提升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生动性和实效性。辅导员作为就业指导的重要力量,要及时向毕业生宣讲最新就业形势和政策,全面摸排学生就业需求和困难,面向就业、创业、考研等不同方向的毕业生及时做好精准指导。

三是加强困难群体的重点帮扶。高校要充分认识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的重要意义,以各种举措抓紧抓好就业促进和帮扶工作。学校要建立困难群体就业工作台账,落实“一人一档”“一人一策”;要加强对困难群体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通过领导班子成员、班主任辅导员谈心谈话等方式,帮助他们树立就业自信;要优先为困难群体学生推荐就业资源,通过举办有针对性的招聘活动或发动相关企业提供合适岗位,帮助他们拓宽就业渠道;要注重对困难群体学生进行专门训练,通过简历问诊、参观访问、实习体验等方式,帮助他们提升就业技能;要持续对困难群体学生开展跟踪辅导,关心他们职后发展需要,帮助他们安心工作。

(五)完善信息平台,推动就业工作数字化转型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技术是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的重要手段,高校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搭建满足就业供给方和需求方信息需求的信息化工作服务平台,做到需求采集与信息对接有效结合,精准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一是建立全周期的信息平台。目前,各高校基本都建立了就业信息“一网一群一平台”。要进一步对接社会岗位需求和大学生个性需求,通过信息技术量化就业对象的就业行为,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包括职业性格分析、职业能力诊断、职业发展建议的前置服务,为高年级学生提供涵盖就业意愿登记、个人简历制作、行业岗位查询、面试指导服务、网上签约鉴定、就业状况登记等求职全周期的细致服务,通过全面推进就业信息系统的升级与发展,使之成为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就业工作模式。

二是善用互联网推进就业工作。面对大量的招聘信息,毕业生需要耗费不少时间整理和筛选符合自身需求的岗位,从而影响求职效率。高校应强化就业服务信息化的实际应用,优化就业管理系统功能,细化数据统计分析,实时监测毕业生求职动态,精准掌握毕业生求职需求,充分发挥手机终端优势,实现毕业生求职目标与招聘岗位的智能化供需匹配,分专业、分层次地向毕业生精准推送各类招聘信息,提供实时咨询服务。

三是描绘大学生就业数字画像。以数字化资源赋能就业工作,要善于运用大数据重塑就业工作重点和流程。在宏观上,就业部门要及时分析就业数据,挖掘数据背后的人才成长规律和产学研融合情况,为学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提供决策参考。在微观上,就业部门要探索大学生就业数据画像,采用算法推荐等技术,进行分众化、个性化、精准化的就业信息推送,提升大学生对就业系统的使用体验,以及对就业信息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