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斌,张赛,左伟斌,张菊,于进,陈超,郑斌
(1.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北京 102209;2.顺义区仁和镇卫生院中医科,北京 101300;3.朝阳医院针灸科,北京 100020)
肩关节周围炎又称五十肩、冻结肩、漏肩风等[1],属于中医痹症范畴,该病多发于50岁中老年人,且女性略多于男性。推拿是治疗肩周炎的主要疗法,但目前手法选择较单一,临床疗效评价存在争议。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刘寿山骨伤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的止痛疗效及对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2020年1月—12月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与顺义区仁和镇卫生院中医科门诊收治的94例肩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7例。其中14例因不能配合未完成治疗,最终每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6~62岁,平均(52.86±.6.37)岁;病程6~10个月,平均(7.04±2.63)个月。治疗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42~65岁,平均(51.56±6.29)岁;病程4~11个月,平均(6.93±3.23)个月。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肩周疼痛,常因天气变化和劳累而诱发,夜间尤甚;肩关节主被动活动受限;肩部肌肉萎缩,肩周广泛压痛,外展功能受限,出现“扛肩”现象;X线检查阴性,病程长者可出现骨质增生。纳入标准:①符合肩周炎诊断标准;年龄18~75岁;②近6个月内未接受肩部推拿治疗者;③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明显的颈椎和肩部骨性病变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③过敏体质者;④心、肝、肾及呼吸功能疾病或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如糖尿病、血液病、肿瘤者;⑤同时接受其他治疗者。剔除和脱落标准:①出现严重不良反应;②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合并疾病;③治疗者依从性差,未按方案进行治疗者;④自行退出治疗者;⑤随访期间因各种原因失访者。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临床常用手法治疗。治疗组采用刘寿山推拿手法治疗。第一步:患者坐位,医者一手握住患者的肘部,另一手在肩前、肩部、外侧部施以㨰法,并拿捏冈上肌、三角肌,配合做患肢上举、内收、内旋等被动运动,点按肩髃、肩髎、肩贞、天宗等穴位5~10 min。第二步:患者坐位或侧卧位,用拇指沿腋前壁的胸大肌、胸小肌,腋后壁的小圆肌和肩胛下肌,肩前方的肱二头肌长、短头和结节间沟,肩上方的冈上肌和冈下肌进行弹拨、按揉。治疗时可配合肩部的外展、前屈、后伸运动,以患者能忍受为度。第三步:刘寿山正骨经验将肩关节损伤分为前缝伤筋、后缝伤筋、上缝伤筋[3]。前缝伤筋:肱二头肌长、短肌腱及三角肌前束均位于肩关节前方;后缝伤筋:肱三头肌长腱及三角肌后束均位于肩关节后部;上缝伤筋:冈上肌及三角肌中部纤维均位于肩关节上部。前缝损伤:①患者坐在凳上,助手用治疗巾兜住患者腋下,略向健侧水平牵引。医者站在伤肩外后方,用一手拿住伤肩,拇指在肩后,余四指在肩前,并用中指按住前缝;另一只手握住伤臂的腕部,将上肢拉平,环转摇晃上肢7~10次。②拿肩之手垫在伤侧腋下,拇指竖起,贴在前缝伤处,向健侧用力撑之,握腕之手改拿前臂下端,两手同时用力拔伸。③保持相对拔伸力量,使上肢下垂并屈肘,伤臂内收,使手触健肩,仍屈肘,将上肢托平,左右摆动7~10次。④手法同前,保持屈肘,使伤臂后伸。医者用拿肩之手拇指按住前缝,向后戳按,拿前臂下端之手将伤臂向斜前方拔直。⑤手法同前,保持屈肘,使伤肢之手绕过头顶,置于头后,并使肘部竖起。医者用拿肩之手,揉拿肩部前方。最后用归、合、顺、散法按摩肩部。后缝伤筋:手法同前缝伤筋,拿肩部之手的拇指顶住伤肩后缝。上缝伤筋:手法同前缝伤筋,拿肩部之手用大鱼际压住上缝。
对照组采用临床常用手法。第一步和第二步与对照组相同。第三步:环绕摇肩。医者站于患侧,一手扶住患肩,一手握住腕并拖住肘,以肩关节为中心,作环绕运动,幅度由小至大,反复环绕7~10次。第四步:被动后扳。医者站在患者患侧稍前方,一手握住患者腕部,一手扶住患者肩部,握腕之手逐渐用力由前方向背后方向缓缓扳动,重复3~5次。第五步:提抖牵拉。医者站在患者肩外侧,双手握住患肢腕部,将患肢缓缓向斜上方提起牵拉,牵拉时务必沉肩垂肘,以患者能忍耐为度,重复3~5次。第六步:颤抖牵拉。助手站于患者健侧,用治疗巾兜于患肢腋下,医者站于伤侧,双手握住患肢腕部,将患肢向斜下方作对抗拉直,将患肢用力上、下颤抖,将颤抖之力作用于患肩。两组每周均治疗3次,每次20 min,每隔1天1次,共治疗6周。3个月后随访。
1.3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VAS评分:一条长10 cm直线,两侧分别代表无痛和剧痛,患者通过画线表示疼痛程度。0分:0 cm,无任何疼痛;2分:1~3 cm,轻度疼痛,不影响生活、工作;4分:4~6 cm,中度疼痛,影响工作,不影响生活;6分:7~10 cm,重度疼痛,疼痛剧烈,影响工作及生活。②比较两组肩关节活动范围评分。肩关节活动范围评分,见表1。③比较日常生活能力及肌力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包括进食、洗澡、穿衣、梳头、上厕所、系围裙6个方面,总分14分。0分:不能完成;1分:勉强完成,2分:可以完成。肌力能力评分:5分,肌力正常,运动自如;4分,上肢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3分,上肢可向上抬起,能克服上肢重力;2分,上肢不能抬起,但能做水平移动;1分,上肢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移动关节。即刻镇痛:采用VAS评分作为评价指标,观察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分数变化。④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疗。治愈,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肌力正常,症状消失;显效,肩关节疼痛程度改善≥1个级别或VAS减少>3 cm,原有症状明显好转;有效,肩关节功能活动改善,原有症状减轻;无效,肩关节功能及临床症状无改善[4]。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⑤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局部疼痛、皮下血肿。
表1 肩关节活动范围(°)Table 1 Range of motion of shoulder joint(°)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VA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VAS评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x±s,scores)
表2 两组VAS评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x±s,score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0 40治疗前6.40±1.63 6.36±1.58 0.111 0.912治疗后1.79±1.44a 3.81±1.73a 5.676<0.05随访1.35±1.70a 3.12±1.36a 5.142<0.05
2.2 两组肩关节活动范围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肩关节活动范围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肩关节活动范围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肩关节活动范围评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shoulder range of motio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x±s,scores)
表3 两组肩关节活动范围评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shoulder range of motio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x±s,score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0 40治疗前17.15±4.50 16.76±4.58 0.384 0.702治疗后21.69±3.44a 18.81±3.53a 3.695<0.05随访23.35±4.70a 18.12±4.36a 5.160<0.05
2.3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肌力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肌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肌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肌力评分比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daily living ability and muscle strength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x±s,scores)
表4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肌力评分比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daily living ability and muscle strength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x±s,score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例数40 40 40 40日常生活能力7.69±1.44 10.81±1.53a 9.392<0.05 7.52±1.36 7.81±1.80 0.813 0.418肌力2.35±0.50 4.12±0.46a 16.477<0.05 2.20±0.42 3.32±0.34 13.109<0.05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治疗后与随访时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见表5。
表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Table 5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治疗组出现低血糖1例,口服糖水及卧床休息后症状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1/40);对照组出现局部疼痛3例,治疗停止后缓解,出现皮下血肿1例,给予冷敷治疗,次日肿胀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4/4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20,P=0.166)
肩关节周围炎发病的主要原因包括软组织退变、慢性劳损、骨质增生等,最终导致肩周肌纤维或韧带撕裂,局部出血、水肿,造成局部血液循环受阻,进而引起组织细胞缺氧缺血及代谢产物,导致致痛物质的堆积,从而进一步刺激肌肉及软组织,血管收缩加重了局部微循环障碍,造成组织水肿、关节粘连、僵硬,最后导致肩关节周围炎发生[5]。有研究显示,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是炎症调节器,在慢性炎症过程中有致炎效应,是炎症调节的始发促进因素[6-7];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是一种内源性炎症介质,在组织损伤时合成并释放,可引起损伤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通过细胞内信号转导的级联机制使伤害性感受器磷酸化,降低感受器的阈值,从而诱发疼痛。
肩周炎在中医学属于“肩痹”“肩凝”等疾病范畴,一般认为该病与外感风、寒、湿邪及患者体质虚弱密切相关[8]。患者劳作过度、外伤损及筋脉,导致气滞血瘀;或肝肾不足,腠理空虚,肩部感受外邪,导致痹阻气血;或气血不足,筋骨失荣,引起肩部经络不通,以上均为肩周炎的发病机制[9]。
推拿是治疗肩周炎的主要方法,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疼痛,尽快恢复肩关节功能[10]。刘寿山正骨推拿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明显改善肩关节的功能活动,且具有很好的远期疗效,刘寿山正骨推拿根据肩关节受限和损伤部位,分为前缝伤筋、后缝伤筋、上缝伤筋;前缝伤筋手法主要针对治疗肱二头肌长、短肌腱及三角肌前束;后缝伤筋手法主要针对治疗肱三头肌长腱及三角肌后束;上缝伤筋手法主要针对治疗冈上肌及三角肌中部纤维。此手法轻柔和缓,渗透力强,能发挥肌肉主动收缩抗阻及韧带被动牵拉的作用,达到松解粘连的目的。另外本研究加入了运动类手法,使刺激的强度和面积更大,可直接缓解肌肉、韧带和软组织的损伤[11-13]。
综上所述,刘寿山正骨推拿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可提高痛阈,增强肌力,改善循环,扩大肩关节活动范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