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亮
急性阑尾炎属于临床常见腹部急症,临床主要参考患者体征、症状、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病情诊断,但是部分患者由于临床症状缺乏典型性,误诊风险较高,治疗不当可导致病情迁延,使得病情复杂度加大。超声检查能够对患儿增粗阑尾走形、位置以及全貌等进行清晰观察,可对阑尾壁厚以及直径等进行准确测量,同时还可对阑尾各壁层结构与腔内回声特征等进行观察,阑尾周围炎症改变以及周围是否有积脓或者积液表现,有助于临床准确评估病情。除此之外,超声还能够对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诊断。手术为临床治疗急性阑尾炎常用手段,但是术后出现相关并发症的概率较大,如腹腔脓肿、肠梗阻、切口感染等,对患者术后恢复与预后改善可造成不良影响。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机制存在较大差异且影像学表现存在多样性,临床必须结合患者病史、临床体征以及超声影像学表现进行综合判断。本次研究以163 例急性阑尾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患儿自2018 年11 月~2021年11 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探讨在术后并发症诊断过程中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价值,研究结果如下。
随机选取163 例急性阑尾炎患儿纳入标准:①患儿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乏力、发热、呕吐以及恶心等,综合患儿病史、体征、症状、压痛触摸及实验室检查等确诊为急性阑尾炎;②患儿具备麻醉指征与手术指征且患儿家属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③患儿临床资料及各影像学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多个脏器功能受损者;②合并腹部肿瘤或者恶性消耗性病变者;③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④生命体征不稳定或者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大者。男、女性患儿分别为84 例、79 例,年龄范围:3~14 岁,平均年龄:(7.56±1.09)岁,包括急性坏疽性阑尾炎(阑尾管腔肿胀明显,直径≥1.7cm。阑尾壁层结构模糊、阑尾系膜组织有水肿及增厚表现且周围可见积液)患儿54 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管腔肿胀明显,直径>1.0cm,黏膜下层结构检出增强回声且较为明显,局部阑尾壁结构较为模糊)患儿30 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阑尾直径>0.7cm,阑尾管腔无法压缩,阑尾壁结构具有较高的完整度和清晰度)患儿79 例。研究方案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Philips EPIQ5、CX50)为患儿实施检查,取患儿仰卧位,对患儿阑尾炎形态学改变进行观察,相控阵探头(S8-3、S12-4)低频:3.5~5.0MHz,高频:7~12MHz。取患儿左侧半卧位,应用低频凸阵探头对患儿腹部实施全面扫查,包括腹腔(盆腔、肠间隙、膈下等部位)、肠腔(回盲部)、门静脉以及肝脏等部位,以高频线阵探头对患儿腹壁切口软组织与阑尾残端进行扫查,观察阑尾周围脂肪组织以及系膜网膜是否有回声改变,阑尾周围是否有包块、脓肿以及积液形成,若可见病变则对病变部位大小、回声、边界、形态及血流信号等进行观察。通过超声图文工作站进行图像采集,术后追踪随访病例,以取得完整确切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
汇总和分析术后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并发症超声影像特征。
术后出现并发症患儿共计15 例,占比为9.20%;肠梗阻患儿4 例,占26.67%;切口感染患儿4 例,占26.67%;腹腔脓肿患儿3 例,占20%;阑尾残株炎2 例,占13.33%;腹壁切口疝2 例,占13.33%。
超声影像分析肠梗阻肠管内存在大量积气及积液现象,积气显示为形态不定强回声,后方存在回声衰减现象且无边缘效应。积液无回声且存在高回声斑点。粘连性肠梗阻肠间可见低回声粘连带,扩张的肠管张力高。切口感染腹壁积液显示切口部位腹壁内有无回声区,透声性不佳,内部有少量弱光点。腹壁脓肿切口部位存在液性包块,内部可见分隔光带或者碎屑状光点。腹壁脓肿伴窦道形成切口部位腹壁内管状暗区与脓肿相连,边界模糊,于体表部位开口且与腹腔不通。腹腔脓肿腹腔内可见杂乱光带暗区且腹腔内有局限性细弱光点,内部无血流信号。1 例阑尾残株炎患者右下腹阑尾残端有低回声团,形态规则或者欠规则,边界模糊,回声欠均匀且内部无血流信号。1 例患者回盲部可见管状回声区,长度超过10mm,外径超过5mm,管状回声区边缘存在线状高回声,内部可见低回声且不均匀,边界模糊且内部无血流信号。腹壁切口疝主要表现为右下腹切口部位腹壁变薄,腹壁肌层存在中断现象且呈连续性,边界清晰,大网膜及肠管突入腹壁,肠壁无增厚且有血流信号,呈星点状,腹壁内大网膜呈高回声。
正常阑尾为管状器官,外形如蚯蚓且具有盲端,通常位于右下腹且开口位于盲肠部位。阑尾炎属于临床多发病,主要由于细菌入侵以及阑尾管腔阻塞等引发,可表现出诸多病理改变,如阑尾水肿、充血、溃疡、积脓纤维素性物质渗出、穿孔、坏死等。手术治疗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重要意义,属于临床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常用手段,但是若处理不当或者术中患者出现行为不当等现象,患者术后出现各类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如切口感染、腹盆腔脓肿、肠梗阻等,影响术后恢复。
切口感染为阑尾切除术后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切口有渗出物需要进行敷料更换或者切口有渗出物需要实施拆线引流等均属于切口感染。因腹壁与渗出物存在声阻抗差异,因而,超声可检出感染现象,且高频探头清晰度高于低频探头。若腹壁内可见无回声区且呈现稀疏细弱光点则提示存在腹壁积液现象,若腹壁内有分隔光带无回声区或者致密碎屑状光点时则提示存在腹壁脓肿现象。若患者存在脓肿合并窦道形成,则可见脓肿与管状暗区相通。
腹腔脓肿多发生于穿孔性阑尾炎或者坏疽性阑尾炎术后,主要表现盆腔脓肿,进行超声检查时可配合应用高频探头与低频探头,若针对部分位置较深腹腔脓肿实施高频探头检查存在较高的漏诊风险,而针对部分较小的腹腔脓肿,通过低频探头进行探查也容易发生漏诊现象。腹腔脓肿超声图像显示腹腔内有杂乱光带暗区或者有局限性伴细弱光点,形态规则或者欠规则,超声能够使脓肿大小、部位以及深浅度等得到清晰显示。此外,由于腹腔脓肿图像具有特征性,结合患者病史即可做出准确诊断,但是若腹腔脓肿发生于盆腔部位,则需要与盆腔肿瘤进行鉴别。
阑尾残株炎主要引发原因为阑尾残端保留过长(大于1cm),存在一定的漏误诊风险,需要与胃肠穿孔、阑尾残端漏、回盲部淋巴结以及回盲部结核、回盲部肿瘤等病变进行鉴别。本病存在一定的漏诊风险,与以下因素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腹壁较厚;患者右下腹肠道内容无对诊断造成干扰;超声医生对阑尾残株炎缺乏全面的认知且诊断经验缺乏。阑尾残株炎性复发时存在以下图像特征:与回盲部相连的管状回声区(外径>5mm,长度>10mm),多见于急性化脓性阑尾残株炎或者急性单纯性阑尾残株炎;回盲部阑尾残端低回声团,多见于阑尾残端周围脓肿。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残株病变多发生于黏膜与黏膜下层,阑尾残端存在轻度肿胀现象,浆膜层有轻微炎性渗出性现象,阑尾腔内积液较少或者无积液。急性化脓性阑尾残株炎可导致全层受累,阑尾残端有明显肿胀显像,浆膜层存在显著充血现象,可见大量炎性渗出物,黏膜出血坏死及脱落现象,阑尾腔内有大量积脓。急性阑尾残株炎化脓坏疽穿孔时,大网膜包裹并出现黏连现象,阑尾残端周围有脓肿形成。临床必须对阑尾残株炎与其他病症进行准确鉴别,如回盲部淋巴结、胃肠穿孔、腹腔妊娠、回盲部结核、阑尾残端瘘、回盲部肿瘤以及盆腹腔脓肿等病症进行鉴别。同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病史、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首先通过低频探头扫查并定位阑尾区,若有可疑征象则应用高频探头对细微结构进行观察,以确保近场分辨率得到提高。
腹壁切口疝超声影像图主要表现为腹壁连续性中断且腹腔内容物可自中断部位突入腹壁,二维超声可使疝囊、疝环以及内容物等得到清晰显示,此外,大网膜、肠管、疝外被盖等相关情况也可得到清晰显示,结合彩色血流图有助于临床准确判断是否为嵌顿疝。
正常情况下,人体小肠舒张状态时间内径为2.0~2.5cm,结肠内径为5cm 左右,若测量值超过上述值且患者伴有肠腔积气或积液等现象则可初步诊断为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超声检查可见梗阻近段肠存在积液积气、张力升高以及扩张等现象,梗阻远段存在萎瘪现象,扩张与萎瘪交界部位可见低回声黏连带。
此次研究中,急性阑尾炎术后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20%,其中,肠梗阻占26.67%,切口感染占26.67%,腹腔脓肿占20%,阑尾残株炎占13.33%、腹壁切口疝占13.33%。临床在进行阑尾炎术后并发症诊断时必须充分了解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机制以及影像学表现,并结合临床表现、体征等做出综合性诊断,根据实际诊断结果判断是否有必要实施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儿童急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病情诊断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为临床判断患儿病情与评价其预后提供指导,对于改善患儿病情及加快其病情转归及预后改善意义重大。临床在实际诊治过程中应根据患儿实际病情决定是否需要联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进行病情判断及疗效评估,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诊治效果。本次研究由于存在研究时间较短、纳入样本量较少等局限性,因此研究价值受限,未来有必要实施大样本研究以充分验证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阑尾炎术后并发症检测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