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中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的重要性探究

2022-11-10 19:43李冰
保健文汇 2022年8期
关键词:传染病防控疾病

文/李冰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恶化,传染病类型不断增加,传播范围逐渐扩大,对人类的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各类传染病疫情的出现也充分暴露了传染病防治能力的不足,特别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及应急能力有所不足,导致传染病传播规律、病因的研究较为滞后,对救治及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阻碍。诸多研究显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工作是提高传染病疫情监测及处理能力的有效手段。基于此,本文对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以提高疾病疫情防控水平,为人们的健康安全提供保障。

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概述

1.1 概念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负责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单位。中心负责工作内容繁多,具体包括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疾病防治、环境健康、职业健康等;如制定公共卫生技术方案及指导,承担公共卫生标准、综合管理工作;开展传染病、职业病、慢性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监测工作;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专业领域研究及教育等相关工作。

1.2 工作职责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明确指出,医疗机构具有承担传染病防控管理的工作职责及法定义务,符合制定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具体规划、流程及相关规章制度,并有效实施。依法承担所处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报告、信息采集、审核、传染病的消毒、隔离等工作,以及负责传染病流行病学样本采集、传播规律研究及调查等工作。同时,还需要做好新发传染疾病的健康教育工作,加大疾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力度,以及,需要负责医疗卫生机构内相关工作人员传染病防控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做好防治管理队伍建设工作,为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夯实基础。

1.3 人员构成

结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标准及相关要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需要坚持精简高效、职责岗位统一的原则,以提高社会综合效益为主要目的,立足于现状,树立长远发展目标,实现对公共卫生实验室人员配置的规范化管理。因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属于一种智力密集型专业结构,所涉及工作内容繁多,覆盖范围较广,涉及多个专业学科知识,所以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因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要注重人员结构的优化工作,避免对防控工作的开展造成影响。

2 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概述

2.1 规章制度

首先,传染病的管理制度。传染病管理制度是防治管理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繁多,具体包括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制度、预警制度、传染病疫情的上报管理制度、人员配置及各部门管理规范、规定、传染病防治培训及模拟训练制度、职业防护及消毒隔离制度、健康教育及多渠道咨询制度、对患者的医疗救助及保障制度、对疑似传染病患者的防控制度及应急接种制度等。

其次,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传染病防治主要包括相关传染病的监测和咨询工作,如艾滋病、淋病、肺结核等,同时针对不同的传染病,需结合其性质、特点、传播规律等建立完善的防控工作制度。

最后,传染病监测制度。监测制度具体包括各类传染病的咨询检测工作、传染病表现及病例的监测工作、食源性传染病的监测方法以及异常病例的上报程序等。

2.2 传染病疫情监测与上报

根据性质、传播速度、病情对传染病进行划分,能够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其中,甲类传染病为必须强制管理的传染病,具体包括霍乱、鼠疫;乙类传染病是需要严格管理的传染病,共27 种,具体包括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其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传染病需要使用甲类传染病的防控措施;丙类传染病为监测管理的传染病,主要指流行性感冒、麻风病、丝虫病等,共11 种。其中甲类传染病的上报时限为2 小时,乙类与丙类为24h。

2.3 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建立专门的培训机制。不仅需要积极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参与卫生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培训活动,同时需要注重对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培训模式,通过讲座、线上课件、考试等方式开展培训活动,帮助工作人员了解传染病防控的相关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工作要求、应急预案等。

2.4 健康教育

加大对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力度,帮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相关知识,提高其认知水平,强化其预防意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积极借助互联网平台、手机APP、电视、广播及报刊等传播渠道,也可以采用发放宣传册,定期组织传染病主题宣传活动,还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进行宣传,具体宣教内容为传染病发病原因、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预防措施、防治手段等。

2.5 模拟训练

随着对传染病防控管理工作的重视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积极制定模拟训练方案,建立完善的评估标准,定期组织模拟训练活动。模拟训练的项目主要为常见传染病类型,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具体内容包括发现病例、全面筛查、样本采集、预检分诊、信息上报、应急预案实施、疑似病例的诊治、消毒隔离及职业防护等。

3 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中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的重要性

自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国内积极构建卫生防疫系统,卫生防疫系统开始实施有偿服务模式,其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同时也直接导致有偿与无偿服务项目之间失去平衡。因为受到技术、设备、人员及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重大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还有所不足,特别是不发达地区,不具备完善的理论指导,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严重阻碍。因此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对于提高传染病防治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实现对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提供资金支持,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逐渐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质量体系,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和处理突发传染病疫情的能力。

同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的前沿阵地,也是公共医疗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备协调传染病防控工作的作用,如疫情监测、预警、信息上报、标本采集、消毒隔离、医疗救治及职业防护等,同时也是实施传染病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传染病异常处理机制。只有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工作,才能提高传染病防控管理水平,有效应对突发疫情事件。

4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对策

4.1 建立完善的传染病防治体系

首先,全面优化与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对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而言,疾病早期预测是预防的前提,能够为传染病的动态监测、科学、准确判断疫情发展趋势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实现对传染病传播的全面防治,同时对评估传染病防控管理工作质量及新发传染病预警也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加强传染病防治管理队伍的建设。积极建立传染病专家队伍,构建完善的专家库,传染病防治专家主要由各级医院感染科、呼吸科、急诊科、检验科等科室资历丰富、专业能力强的高级职称人员构成。应深入研究传染病防治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及工作预案,实现对疫情发展情况的全面监测,为传染病相关信息的上报提供科学指导等。通过加强工作队伍建设,不但可以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相关工作提供科学的意见,而且能够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防控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最后,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诊断水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需要积极构建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质控小组,完善管理体系,根据传染病性质对专业质控小组进行细分,如细菌学小组、分子生物学小组及血清免疫小组等,提高疾病诊断水平。同时,积极开展相关传染病的检测工作,如艾滋病、肝炎、肺结核等;全面落实各类基因检测工作,如肝炎、结核杆菌等;加强对流感病毒基因检测工作的重视,及时获得检测结果,保证检测结果的全面性与准确性,进而为传染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夯实基础。

4.2 提高传染病的信息管理水平

首先,做好传染病信息的上报工作,建立完善的上报机制。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阶段,需要加强对上报管理工作制度的重视,建立完善的疫情上报培训机制、疫情保密机制、报告质量管理机制。对医院门诊、急诊及住院部出入院的信息登记加以规范,确保相关信息的准确、完整填写。上报管理部门需要做好传染病信息上报的指导工作,医院内各科室、管理部门与检验科等建立异常反馈机制,管理部门需定期检查,对上报信息质量进行评估,为临床优化改进提供建议。

其次,提高对传染病报告卡的质控水平。明确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要求,确保填写信息准确无误,其中,上报疾病类型为法定的38 种传染病以及卫生部门要求的其他相关传染病。报告病例具体包括临床诊治病例、疑似病例、病原携带者以及阳性检测结果等。

最后,安排专业人员负责传染病报告卡的报告工作,全面审核报告工作情况,及时发现漏报、迟报以及分类不合理等问题,并及时纠正。如果所诊断疾病的分类存在变化情况,需要及时纠正。根据疾病上报工作要求,其中甲类、乙类传染病中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需要在2 小时内完成直报;乙类及丙类传染病需要在24h 完成报告;针对疫情暴发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也需要在2h内完成直报。

4.3 不断优化与完善传染病异常处置机制

现阶段,异常处置机制已得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广泛应用,也是中心建设的重要一环。异常处置机制的应用能够帮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发现突发传染病,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控制其传播和蔓延。如果存在短期内病例就诊骤增的情况,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临床科室及管理人员需要深入研究,锁定重点科室及重点人群,实施应急预案,开展全面的流行病学调研、标本采集、检测等工作,同时及时上报疫情信息,做好防护、消毒隔离等措施,直到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4.4 提高重大传染病及突发疫情的应对、处理能力

在全面落实传染病基础防治工作的前提下,还需要不断提高重大传染病及突发疫情的应对能力,如季节性流感、脊髓灰质炎、麻疹等。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加大监督力度,避免发生信息漏报、错报等不良情况。全面落实疑似病例专区管理机制,做好职业防护及消毒隔离措施,做好医务人员的预防接种工作,最大程度减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院内感染风险。另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要加强与政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交流协作,了解防控工作动态情况,落实各项工作要求,共同做好重大传染病及突发疫情的处理工作。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相关部门、科室及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分工,确保相关工作有序进行。同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日常工作阶段需要加强对全球各类传染病传播情况、趋势的关注,认真分析各地疾病信息数据,推测疾病在我国发生的可能性,分析其可能暴发的严重程度,根据传染病不同性质、严重程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做好医疗物资的配备和供应工作。如果发生严重疾病,能够有计划调配医疗物资,高效完成应急处理工作。

4.5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打造信息化平台

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通过对互联网、通信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利用,以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发展。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加强信息化建设对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首先,利用先进信息化技术构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内网系统,打造全国统一的内部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建立内网系统,工作人员均可通过系统便能随时查阅相关信息资料,为各地疾控系统互联互通提供便利,提高信息调配效率,简化、优化内部信息查阅流程。如果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疫情,能够通过信息化系统及时查阅各地区传染病相关数据,为疫情及突发事件的处理争取时间。

因此,需要充分把握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如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不但能够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科普与宣传,如公共卫生知识科普、各类谣言辟谣以及防疫处理方法、流程等,同时还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增加其他便民服务,如疫苗预约、相关证件办理以及医保挂号及缴费等,甚至开通专门的传染病咨询平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水平,强化其预防意识。

5 结语

综上所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传染病防治的主阵地,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对传染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对策,加大建设力度,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传染病防控疾病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儿童秋冬季传染病的预防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久坐可致多种疾病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中国传染病十年新趋势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影子疾病,隐形杀手
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