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华
(沂水县夏蔚镇人民政府,山东 临沂 276417)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农民、农村及农业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必须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2018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省时,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乡村产业、生态、文化、人才为抓手,加快新农村建设。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应积极利用传统文化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解决农产品“不绿”及“质高价低”的问题,从而推动山东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山东省誉为“齐鲁大地”,坐落于黄河中下游,拥有陆地面积15.7 万km,海岸线为3 100 km,是国家经济大省、农业大省及重点战略区。山东省地处温带季风气候,西部平原降雨适中、阳光充足。农作物以小麦为主,黄河沿岸因地制宜发展果业、林业等种植业,山区不宜种植农作物,适合果树、茶树经济作物。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党和国家为弥补“三农”短板,推进普惠性、兜底性扶持政策,在农村数字化、现代化及新兴产业培育开展顶层设计。山东省始终以“三农”为工作重点,结合实际进行创新,营造良好农业发展氛围。根据年鉴统计,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至88.5%,70 个县实现全程机械化,农药化肥利用率达到预期40.2%的目标。
同时,加快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构建“三品一标”基地,打造“长清休闲生态”“五彩果蔬之乡”等品牌农业,超过80%个体种植户了解绿色农业发展,并表示大力支持。
目前,山东省农业发展逐渐向生态旅游、精神文化发展,不断夯实重要农产品、新产业的领导地位,推动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传统文化扩大了农村新型产业,促进山东农村革新经济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
传统文化中尊重一切生命,将爱护自然万物看作人类的道德职责。孔子提出“仁爱”,讲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人要热爱自然;孟子提出“人民而爱物”,也将人际道德和生态伦理相结合;张载提出“爱必兼爱,成不独成”,人们不仅需要爱人类,也要爱有生命的物,爱护它们,避免受到破坏;庄子曰:“万物一齐,孰短孰长?”庄子认为自然万物平等,无高低贵贱分别,人要尊敬、热爱自然,善待万物。自然是人们生存的基础物质,人类尊重和热爱自然,需顺应自然规律,此理念对于绿色农业造成深远影响,即便开发山地,也不是平山,是修筑梯田,应合理利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传统文化中,提出了自然资源循环再生思想。荀子曰:“草木荣华滋硕之,斧斤不入山林”;《逸周书·文传》提出“山林非时不登斤斧”,以保证植物能自然生长,实现永续利用;孟子认为“辟草莱,任土地”不正确,人们不能过度向自然界索取,要养护和保持自然资源,使其可持续发展,只有自然资源取之有节、生之不绝,方能维持发展后劲。该循环再生思想促进了绿色农业发展,先民以“上因天时,下尽地力,中用人力”,农民采取轮作制,不仅能将休闲土地转变为生产地,还能实现庄稼和杂草轮换,转变为有秩序、有选择的作物循环,保证自然资源再生循环。
儒家文化提出“节用”“使民以时”的思想,使民众养成艰苦奋斗、勤劳、节约的品格,此种品格为市场经济发展下的山东省农业营造了特殊发展环境,当地民众也坚持“豁达乐观”“吃苦耐劳”的精神。推动山东省实现迅速发展,成为了山东省潜意识遵循的市场规律,以此节约发展经济成本,落实一地经济战略,有助于降低不同市、县投入项目成本和运行成本,共享基础设施、优越区位条件与服务环境。
传统文化崇尚以和为贵,已经深深融入于民族心里。而“和”的本质为“和而不同”,正如“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东西不同彼此和谐方能生世间万物,东西均相同,则世界也不会继续发展,将诸多不同东西结合,使其平衡发展,即为和谐。
现阶段,山东各地农业经济处于发展不平衡状态,需以优势区域带动劣势区域,采取一地经济发展战略,以整体角度出发,建设绿色农业经济,通过提高劣势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有效缩小乡镇、县市的差距,实现绿色经济均衡发展,达成“双赢”目标。
理念作为行动先导,绿色农业发展需要以传统文化绿色生态理念为指导,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依靠先进管理经验、生产技术、标准生产环节产出优质绿色农产品,推动农业实现新兴发展。核心问题在于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落实绿色农业发展。
以山东现有发展情况而言,部分人对于农业仁爱万物、循环再生理念仍缺乏充足的了解,特别是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自建设绿色农业经济以来,政府加大绿色农业支持力度,开展宣传教育,部分人对绿色农业仍停留于表面理解,未能牢固树立绿色农业理念,可能产生实际操作不当情况,产出假冒伪劣绿色农产品。
山东省发展绿色农业时间较短,研究绿色农业水平不高,使得生产中仍存在短板,受限于实践能力,难以有效利用科学技术及宣传品牌技术,降低了绿色农产品竞争力。
一方面,生产技术滞后。人们对绿色农产品提出了较高要求,山东绿色农业产业随之迅速发展,逐渐扩大产业规模,使得现有技术难以满足发展需求,推广绿色农技速度缓慢。山东农作物种植中,全程机械化为88.5%,仍有提升空间,整体面临技术薄弱、人才短缺的困境,降低了农产品附加值。
另一方面,宣传品牌技术落后。山东省公布“三品一标”发展规划,计划产品发展数量2 465 个,新品种为1 000 个,持续用标1 465 个,总量位于全国前三,却存在“头重脚轻”情况,仅关注量的积累,未能注重质的飞跃,缺乏建设绿色、质量、安全品牌的宣传。
山东作为农业大省,政府对于绿色农业发展十分重视,予以资金、政策等大力支持。此种情况下,部分绿色农业主体经营者养成依赖政府的习惯,发展绿色农业仅选择政府投资项目,未能建设规模化绿色产业,且项目投入资金数量较少,仅注重短期的利益。还有部分从业者尽管生产绿色农产品,却更注重绿色农业经济效益,对于生态效益有所忽视,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甚至“挂羊头卖狗肉”,售卖假冒伪劣“绿色”农产品,获取非法收入。以上人员均未认识到“绿色”农业含义,仅关注个人利益,严重阻碍了山东绿色农业的发展。
“三纲五常”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处理国事家事必须树立“纲纪”明确权威,市场经济发展同样如此,市场盲目性、自发性等发展弊端需国家出面进行宏观优化调整,合理配置资源。
以山东省发展而言,仍需要各级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利用政府行政力量,为山东绿色农业发展提供支持。在此过程中,需坚持完善绿色农业发展,构建政策支撑体系,以优化中央结构、发展健康生态养殖、执行标准化生产、优化农产品质量、治理农业环境等为主要方向,重点建设农技推广体系、轮作休耕制度。健全绿色补贴机制,采取农业间接补贴和直接补贴相结合模式,确定补贴界限,保证补贴到位。规定合理补贴方式与标准,倾向于保护农业资源、治理农业污染、建设农业设施等,政府需加大财力、物力、人力支持力度,加强自身落实能力、引导力及执行力。
与此同时,加强法律监督,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强化源头防控,注重末端治理,做到工作程序化、法制化与规范化,遵循“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并评选绿色农业生产示范村、示范镇。完善化肥、农业等产品约束及奖惩机制,健全病虫害监测及绿色防控体系,利用“三农”大数据平台,实现农产品从种植至销售的全过程追溯,提高农产品信息透明性与准确性。
理念作为行动,现代人们要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实现绿色农业发展,必须结合传统文化,树立仁爱万物、循环再生的生态理念,明确自然是人们生存的物质基础,改造自然需要保护、尊重自然,将自然优先理念融入至农业实践中,以绿色理念引领农业发展。
一方面,政府要普及绿色农业知识,加强民众认知,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展现建设生态文明的毅力和决心,尊重、保护自然,将建设生态文明融入至农业领域。政府可采取典型示范与广泛宣传方式,利用政府有关部门,安排人员走入基层宣传,扩大宣传民众层次,面向企业家、农民及各个行业的人,通过手机短信、网络、电视、讲座、传单等多种方式,宣传绿色农业理念。还要重点扶持、树立典型,形成示范作用。政府部门仔细辨别、实地考察开展绿色农业的个人与企业,予以物质奖励与政策照顾,使其能健康发展,发挥激励作用,调动从业者绿色生产积极性。
另一方面,加强绿色农业经营主体生态理念,合作社、企业及个人为经营主体,仅掌握绿色农业基本知识有所不足,需在传统的“循环再生、仁爱万物”理念下,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经营主体应跟上国家政策方针,发展、丰富绿色生态理念,学习前沿绿色农业理论、环境经济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学习绿色农产品种类及产品开发,规范产品流通形式及渠道,建立绿色运输农产品通道。
在绿色农业发展中,开发先进种植技术,增强设备利用率是实现“低排放”农业生产的重点。由于水资源拥有量和耕地面积有限,对作物产量具有直接影响,可推动节水型技术发展。
一是发展智能喷灌技术。使用科学节水灌溉系统,利用云计算实现灌溉自动化,精准计算作物所需水量,以管道运输方式精准喷灌,尽可能减少溢流、蒸发等浪费问题。
二是研发防治病虫害新型设备与技术。优化病虫害防治水平,采取无人机等机械防治方式,利用专业监测完善农用机械设计,安排人员为农户推广精准施药、效率高的技术,建设推广人员队伍。
三是农业废弃物处理。逐步试点开展无公害处理有机废水,引导合作社引入大型处理设备。
四是推广精准灌溉施肥技术。提高农用物资及水资源利用率,结合灌溉技术与施肥技术,利用精准灌溉的方式,使肥料随灌溉流入田间,提高田间养分,做到以水促肥、以肥调水。该方法相较于传统施肥不同,结合互联网技术,利用智慧农业平台,通过检测土壤肥力,制订节肥、节水高效灌溉模型,云端系统能调配农田所需肥料与水分,以作物所需养分和水分为基础,使用大数据技术调配,满足作物发育需求。
五是建设绿色种植平台,构建山东绿色种植生产体系,制定绿色农产品生产标准,提供选择种植区域、田间管理、征地播种等标准化建议,减少种植不良作物面积,调整产业结构,增加高品、高产作物种植,提高产业收益。
山东省绿色农业发展中,需建设农产品品牌,加强绿色品牌认证,政府承担公用品牌运营,建立蔬菜、水果等农业品牌协会,鼓励优势、传统、特色农产品等均加入运营体系中,以和谐价值为追求,糅合传统区域品牌,聘请专业团队通过品牌宣传视频、创建公众号、巡回推介等方式,增强品牌竞争力,打通外销农产品通道,以解决终端绿色农业消费问题,营造品种丰富、生态绿色的新农业形象。
引导农户认证绿色农产品,实施品牌战略,支持农产品申请商标注册、“三品”认证,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转变为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支持农产品品牌战略发展,利用大型展会、互联网等,加大宣传山东省绿色农产品力度,促进潜力大、基础好的农业企业迈向全国,出口农产品。同时,加快绿色农业“三产”融合,拓宽销售农产品市场,实现农产品差异化、高品质服务,增强市场农产品信誉度与知名度,提高山东绿色农产品号召力。
山东省面对绿色农业效益低的情况,需激发经营主体动力,政府可以引导经营主体至绿色农业发展道路,适当扩大生产规模,帮助合作社、企业认识绿色农业,使其思想上注重绿色农业,明确不能仅投资绿色项目,还要加大支持力度,促进绿色农产品市场化、商品化,实现社会化运营,节约交易成本。
同时,建立管理规范、领导得力的运行机制,成立绿色农业规划小组,负责当地绿色农业发展,使得经营主体大胆经营,放心发展。绿色农业发展需要资金支持,政府可健全金融服务机制,将绿色农业作为重要项目,列出专项建设资金,奖励、扶持绿色农业经营主体,调动人员积极性。创新金融产品,培育农村、乡镇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发展中小型信贷,助力经营主体以正规渠道获得银行贷款。
除此之外,吸收更多民间资本,构建政府主导、农民与集体经济为主体、社会资本为补充的融资体系,吸纳闲散社会资金,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
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经济作为人们重要收入来源,必须加强建设绿色农业,推动经济发展。因此,山东省应结合传统文化的仁爱万物理念、循环再生理念、倡导节俭精神、和谐价值追求,加强绿色农业宏观调控,树立从业者绿色价值观,从而推动山东省绿色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