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助力涉农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11-10 05:39曾子尧
山西农经 2022年16期
关键词:数字金融农村

□曾子尧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1 文献回顾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促进涉农企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重大作用。数字金融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助推力度越来越大,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对涉农企业发展大有裨益。

2021 年《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 年)》提出要大力鼓励金融科技创新,持续推动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自此,我国农村数字金融加快发展进度,数字金融应用不断渗透。基于农村现状,金融机构数字服务平台不断优化,线上信贷等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为涉农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然而,涉农企业的发展在数字金融服务的支持下依旧面临诸多障碍。因此,研究数字金融助力涉农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十分必要。

国内外对数字金融和涉农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在数字金融发展方面,傅昌銮和王玉龙(2020)认为,数字金融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能够重塑传统金融信息收集、风险定价、金融中介和资源分配等过程。Shahriar(2020)发现,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供应不足、对数字金融研发重视程度较低等因素影响数字金融发展。在涉农企业发展方面,高珊(2018)认为,我国的涉农企业融资现状并不乐观,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邹伟和凌江怀(2018)基于内生金融理论视角,发现普惠金融可以有效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发展。

通过整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对数字金融和涉农企业发展进行了较多研究,但对数字金融助力涉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因此,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文章以国内涉农企业为研究对象,对数字金融助力涉农企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以期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发展深度融合,使我国涉农企业通过数字金融获得优质金融资源,提升企业经营水平和发展规模,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2 数字金融助力涉农企业发展的优势

数字金融是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整合传统金融服务资源的创新金融服务,包括数字支付、数字理财、数字信贷等。涉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融资难度较大、风险控制能力差、经营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而传统金融模式存在高成本、低效率、窄范围等不足,显然不是解决该问题的上策。

数字金融凭借平等、开放、协作、共享和扁平化的组织与管理优势化解了地域差距,有效拉近了资金供需双方的距离。数字金融能为涉农企业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及资源,在助力涉农企业发展中呈现出帮助其获取更多融资、改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风险管控能力等优势。

2.1 帮助涉农企业获取更多融资支持

很多涉农企业刚起步,有较大的融资需求,但基本都面临融资途径少、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数字金融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等,帮助涉农企业高效融资。

首先,数字金融扩大了涉农企业的融资范围,丰富了金融服务的场景,为企业吸纳不同规模的资金,增加了资金来源和总量。其次,数字金融降低了涉农企业的融资成本。涉农企业在申请贷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审核时间长、审核流程烦琐、贷款利率高等问题。数字金融模式下,贷款申请与审批流程通过网络金融平台实现,且平台能记录和汇总企业生产经营交易等信息,为企业申请贷款提供信用担保,简化了授信流程,减少了审批时长,降低了融资门槛,提高了涉农企业融资效率。

2.2 改善涉农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很多涉农企业管理模式落后,限制了其盈利能力和发展规模。涉农企业制度理念较为陈旧,缺少长远发展规划,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加之普遍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能有效运转资金,财务数据无法准确反映企业的盈利水平,使得企业获取贷款的难度增大。而数字金融模式下,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得以革新。互联网平台丰富了信息披露渠道,加大了对企业财务数据的披露力度,督促涉农企业健全财务制度,使得经营数据和财务信息公开透明。此外,互联网平台还能帮助企业进行品牌营销和产品推广,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盈利能力。

2.3 提高涉农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

传统商业银行贷款模式下,金融机构通过定期审查等形式实现对融资主体的风险管理与评估。数字金融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帮助金融机构管控涉农企业风险,实时监控涉农企业的生产经营交易状态,准确评估企业信用等级和违约风险,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从而促使涉农企业加强风险管控能力。除此之外,数字金融的信息网络技术为农业生产实现数字赋能,通过智能化终端为涉农企业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协调风控,减轻生产环节脱节对企业经营造成的不良影响,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

3 数字金融助力涉农企业发展的现状

3.1 数字金融在涉农企业发展中的覆盖程度

当前,数字普惠金融为全国涉农企业发展提供助力。一方面,取得融资的涉农企业数量及融资总额增加。《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0 年)》显示,截至2020 年末,在新三板进行融资的涉农企业数量总计312 个,融资总额达到238.1 亿元。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涉农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金融资源向涉农企业相对倾斜。例如邮储银行的涉农贷款规模持续增大,2021 年上半年完成了1.52 万亿元,约占该行贷款总额的1/4,在2020 年的基础上增加了1 049.84 亿元。

3.2 数字金融在涉农企业发展中的应用质量

各个金融机构针对涉农企业的特点创新产品与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例如,建设银行的“裕农通”平台,聚焦“三农”特色产业,针对各省份农业特点定制不同应用场景,河北、江西等省份的分行已陆续上线此平台。其中,河北省分行数据显示,截至2021 年9 月末,已有147 万用户注册,2.3 万家涉农企业入驻,累计涉农贷款余额1 461 亿元。此外,金融机构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渗透农业产业链和生产环节,为涉农企业发展提供助力。京东科技的“数字农贷”基于农业生产数据,以量化模型评估风险,完成企业授信,降低了对质押物的要求,并且结合养殖ERP 系统,实现农贷的数据驱动型风控。

4 数字金融助力涉农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农村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较于城市地区依旧滞后,严重影响了数字金融的推广发展,阻碍了涉农企业对数字金融的充分利用。据第四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55.9%,距离实现农村全面普及还有较大差距。很多农村地区移动信号和宽带网络覆盖面不足,手机和计算机等智能设备利用率和普及率有待提高。

4.2 农户等经济主体金融素养水平较低

在农村地区,农户受教育水平整体较低,对数字金融类新兴事物的认知存在偏差,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虽然移动支付的普及度已很高,但是农户对于线上信贷等其他服务类型的接受度并不高,严重限制了数字金融在涉农企业发展中的应用。根据《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0 年)》显示,我国农村地区金融素养水平低于城镇地区,尤其是基础金融知识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城镇地区金融消费者平均得分为68.06 分,比农村地区高3.45 分,其中金融知识方面的城乡差异最大。除了知识水平差异,农户等农村地区经济主体了解、使用数字金融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难以充分接受或利用数字技术获取金融服务。同时,农户的信息安全意识较弱,加之不熟悉数字金融,对风险的判断能力和警惕性较弱,权益易受损,加深了对数字金融的不信任感,阻碍数字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导致涉农企业无法充分利用数字金融。

4.3 数字金融服务质量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

一方面,金融市场准入门槛高,农村信用社或农村商业银行成为农村地区金融资源主要供给主体,竞争压力较小;另一方面,我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未完全。《农村小额信贷利率研究报告》显示,国内银行类机构、资金互助社、民间借贷的小额信贷利率分别是11%、7%和18.2%,明显低于国际机构的18%、21.92%和32%。可以看出,我国的贷款利率不符合市场应有的水平,金融机构无法获取足够收益,优化服务质量、创新金融产品的动力不足。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的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功能较为局限,产品趋于同质化。因此,金融机构更需要为用户精准画像,提供更多个性化方案,并进行服务和产品的升级与创新。

4.4 数字金融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数字金融虽为涉农企业发展提供便利,但依然存在很多风险。网络服务平台和农村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在实现涉农企业信息的统一系统化和透明公开化、帮助金融机构跟踪涉农企业数据信息的同时,也让涉农企业的隐私和信息安全受到一定威胁。

当前我国针对数字金融的监管体系并未健全,相关保护技术系统有待完善,无法有效遏制对企业隐私的侵犯行为,数字金融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增大。为了保障涉农企业的权益,鼓励其借助数字金融发展自身,建立健全数字金融相关法规与制度,完善数字金融监管体系十分重要。

5 促使数字金融助力涉农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政府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方面,对涉农企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通过减少税收、增大补贴等方式帮扶企业发展,并且在加大资金总量的同时注重资金利用的效率与效果;另一方面,对金融机构采取正向激励措施,促使其优化和创新金融服务与产品,为涉农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其次,加快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地区光纤宽带和移动信号的覆盖面,提升移动网络信号的稳定性,通过与运营商合作、协调争取到成本更低的宽带网络,加强高速、高质量网络在农村的渗透率,提高农村地区居民智能手机和计算机等智能终端的持有率。

5.2 提升农村地区的数字金融知识教育水平

数字技术认知能力是数字普惠金融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为提升农村地区的数字知识水平,政府、学校、金融机构等各方应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数字金融的普及推广工作,加强对数字金融知识的宣传,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金融知识水平和对数字金融的认知水平。同时,还要加大金融风险与网络安全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自我防范意识,警惕金融潜在风险和网络诈骗,保护自身权益。除了学校的课堂教育,还可利用传统纸媒和新媒体等多种宣传教育渠道,举办知识讲座和主题宣讲活动,以丰富有趣的形式吸引农村经济主体参与,使其主动了解并运用数字金融,达成全方位宣传教育效果。

5.3 金融机构提高数字金融服务质量,推动产品创新

金融机构应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以数字科技赋能业务,从而提高服务质量,推动产品创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利用数字平台上涉农企业的相关信息,针对性地提供产品与服务。

同时,各个涉农企业的经营状态不同,贷款规模和还贷期限的需求有差异,可制订信用评级制度,在标准化审批程序的基础上灵活满足企业个性化的融资要求。此外,为解决涉农企业缺少质押物,达不到担保要求的现实问题,以经营数据代替质押物进行担保的新模式应运而生。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并优化金融机构放贷流程,细化数据替代标准,在降低授信门槛的同时准确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控制放贷的风险。

5.4 完善农村征信体制,提高涉农企业风险防控能力

加强农村征信体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建设,通过互联网平台收集并管理企业的相关生产经营数据,结合农村地区人群特点形成信用评级、资质认证制度,实时监控涉农企业的动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即时性。对于信用良好群体,提升其信用等级,并辅以简化贷款流程、扩大贷款规模、延长还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等激励措施。对于失信群体,降低其信用等级,取消其一段时间内申请贷款的资格,纳入失信名单,并与其他金融服务供给主体共享信息,给予失信群体一定的惩戒。

5.5 建立健全数字金融法律监管体系

一方面,建立健全信息的分级分类管理和权限查看制度,保证涉农企业的重要信息只能向放贷主体或其他合作的市场主体开放查看权限,并运用信息加密技术切实保护企业隐私。另一方面,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协助人工进行监管,加大监管力度并提升监管效率,还可借鉴国外的“监管沙盒”机制评估数字金融产品的风险。

猜你喜欢
数字金融农村
答数字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数字看G20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