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
(石河子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同时在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程思政要求“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学生的思想活动较为活跃,信息流通量大,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好专业课程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立志用所学专业服务社会,体现自我价值。鉴于此,立德树人更需要融入课程建设中。
思想政治课程贯穿于学生不同的学习教育阶段,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停留于说教理论阶段,学习的积极性不高[2],未能认识到其重要性。将立德树人融入专业课程的建设,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充分到认识思想政治的学习不仅是理论学习,而是指导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方法论,是风向标,更是行为准则。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获得知识之外,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网络上的信息量巨大、质量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容易被误导[3];尤其是部分网民利用过激言语或行为博人眼球获利,对还未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极大的误导,对大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的择业观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误导大学生的金钱观与价值观,认为金钱和物质才是幸福的本源,幻想一夜暴富、不劳而获。
处在关键“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和栽培[1],不仅通过思政课程,还要通过课程思政双管齐下,以全过程引导扎实的专业知识学习,加强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引导与树立,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踏实的品格,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的全过程,从细微处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引导灌输,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以及文化修养,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栋梁之材,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部分大一新生,在还没有对本专业形成深入了解,盲目听信他人,认为自己所学专业是“天坑专业”不好就业。
通过对超过半数的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大一新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对所学专业内容以及就业方向不了解,听信高年级的学生说该专业是“天坑专业”,认为本专业不好就业。这就需要教师在专业课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建立学有所用的正确认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所学的知识只要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就能发挥作用,就能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服务。
大学生个性飞扬、充满活力,但是部分大学生缺乏大局意识,不利于其日后进入工作岗位。教师要将团队合作意识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比如大学生自建团队完成课程项目,团队成员各有分工,共同合作完成课程项目,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生亦可组成课题小组挖掘身边实际生产中的问题,用专业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将解决方法实施于实际,这一过程使学生个人学以致用同时也将使团队成员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充分的锻炼。
课程思政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尤其是《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发布以来,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越来越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然而,仅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简称,思政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任务。
课程思政是指思政课程之外的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课程内专业技能知识之外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并将其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提升个人内涵及素质,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二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4]。课程思政在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传递着先辈对科学探索的无畏精神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能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动力以及运用所学服务社会的热情。所以,在正确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课程思政不是讲大道理,而是通过课程思政完成立德树人目标,为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体,更需要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石河子大学为加大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建设采取了各种方法。举办课程思政比赛、课程思政讲授培训、课程思政类项目申请等等。对于教师而言,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以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自身的理论知识要扎实,知识储备要广,除了专业知识外,也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他的哲学内容有所了解,在学生片面理解某些哲学理论时要能给予全面客观的引导,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发挥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言行举止除了受职业道德的约束外,还应当注重个人底蕴的修炼,严于律己、知行合一,课程思政有时并不需要长篇大论,也并不需要很高深的理论,教师的自我感悟与教导反而更具有吸引力,有时学生会因为教师的某一句话而产生醍醐灌顶的感悟。
高校教师承受着教学、科研的双重压力,自身时间及精力十分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课程思政易流于表面,被动地成为一种教学任务,而忽视了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作用与功能,部分教师只是生硬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强加于课堂教学,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会使学生失去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
课程思政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接受思政教育,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精准地将主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嵌入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树立自己的理想信念。往往这种自主选择比被动选择更为持久有效。
部分教师在上专业课时,引入前辈艰苦奋斗的事迹,层层递进,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将先辈们勇攀高峰、艰苦奋斗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加强专业与立德树人的契合度,也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真正意义,部分学生对学习的意义仅仅局限于拿奖学金,这实际上局限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着重应考,对相关专业衍生知识学习的不足,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很难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价值获得感的引导。
大学校园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及工作人员组成,初入校园时对学校所在地的人文历史较为陌生,高校可将立德树人教育与当地的人文历史结合起来,将立德树人融入地方历史更能激发学生的爱校、爱国情怀。比如石河子大学为教育部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省合建”高校,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可能不了解何为生产建设兵团,甚至部分学生从未听说过,教师可在课程思政中融入新疆的发展史,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为学生介绍当年前辈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屯垦戍边的相关事迹。
通过介绍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引导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教导学生以先辈为榜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单纯讲思政或单纯讲专业都略显枯燥,将科学前辈的高尚品德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穿插进行,能使课堂松弛有度,内容丰富多样且有趣,例如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介绍专业领域科学家的卓越贡献,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实现自我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或在讲授专业知识时融入职业精神教育,为将来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职业风貌基础。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将前辈们对待科学严谨探索的态度,以科学家小故事的形式讲授,寓教于乐的同时更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对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择业观以及价值观有重大的影响,初入社会的大学生,理论和实际联系得并不紧密,甚至有些脱节,如若在校期间,专业课穿插思政教育,引导学生踏实学习,定能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职业道德是决定学生今后工作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5]。结合专业知识的教学,在不同的学科教育加入职业道德的教育,能让学生对将来就业方向有所了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强化明辨是非以及抵抗不良诱惑的意志。
教师也可以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综合,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6],学生只有扎实地学习专业知识,坚持严谨的工作作风,才能成就工匠精神,增强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敬畏感、对专业的认同感。
在教师传递职业道德与专业相结合的同时,学生也对本专业将来的就业方向有所了解,对本专业就业后所面临的问题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这样,在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时才会游刃有余,才能充分发挥自我价值。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是以说教的形式“大水漫灌”,或是理论阐述千篇一律,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将时政热点运用哲学的方法去分析解读,不仅能启发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思维模式,也能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切实感受哲学的智慧,为打牢思想底色、坚定理想信念夯实理论基础。当前,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趋紧密,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大学生认清形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爱国情怀厚植于心;引导学生关心国家政策方针、主流文化,使学生远离低俗文化的侵蚀。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良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7],将优良的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结合,有助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增强爱国情怀,培养高尚的品德。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专业知识结合传统文化、历史人物以及典故、地方风俗习惯,不仅使得课堂松弛有度,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生也能充分了解专业知识的起源以及专业的历史,更好地激发对专业的兴趣与热爱。
立德树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生是主体,也是最终的受益者。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立足于课程,发挥课程的潜在育人作用与功能。目前的课程思政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低、互动积极性不高。教师将专业知识引入思政教育时,若学生兴趣缺失,没有参与到课堂互动中,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课堂发言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项指标,可以在每个章节结束后,让学生简单谈谈感悟和启发,也许刚开始学生是为了平时成绩,但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以及学生间相互交流的深入,生生间思想的相互碰撞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之教师在立德树人教育的引导,最终有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学生在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与思考能力,也让能够老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利于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学生在就所学知识发表感悟的时候,对其他同学来说也是一次再学习的机会,有些问题自己没有想到,当别的同学说出来的时候对自己也是一种启发,营造畅所欲言的交流氛围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功不可没。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有限,虽然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但家庭教育的引导也不可忽视,学生离开了学校也应该继续接受立德树人的培养与学习,此时“立德”的传播者,可以是长辈、可以是学生自己。育人主体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比如读一本好书,开学开展读书分享比赛;或者是利用假期养成良好习惯;学生在平时上学课业繁重,可以利用假期读一本好书,或养成健身运动的习惯,在放假休息的同时让假期生活也更为充实有趣。也可以在假期开展一场宣讲会,场所可以是家庭、小区、学校、活动中心等等,锻炼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思政教育以每一个学生为点,带动一个个家庭;以学校为起点,渗透到家庭、社会,带动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开展思政建设,创造人人讲思政的浓厚氛围。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对立德树人融入课程建设的探索还需要不断深入挖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关心教育的人们不断摸索创新,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为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助力,引导广大学生为社会进步发挥个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