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玮
随着高等教育日趋普及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本文通过淮阴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以下简称“物电学院”)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由点及面总结了目前理工科学生普遍存在的某些心理现象,并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维度探究心理问题的成因,最后以“三全育人”的视角,提出应对当前理工科学生心理问题的建议。
目前,我院在校学生近1800人,来自江苏、河南、安徽、广西、甘肃、新疆等全国十多个省份的多个不同民族。物电学院专业设置理工特色明显,男生比例较大,笔者以为我院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于探究高校理工科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院作为理工科学院,学生的课程任务重、学业压力大,除了各类深奥难懂的理论课程外,还有各种实验、实操课及科技类活动、竞赛等占用了学生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学生在埋头苦学之余,却缺少足够的时间和平台参与校园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做到劳逸结合,取而代之的却是无休止地宅在宿舍玩游戏、刷视频。久而久之,一些自我调整能力不强的学生容易产生挫败感,严重者可能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记得上学期笔者对学院部分大一新生做心理访谈时,几乎每一位同学谈到入学后面临的最大困难,便是繁重的学业和较大的考试压力。毋庸置疑,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大问题。
很多来自天南海北的孩子第一次走出家门、离开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和校园,投入到集体生活的怀抱。所以有些同学并不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短暂的“蜜月期”之后伴随而来的是因各种琐事引发的矛盾、冲突。恋爱作为大学生课余时间的重要交往活动在校园内并不少见。然而善表达的“理工男”以及被动接受的“理工女”,在大学校园宽松、自由、浪漫的氛围中,并不容易擦出爱情的火花。“求之而不得”的情感困扰,似乎萦绕在很多理工科学生的内心深处,特别当部分同学面对恋爱纠纷找不到适当的解决办法时,容易出现自卑、自我否定甚至自暴自弃,严重者不乏彼此敌视、相互伤害。
众所周知,当今时代早已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也不是仅凭手中几本证书就可以纵横驰骋的时代,人才竞争本质上是一场综合素质的较量,实力、努力、机遇缺一不可。我院专业理论性较强,近年来很多同学走上了考研深造之路。个别同学从大一开始就着手准备,有的班级超过一半学生报名考研,每年都有不少品学兼优的同学考上国内知名985、211高校。可见,读研已成为我院学生毕业的主要去向之一,考研渐渐演变为另一场“高考”。考研成功者,不仅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短期内的就业压力。此外,疫情影响下,有些毕业生开始向往体制内的生活,竞相考编。考研和考编的双向选择呈逐步抬头之势,学生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不仅要了解理工科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某些共性表现,更要尝试去探究引发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在源头上抑制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帮助理工科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成长。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实体经济的逐渐壮大,“重理轻文”的思想日益显著。无论是中学期间的文理选科还是大学时代的专业设置,理工科总是倍受学生青睐。理科生从中学题海战术中脱颖而出走进了大学校园,却还是要面对更多优秀的理工科学生的竞争,他们无论是在学业还是将来的就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更何况,社会上对理工科专业的要求与文科不同,更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然而政府和高校却未能充分搭建合适的“就创业”实践平台,帮助理工科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工作技能。尤其近些年,个别高校学生在学业、就业方面频频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更加说明我们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远远赶不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加大改革力度,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部分高校为追求排名和影响力,在专业设置上盲目地贪大求全,导致部分专业不能迎合市场需求,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高校在追求大师、大楼、优生之余,更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德智体”,更要走进他们的“心”,更加注重学生精神品质和良好心态的养成。此外,少数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工作流于形式,专业心理咨询师资配备不足,难以精准对接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95后和00后学生很多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娇生惯养,生活在长辈们的庇荫之下,不少孩子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吃苦耐劳、容人大度的品格,进入大学后短时间内不容易改变。同时,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往往抱有较高的期望值。于是,部分学生在远离父母后的不适和难以承载家庭期许的双重压力下,内心孤独、无助、脆弱,往往在融入集体生活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扰,久而久之可能导致三观出现偏差。尤其少数来自单亲、离异家庭的学生,家境条件较一般,缺少足够的温暖和关爱,性格相对内向,略显敏感、自卑,心理上也更易“剑走偏锋”。
大学时期是学生“三观”逐渐定型的重要阶段,比如“爱情观”。考虑到学生的主业仍是学习,我们对于大学生谈恋爱的态度通常是“不提倡也不反对”,然而少数理工科学生出于攀比心理,将爱情作为“必需品”,凌驾于学业之上,本末倒置。在恋爱受挫之后,又缺乏“阳光心态”及时调整,或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求专业的心理指导,以致于陷入痛苦之中难以自拔。最后往往“破罐子破摔”,荒废学业,把更多的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三全育人”作为党对高校提出的教育改革的最新总体目标,其中“全员育人”从范围上规定了在高校任职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肩负“育人”之责,“全过程育人”从时间上强调了育人使命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全方位育人”从空间上界定了育人内容包含“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构成的“十大”育人体系。下面,笔者尝试结合物电学院实际情况,谈谈在“三全育人”视阈下,针对高校理工科学生的心理问题可采取的对策:
1.班主任、辅导员“一马当先”。班主任作为班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应对本班同学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尤其需要密切关注入学初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时常和这些同学谈心谈话。心理辅导员可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准确摸排全院所有在籍学生,分类管理、动态监控,在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指导下,及时处理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
2.“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联动。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做好顶层设计,由专人联系各学院心理辅导员,同时在校园内大力营造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学院需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长的作用,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关键时候能协助班主任和辅导员处理紧急状况。
3.心理咨询中心、保卫处、医务室协同发力。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单靠学院的力量远远不够,学校其它职能部门需要适时协同发力。心理咨询中心作为专业机构,能够为学生提供最及时、专业的心理辅导,保卫处可在处理紧急、突发事件时提供必要的外部支持,医务室能够为因心理原因造成的人身伤害提供及时的医疗救助,并协助学生校外就医。
1.加强入学心理教育。我们必须精准掌握每一位新生的基本信息,对于有特殊家庭背景、高考失利等情况的新生,要重点关注,并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2.做好全程跟踪监控。多数理工科学生不善言辞,性格较内敛、沉稳,潜在的心理问题相对不容易察觉,尤其是男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贯穿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时间段。全程跟踪、动态监控,并及时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3.疏导就业心理压力。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就业压力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诱因之一。特别是疫情期间。我们应适时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预期,先就业再择业,以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走上工作岗位。
1.精准设置心理课程。尽管我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类较科学、合理,但考虑到理工科学生和文科生在学习环境、思维方式、气质性格等方面多有差异,笔者以为可设置专门针对理工科学生的心理课内容和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心理课程对理工科学生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
2.营造健康公寓文化。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娱乐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也是学生交流思想、传递信息、产生矛盾的重要集散地,因此健康的公寓文化对于塑造学生积极、阳光的心理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学院可以横幅、板报的形式宣传健康思想,传递正能量,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月”等活动,以心感人、以情动人、以行育人。
3.落实家校共育理念。学生的成长、成才从来就不是学校单方面可以胜任的,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个别学生心理问题根源来自家庭环境。笔者以为班主任和辅导员应确保与学生家长联系常态化,在家、校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信息的桥梁,从而把“家校共育”理念落到实处。
在“三全育人”视阈下,我们对高校理工科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似乎略显不足。高校是人才的摇篮,我们不仅需要文采飞扬、才思敏捷的文科生挥斥方遒,也需要勤奋踏实、严谨细致的理工科学生兢兢业业。然而只有让品学兼优、身心健康的大学生走出校园,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