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佳 郭先根
知行合一,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追求的终极目标。探究“知行合一”在高职思政课教改中具体应用,旨在进一步改革创新,挖掘思政理论精髓,拓展思政课堂视野,培养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认同,以理论知识引导大学生行为实践,以科学引导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理性认知。
为了实现思政课大提升、大格局,进一步开拓思政课教学视野、创新课堂形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具体来讲,具有以下较强的现实意义:
破解思政课教育教学主要由思政课专职教师实施,思政课教师重理论轻实践、专业课教师重智育轻德育、管理人员重管理轻服务、辅导员重事务性工作轻思政教育等各管一段、相互分割、彼此孤立、孤军作战的问题,要求各部门各环节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破解思政课教学内容主要局限在课本知识和传统的思政课课堂单向灌输,存在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需求实际结合不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
破解思政课教育教学主要局限在校园里、思政课堂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脱节、学生参与热情不高等问题。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因此党委要加强对思政课的全面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员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
1.党委书记、院长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定期研究分析思政课建设,把课程思政要求融入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实现课程思政覆盖全课程,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和专业教育同向同行的无缝对接。
2.每学期初党委书记、院长亲自登台为学生讲“开学第一课”,发挥“头雁效应”;院系二级领导班子全体成员走上讲台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建立院系领导随时推门进课堂听思政课制度。推动形成“人人讲思政课”的育人氛围。
3.定期开展“书记有约”、“院长面对面”等思政小课堂活动,建立各育人主体间有效对话、协调行动机制,举全校之力整合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资源,提高系统要素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协同效应,凝聚系统为国育才提升教育力,推动形成思政课的崭新运行机制。
思政课教师要有发现好故事的眼睛、收集好故事的习惯、讲述好故事的本领,不断改变和创新教学方式,巧妙运用好故事,实现书本理论与学生的有机融合。
思政课教学如果照本宣科就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必然不想听、不爱听、听了也不理解。通过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把“有意义”的“大道理”讲得“有意思”,春风化雨才能把道理讲得“入脑入心”。
“情”是思政课故事的灵魂,要着眼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教师巧妙地运用好故事,通过语言、思维、人物、情节、情绪的感召、行为的示范、道理的折射、吸引和教育高职学生,让故事更具感人至深的“情”味和催人泪下的“情”感,让学生从故事中感知生动的人物形象,从中学习榜样力量,引发情感共鸣。
知识传授不是思政课的最终目标,价值引领才是思政课的责任与使命。因此,在思政课讲授的过程中,只要把他们自己“我的梦”和祖国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去讲,用历史出现的大量实例,学生就能比较容易接受。
开展实践教学调研活动,将“我的家族史”调研报告及其职业生涯规划自行录入“库”。通过查阅祖训、家训、家规、家风、习俗,调研了解自己家族的发源、变迁、兴衰、典型的有影响的人或者事,直观感受“小家、大家与国家”命运与共。
合地方特色、资源就近就地组织开展“红色文化引领绿色发展”实践教学和暑假家乡社情民意社会实践活动,将“我家与国家”的调研报告及修正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入“库”。通过延展思政课堂、整合家庭、社会资源,实现实践项目从流于形式到真正施行的转变,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
开展英模寻访活动,并将采集凝练的“一切为了国家与大家”案例入“库”。通过调研梳理,将英模“大家”制作成微思政课、微宣讲,回到思政课堂将所思所学再表达、再呈现,实现了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
开展深入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向能工巧匠、行家里手学习专业技能,并将“我心目中的专家”心得体会及再次修正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入“库”,实现思政育人与育“职业人”有效融合。
开展家族风云人物事迹调研,并将修正后“我的家族史”入“库”。学生对于家族“能人”、“能事”树立“景仰”意识,从精神层面可以起到鼓励当代大学生立志成才的作用。
通过就业顶岗实习实践,形成实习报告入“库”。每学期思政课任课老师将学生学习考核成绩入“库”,作为思政课学时、学分的依据,实现思政课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有效结合。
1.线上大课,“云”见面
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每学期初与全体师生“云”见面,以新年或新学期的工作、重要时间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等主题,上好“开学第一课”。
2.线上教学,“云”辅导
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新颖性,推动思政课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3.线上备课,“云”互动
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制度,组织思政课教师分课程集中研讨教学共性问题,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将防控疫情及时转换成鲜活的“教材”内容融入到网络思政课程中,通过线上教学和线下互动增强思政课育人效果,实现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的统一、网上交流与网下互动的统一,形成课程、教师、学生、督导四方“云上”互联互通。
4.线上实践,“云”体验
从“供给端”搭建由红色专题网站、课程网络资源、掌上校园文化、群策群力平台组成的网络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利用VR技术,指导学生制作云参观、云讲解,让思政课更加“立体化”。
由单一走向多元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当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有效的重要保障。坚持“四堂”协同共创的系统育人观,形成立德树人“森”严所有课程全覆盖、教书育人“林”立课程教学全过程、树“木”树人贯穿于教学各环节、终极价值塑造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点课程思政“森林木人”全新机制。
1.立德树人“森”严所有课程全覆盖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在政策导向、项目驱动、业务考核层面激励专业教师转化为以育人为导向的工作实践,各专业课程建设需融入具体、细致的育人元素,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与思政育人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形成思政教育由思政课堂向德智体美劳所有课程课堂全覆盖。
2.教书育人“林”立课程教学全过程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性要素在于教师。教师身体力行将个人的学习、工作的成长经历、学科发展中的艰苦创业故事以及他们身边的校友、专家资源用于落实落细课程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这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要将课程思政全过程推向深入,必须要全体老师主动参与,充分发挥教师创新创造性的工作,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去真正感悟课程思政育人的核心要义,将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实现有机的结合与融合,让学生感受专业教师教学艺术的同时,也接受了专业教师传导的育人价值导向。
3.树“木”树人贯穿于教学各环节
思政课应着眼于培养“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树木树人”内在使命要求,从个体生命视角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各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生成长发展全过程。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细化课程目标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在教学计划的每一个任务中应具体描述对应的三个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的要求,阐明教学方法和手段,从国家战略、文学修养、个人品质、劳动教育等等各方面全方位明确重点培养的思政教育内容。
4.终极价值塑造新“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终极目标价值追求。思政课要求强调立德树人的首位重要性,运用思政课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格局,通过工作力量的大调动、资源要素的大调配、体系结构的大调整,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有效整合、体系机制优化完善,激发每位教师、每门课程、每个岗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志趣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人人皆可出彩”。
聚焦立德树人课题,从现代职业教育特点入手,运用“系统学协同论”原理,创新“四步四因”教法、社会大课堂“六段六家”育人内容、网络云课堂“四个线上”平台、课程思政全课堂“森林木人”机制融为一体的“四堂四创”全新大思政课建设集成,有效破解“教”与“学”的矛盾。
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切实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切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突破传统的机械性、单一性僵局,在“变”中求实效、在“变”中谋发展,使思政课堂有意思、有意义。
突出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下线上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立体式多元育人渠道改革,突破了传统单一的育人渠道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