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婷
乡村振兴战略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7 年10 月首次提出,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文件报告中指出国家要大力发展乡村振兴,进一步推进乡村的建设,减少城乡差距,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举措,对新时代的国家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通过塑造广大民众的集体人格,形成文化自信,以文化作为世世代代的传承对于形成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千姿百态的形式,是传统文化魅力的维系所在,传统民俗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结合传统非遗文化项目推动乡村振兴,在沁润民众精神生活的同时,对于传承和发展非遗民俗艺术文化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茂名沿海地区民俗文化与海洋有着“不解之缘”。海洋不仅为人类繁衍生息提供富足的资源,而且围绕着海洋形成就了独特的沿海地区民俗文化。由于沿海区域的居民常年生活在海上,对大海有着丰富的认识和经验,日积月累,并逐渐形成并具有了本土特色的海洋民俗文化。而歌、舞是茂名沿海地区民俗艺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咸水歌、渔歌、电白民歌、大榜蚝歌、麒麟舞、双凤舞、人龙舞等等。本文通过对茂名沿海地区民俗文化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研究,并进行资源整合,为民俗文化的研究、继承与发扬提供了新的思路,该路径不仅有利于茂名沿海地区文化的传承、发扬和创新,更为乡村振兴,树立乡村文化名片,打造“茂名样板”问题提供新路径。
(一)疍家文化概述
茂名市位于南海之滨,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属于亚热带地区的滨海城市,在千百年的沿海生活中,茂名地区形成了独具边关特色以及蕴含滨海民俗的特征。据史料记载,岭南地区自先秦时期开始,便与中原商人有了经济往来,不论是人文、历史、民俗发展都极具地域特色。茂名地区的民俗文化是南海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疍家”文化更是茂名地区最具丰富内涵的重点民俗文化。
“疍家”自唐宋之时便陆续有史料记载,又称艇户,是指居住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一带,以船为家、以海为生的渔民,他们世世代代以打鱼为生,不在陆地上置业。疍家人在户籍上另籍记载,赋税也另有规定,该规定散见于广东、福建的明清地方县志等。《屈大均·广东新语舟语,疍家艇》上记载,诸以艇为家,是曰家。“疍家”又称“疍户”,是旧时对水上居民的称呼。发展至今,茂名市现今仍有近万余名疍名,以渔业、货运和摆渡来维持省级,如电白、平江、高州地区。由于疍家人独特的生活习惯以及地理环境,疍家人在服饰、性格、语言、信仰等多方面都自成体系,形成独具具有浓厚地域风情的疍家文化,疍家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众多民族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茂名疍家非遗传统文化概述
茂名沿海地区主要以电白区为主,位于广东的西南部。茂名沿海区域与湛江、阳江沿海区域相连,形成了广东省最长的海岸线,约占据广东省60%的海岸线。茂名沿海地区依山傍海,人民的生产、生活无不与海洋形成了紧密地联系,伴随着海洋的潮汐规律进行生产劳作。因此,沿海区域的劳动人民对大海有着丰富的认识和经验,日积月累,并逐渐形成并具有了本土特色的海洋民俗文化。丰富的海洋资源为茂名沿海地区人们提供了富足的资源,并围绕着海洋形成了极具茂名特色的沿海地区民俗文化,如电白民歌、师舞(高脚狮子舞)、鳌鱼舞、茂港单人木偶戏、望夫竹编技艺、黄岭鼻吹笛、大榜蚝歌、双凤舞、人龙舞、麒麟舞、罗坑米酒、电城炒米饼等。他们充分展现了电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汇聚成电白光彩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
茂名沿海地区音乐类民俗文化一共有9项,除了电白民歌以外,其余的8项均被列入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狮舞和茂港单人木偶戏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人龙舞、鳌鱼舞、麒麟舞列入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双凤舞、黄岭鼻吹笛技艺、大榜蚝歌列入电白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可以将9项音乐类民俗文化划分为音乐、舞、戏曲等三大艺术类体系,其中民间舞蹈占据了5项音乐类民俗文化,属于茂名沿海地区音乐类民俗文化的重头戏。歌唱部分既有独唱、合唱及表演唱、对唱等多种形式;舞蹈类以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为主。
(一)拓展茂名民俗文化的外在形式。茂名沿海地区疍家非遗传统艺术民俗文化与歌、舞、乐、戏剧的融合,开辟了茂名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将粤西地区民俗文化的题材、元素、风格、艺术表现与艺术发展、经济发展进行结合性研究,不仅扩充了其茂名民俗文化的外象形式,而且丰富了茂名海洋文化的研究。疍家非遗传统艺术为民族化的文化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和素材。茂名沿海地区民俗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将茂名沿海地区民俗文化的元素引入研究领域,是民族文化探索的重要举措。
(二)展现茂名文化底蕴,增强茂名文化自信。由于特定的历史因素,茂名海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该地区的物质资源和民俗文化却是非常丰富;如电白民歌、高脚狮子舞、鳌鱼舞、麒麟舞、双凤舞、大榜蚝歌等民俗文化以及丰富海产品、罗坑米酒、望夫竹编、电城炒米饼等物质资源。这些民俗文化和物质资源都是乡村里一张名片,茂名沿海地区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关系,在这些民俗文化中体现出民族的内涵,将茂名沿海地区民俗文化与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并打造成茂名样板,进而向广东、全国推广,加强茂名文化软实力,展现茂名的文化底蕴,增强茂名文化自信。
(三)推进茂名文化发展的民族化道路。茂名电白建郡县以来已有14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人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生产劳动,在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县内外不同地域民俗的相互影响下,形成了风俗各异,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本以茂名沿海地区民族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弘扬茂名沿海地区的民俗文化,充分展现电白区乡村文化的特色,这不仅是对茂名沿海地区民俗文化创新性的继承和发扬,更是对茂名文化的一种开拓性的研究。通过民俗文化层面实现乡村振兴,积极打造“茂名样板”问题,对茂名文化发展民族化道路具有独特的价值。
(一)多元文化的强力冲击。随着全球化视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也取得较大成效,在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大国时,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融合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文化交流也变得更为密切和频繁,“多元文化”的概念下,传统非遗艺术也受到大量国外审美理念的冲突。外来音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带来重要冲击而中国音乐文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遭受到了断层式的发展。时代的不断变迁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变化,大众对音乐的审美也逐步向“娱乐化”发展,“疍家非遗传统艺术”的逐渐成为了老一辈受众,成为了“老套”“难懂”的民俗艺术。
(二)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低。茂名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域风貌和人文风情,在茂名沿海地域丰富文化中,传统民俗文化独具艺术魅力,然而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其知名度较低,几乎只有在当地或者邻近省市略有耳闻,大部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资源以及音乐艺术形式依旧是“养在深闺人未知”的状态。尽管大部分已入选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没有很好的媒介宣传,未能形成良好的传播形式,更进一步的促进传承和发展,茂名地区对相关民俗音乐艺术宣传薄弱,少有相关演出出现,即便是本土地区本地音乐节目和音乐电台播出都较少,因此对其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
(三)音乐传承载体的没落消亡。民俗音乐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在世世代代民族的繁衍下得以生存和发展。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下,交通越来越便利,特别是传统民族村落逐渐减少,民俗音乐赖以生存的传承载体正在逐步发生变化。民族音乐、传统音乐的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文字或视频资料的记载,靠传承人的口口相传,而教育的普及让民族年轻人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导致民族音乐文化缺乏传承人。现如今,当年颇有造诣的传承人,已相继离世,后辈传人越来越少,伴随着传承载体的逐步没落消亡,茂名地区民俗音乐的传承难以展开。
(一)深挖非遗民俗内涵,激发乡村振兴内在动力。乡村振兴理念的提出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引,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是在千百年中疍家的发展逐渐形成的,是对疍家生活、习俗、审美、信仰的体现,在历史的进程中保留下来的优民俗艺术文化对疍家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是疍家人生活的浓缩。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具有深邃的内涵和价值,应当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的内涵,从欣赏、理解的角度对其进程传承和发展,只有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充分的传承民族音乐的内涵,体现原有的价值和魅力,从而从内在激发乡村振兴。主要的途径如创新民俗艺术内涵,结合现代的审美与方式来展开创新,形成具有现代元素的作品,调整作品的结构、表演形式营造欢乐的效果。又如研究者们应当更好的传播和发展民俗非遗艺术,引导人们对本土的文化理解,建立在坚持原本特色的基础上,有效传承非遗艺术传统本质,将非遗艺术置身于新时代发展背景,彰显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如非遗传统艺术的表演过程中,即兴创作为重要的生命力所在,而这与演员的专业水准、创作灵感有极大的关系,不断地鼓励演奏员的创新,对演奏能力、演奏风格进行革新,对赋予的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全新生命力具有较大促进意义。
(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深化拓展“茂名经验”。研究者陈炯在其专著《艺术振兴乡村途径研究》一书中提到,艺术激活传统村落的创新设计包括三个阶段:一是以文创促“非遗”走向市场;二是以文创促原生态、传统手工业形成良性发展;三是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先行,通过合理的村庄设计规划保证前两项目标的实现,并健康循环。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条有效途径,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形成良性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有力手段,通过以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为支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从而促进乡村经济,能在提升村民生活经济水平的同时形成乡村建设的转型,形成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的有力经验,形成乡村振兴的最强竞争力,如将独具特色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的和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有效地开发音乐、舞蹈、戏剧民俗,创设相关文化产品,可以让更多的人在喜欢茂名的滨海自然风光,同时对疍家民俗文化有全新的认识,从而有效地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又如将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与社会文化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让“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的身影随处可见,在旅游景区内、文化墙之设计各类造型、图片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们的认知,从而为文化认同打下坚定的基础。
(三)强化平台思维整合,创新民俗传播交流形式。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互联网+”的深入人心,形成了高效、快捷、多样的新媒体传播途径。在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传承和发展中,通过结合移动互联网的内容,有效创新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的传播形式,通过融合不同领域的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数据库、短视频、云储存形成完善的资源库对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进行专业系统的保存和记录。长期以来,我国民俗音乐艺术国际化传播缺乏有效的传播平台,未能真正打开国际局面,传播效果欠佳。传统意义上民间继承者对民族音乐的继承,大多是基于主观上的心理需要和客观上的社会生活需要,主动建设传播平台的意愿较弱。结合现代社会国际背景打造国家化的交流平台,在多元的传播环境下,构建“一带一路”的有效传播模式,促进民族音乐的国际化传播。如可以结合现代背景下火热的短视频平台进行传播。在新兴的传播模式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公众号等年轻人喜欢的现代方式来展示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的魅力,通过直播、转播、点赞等各类方式,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并喜爱民族音乐,采用更低成本、更高效的传播体系。又比如可以与相同姊妹艺术的国家共同建设音乐节,搭建官方交流平台,实现同类艺术的国际化交流发展。
(四)扩大教育文化影响,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世界范围内民族音乐文化繁荣发展的背景之下,民族音乐的发展离不开青少年的重视,这需要培养学生“根”文化意识,不断从教育入手,提升年轻一辈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保持对非遗传统文化的热爱、保持对民族文化的尊重,深入研究如何将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地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功能以及教育功能,在文化自信理念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将优秀的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资源转化成教学资源,形成课程学习,全面的铺开教育教学的路径,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本土资源的热爱与理解,只有建立在年轻人身上的传承与发展,才是行之有效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扩大教育文化的影响力,影响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全面的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将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如可以开设校本教程,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认识了解本土民俗音乐的内涵、艺术特征,从欣赏的角度出发,首先理解艺术形式,通过不断的了解进而喜欢。又如可以邀请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的表演者进入课堂开展讲座、演出、分享,让学生能够直面传统艺术,真正从主观层面得到体验,从而加深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又如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的村落去走访、参观、学习、调研,通过田野调查,实践学习获得经验。再如可以从相关课题的立项与申请入手,结合科研项目更好的发掘艺术内涵,形成教育文化的影响,为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推波助力。
(五)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加快推进乡村高质发展。经济发展、乡村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助力,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人显得更为重要,不仅仅是对于非遗文化传承人,文化馆、社区、研究者、学习者等专业人员的参与的其发展极为重要。专业人才队伍的断层、缺失对于乡村的发展、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建设的转型与发展过程具有艺术创兴性,只有将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创造性地进行转化,才能实现“创新”“创造”的双向发展。专业人才的不足,成为了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转型发展的短板,在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要求下,通过培养现骨干专业人才能够较快推进乡村的高速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如保障专项经费,给予科研人员、研究者、相关人才一定的空间,保障研究能正常、有序地展开。又如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对乡村文化积淀、国家政策分析能力的培养,并能结合对茂名地区地域资源的挖掘、梳理、保护工作展开,形成具有艺术创意和产业同步发展的情怀。再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做好传承工作,防止出现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人才断层,更好地推动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的普及以及产业化,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对乡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脱贫攻坚战之后,全面开展乡村振兴战略成了全党以及全国人民共同的期盼,乡村振兴的目标不仅仅是延续原有的乡村发展状态,更是通过从国家的层面提供战略的指导对乡村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各地区更应从自身的文化、经济、历史等相关资源入手,形成具有创新的发展模式。乡村发展不仅仅是现代的发展,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结合的发展。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精神财富,同时是对本土地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今天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同样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之魂,更能发挥出重要的意义。通过积极探索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助推乡村振兴发展路径,让传统民俗文化在时代的发展中形成独特的价值,从而形成具有茂名特色的“茂名样板”。不仅仅是对茂名地区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力量,更是对同类的乡村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参考的依据。通过深入挖掘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的特色文化,打造出疍家非遗传统民俗艺术的内涵并寻找适合乡土发展的新经济模式,这是一条特色之路,是一条能有效增强乡村文化竞争力之路,也是打造依托传统文化为特色的乡村经济、从而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