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荣学
(作者系安徽艺术学院副教授)
2021 年7 月1 日,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百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团结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与建设的伟大业绩的同时,也不断熔铸形成了伟大的中国精神,构筑了百年中国精神谱系。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化的反映,戏曲剧作的创作也无不折射出时代的生活。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文艺工作,重视文艺事业的发展,在党的领导下,戏曲艺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迎来了一个又一个艺术发展的高峰。戏曲艺术的发展也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构筑的中国精神。本文在中国共产党构筑中国精神谱系的视域下研究当代戏曲剧作创新性特征,以期总结当代曲艺术与时代、与人民、与中国共产党的血肉关联,总结当代党领导戏曲艺术事业发展取得的宝贵经验,总结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戏曲艺术创新之法。
(一)戏曲现代戏:关注当下,熔铸爱国主义内核。“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致力于构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当代戏曲现代戏剧作创作多关注当下,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所思所想,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与时代性,在此基础上不断熔铸形成了剧作的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内核的民族精神,为剧作的主题凝聚、艺术性的焕新提供了强大的内聚力。黄梅戏现代戏《李四光》具有深刻的主题内涵,也焕发着新的艺术异彩。剧作展示了著名科学家李四光丰富的内心世界,从不同的生活侧面描写了主人公深沉的爱国情怀。从其对待家人、对待学生、对待国民党反动当局及对待党的关怀等的举动中折射出他的内心、他的一腔爱国之情。这种表达是多层次、非平板化的,爱国之情的阐发是自然的,最终熔铸的爱国之情是深沉的,也是可信的。黄梅戏《邓稼先》也是如此。特殊的时代对科级人才的需求是异常强烈的,邓稼先的以身许国出自他对祖国的深爱,而他对战友的爱护,对妻子的挚爱也是自然生发、彻骨铭心的,这些爱,这些真挚的情感也最终助力于他深挚的爱国之情的熔铸。还有不少革命题材的戏曲现代戏具有丰富多变的情节,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展现了革命者无畏的革命情怀和对国家的深挚的爱,在艺术形式上也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剧作爱国主义思想内核的熔铸。“戏曲现代戏在观众审美接受的同时,能更好地凝铸精神信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维护,彰显文化政治功能”,戏曲现代戏更易于熔铸爱国主义精神内核,是戏曲剧作创新的重要阵地。
(二)戏曲改编与移植剧:裁剪与集中,凸显家国情怀。在党的文艺政策指引下,建国后,戏曲改编与移植剧大量上演。改编后的剧作在主题思想上能与时俱进,在剧作传统的忠君爱国的主题思想基础上侧重表现剧作人物的家国情怀,打通传统意识与现代精神的联系的纽带,起到了很好的娱乐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如豫剧改编剧《穆桂英挂帅》、京剧改编剧《杨门女将》(1960 年范均宏参考扬剧《百岁挂帅》编写)。相比较戏曲的传统戏,戏曲的改编与移植剧情节显得更加集中。全剧的情节多围绕剧作的主题与中心展开,在情节的取舍上体现了较高的思想艺术性与娱乐欣赏性的融合。建国后的戏曲剧作创作体现出了新时代的剧作法理论构架,这就为戏曲的改编与移植剧更好地凸显家国情怀提供了条件。
(三)戏曲新编剧:坚持剧作爱国之主题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当代著名剧作家郑怀兴的剧作《新亭泪》(创作于1981年,同年由莆仙戏排演,后由评剧重编排演)与《傅山进京》(晋剧排演)为两部体现上述特点的典型之作。在《新亭泪》中,主人公周伯仁忧国忧民的情怀表现地深藏、隐微却又惊心动魄。剧作描写了动荡时局中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纠葛,却能在情节的一片纷杂中集中表现主人公深沉的爱国忧思。相比不少爱国题材的剧作,此剧的主题思想的额开掘可谓具有创新性与创造性,这正体现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特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此剧一经问世便在全国引起巨大轰动,被奉为历史剧之新里程碑。此剧也因此成为了郑怀兴的成名之作。究其原因,剧作爱国主题的创新性表达无疑很好地起到了助力作用。郑怀兴的另一部戏曲剧作《傅山进京》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剧作设置了一个封建王朝更迭的特殊历史背景与戏曲情境,表现了一代学者傅山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刚直不阿的学者风范,同时也刻画了康熙皇帝爱才、海纳百川的气度与风范。在这部剧作里,爱国思想的表达也是隐微的,同时也是富于辩证的。傅山“明亡于奴,非亡于满”的痛惜是对民族劣根性的尖锐批判,异常警醒世人。在剧作里,上述爱国思想的表现是在尖锐激烈又复杂的戏剧冲突中完成的,其中拜还是不拜皇帝的细节表现可谓为剧作中的神来一笔。剧作正是在这样极富艺术性与创新性的舞台呈现中完成了剧作爱国之主题思想表现的华丽转身。
(一)当代戏曲的改革之源、创新之标:深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黄梅戏《徽州女人》是黄梅戏的经典剧目,也是戏曲舞台上的经典剧目。剧作的改革、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改传统戏曲剧作多以大团圆做结之法,剧作设置为悲剧的结局,凸显出主创者对彼时代的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与此同时,这种爱情婚姻悲剧作品还具有极特殊的人物关系、家庭组合形式,在貌合神离、形至实空的建构中表现出了深沉的爱情婚姻的悲悯与忧伤。二是形式上的特殊化处理。悲剧性的故事情节的表达又是诗化、歌舞化的,这种形式表达契合了剧作的悲剧性主题思想的诉求,在看似曼妙、似行云流水般的舞台呈现中,悲剧意蕴表达更加痛彻肺腑、深切动人(该剧由韩再芬担纲主演,主创人员有陈薪伊、曹其敬、刘云程等戏剧界专家,实力强大)。剧作的歌舞化表达深根于戏曲歌舞性的传统,更引人注目的是剧作中的歌舞呈现无不与剧作主题密切相关,与剧作主人公的性格、命运息息相关,而且这种关联又是写意的、诗化的,极具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特征。所有的这一切,都为剧作的主题表达添墨增彩,给观众留下浓墨重彩的诗化镜像。与诗化、歌舞化表达相配合的是剧作的舞美与道具设计。写实的道具多简约,而写意的道具与舞美则为剧中人物特别是女主人公的行动、心理活动留出了广阔的、极富想象力的表现空间,这些舞美与道具的设置也令观众印象深刻、回味不尽。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剧作改革、创新精神的源头其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者是观念思想上的,或者是形式外貌上的,只有这样深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艺术创新、改革才能使得变化有依据、革新有源头,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作品走入观众的心灵世界。而深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戏曲剧作的改革、创新也形成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党领导下的戏曲创作革新凝聚着时代精华、创新精神,推动着戏曲剧作的创新。党领导下构筑的中国精神内核中包含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这在不同剧种的剧作中都得到了体现。豫剧《焦裕禄》是一部凝聚时代精华与时代创新精神的戏曲力作,这种精神正是时代进步的生生不息的力量。豫剧《焦裕禄》是庆祝建国65 周年河南省唯一入选进京展演剧目(全国共11 台优秀剧目入选)。剧作的主题内涵丰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焦裕禄的人民公仆形象具有新的面貌——他不仅兢兢业业、为党为民不辞劳苦地工作,他还有敢于追求真理,具有为生民、为百姓身家性命计为民请命的一面,这就赋予了剧作主人公新的精神内涵。这在那个时代也是一种创新精神,而这种精神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就显得尤为可贵,艰难而又顽强存在的创新精神正是那个时代的精神精华,形成了推动那个时代进步的火炬。豫剧《常香玉》中的主人公常香玉也具有新的时代精神,剧作的主创描绘的豫剧大师常香玉的人生轨迹包含了新的人物形象创新。在剧中,常香玉在文革中的遭际尤其令人回味,令人不禁感叹剧作编创上的巧思。在剧中,常香玉通过自身的对社会人生、对艺术的自然表现居然就惊退了迫害者,这正是从人物自身性格逻辑中自然生发出来的戏剧动作与行动,合理、可信,然而,这种艺术表现又极具情节艺术表达的创新意味,因为,在许多观众的认识里,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常香玉这样的艺术家这样的遭际是无法想象的,而这正体现出剧作创作者在进行戏曲剧作创作时的创新精神,这也正是党领导下构筑的中国精神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很好的体现。黄梅戏《我的离骚》主题立意上具有更多的创新特点,与诸多感伤“知情”生活的作品不同,剧作跟你更多地表现了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主人公的坚守与精神追寻,而随着身边深爱着的人一个又一个痛苦地离去,这种追寻与坚守就更显得更加撼人心魄。在艺术形式上,此剧体现出很强烈的歌舞化风格,这既是戏曲歌舞风格的体现,也通过个歌舞化的表达更加深切地表现了特殊年代里主人公的执着的精神追寻、乐观的精神面貌,这也与屈原《离骚》的精神相互契合统一的。黄梅戏《小乔初嫁》也是一部很具创新性的力作。在剧中,曹操与周瑜、小乔的心灵对话其实聚焦在真性情与建立在相知基础上的相爱上。剧作者认为,真性情与相知相爱是无价至宝,是任何金钱、权利等换不来的。剧作正是这样独辟蹊径地曲折而又极为新颖地提出了剧作的主题诉求,这也体现了创作者新的时代精神诉求,酝酿于胸中,表现在笔端,呈现在舞台上,最终熔铸成戏曲剧作的一种创新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筑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精神业已成为时代精神,在新时代已经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强大精神动力。这在戏曲剧作中也有很好的体现,这在上述豫剧《焦裕禄》《常香玉》,黄梅戏《我的离骚》《小乔初嫁》等剧作中都可以看得到。而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因而更加促进了中国精神的构筑,进而促进了戏曲剧作创新性的发展。
时代中的模范人物身上往往都凝聚了时代精神内核,彰显着中国精神的风采。通过描写英雄模范人物等的先进事迹可以达到活化中国精神的目的,这一创作倾向也反映了当代戏曲的一个创新特征。黄梅戏《鸭儿嫂》就是一部动人的表现模范人物事迹与美好心灵世界的佳作。在黄梅戏《鸭儿嫂》中,给剧作带来创新性变化的不仅仅是剧作反映的新的时代讯息,更重要的是剧作着力描写的主要人物尤其是主人公身上透露出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通过这样的“模范式”表达,既找到了中国精神的表达方式,也隐合了思想与形式之间达到默契的生活真实依据。在剧中,鸭儿嫂在党的基层干部的支持与鼓励下积极帮助周围的群众养鸭脱贫致富,遇到困难时百折不挠,体现了改革创新的巨大勇气和扶危济困的古道热肠,这其中都不乏新的时代精神,张扬着中国精神,而鸭儿嫂也是在党的领导下涌现的千千万万先进模范中的真实一员,她的形象真切、形象、可亲。黄梅戏《回民湾》也是一部表现时代先进人物的力作。剧中的母亲形象来源于生活,母亲面对着生活的残酷选择最后毅然决然,体现着一种大义,体现了一种拼却一家的残缺、追求万家的解放与安宁的对善的追求、体现着一种平凡而伟大的道德品质。剧作表现主人公的精神、表现其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精神也显得自然、真切。
党领导下构筑的中国精神谱系中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是必然之义,而宽广的国际视野也是中国精神的应有之义。黄梅戏《榴花不开盼哥回》(王晓马编剧)即为一部强化民族认同感的力作。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中华民族的整体,各族人民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在同命运、共患难中形成了血浓于水的亲情与友谊,这种关系是任何人都无法割离的。在剧中,无论是两人间的生死救助,还是两人间的终生之恋,都是出乎天性、发自肺腑的,因而总是能动人心魄。从这一角度着力的剧作表达就能很好地表现中国精神。黄梅戏《半个月亮》《寸草心》都强化国家认同上着力不少,古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正是在这样家国多难的险恶之境方才更能显出爱国之士的节操与爱国心。从这一层面与角度来看,当代戏曲的创新也是具体而坚实的。黄梅戏的莎剧改编剧有黄梅戏《无事生非》《仲夏夜之梦》,从改编的成功实践也可以看出戏曲创新的国际化视野与胸襟。
综上所述,党对当代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指引作用,而中国精神谱系的形成对当代戏曲的主题表达与艺术特征、艺术风格的形成都具有重要影响。当代戏曲艺术正是在这一精神谱系的指引下产生了诸多新的创作趋向,形成了诸多创新性成果。总结党领导下构筑的中国精神谱系与当代戏曲创新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