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连翠及其黄梅戏电视剧音乐研究

2022-11-09 05:15张月月
剧影月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黄梅戏戏曲影视

■张月月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本文系2021年度安徽省高校科学研究项目“黄梅戏影视音乐传播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JS20 210157)

黄梅戏,早期称黄梅调、采茶调、采茶戏。黄梅戏剧种在真正形成之前,一直以黄梅调、采茶调的形式流传于皖、鄂、赣等地区,并逐渐经各地风土人文滋养,形成了各具韵味的地方性风格,最终在安徽确立了“黄梅戏”剧种意识。黄梅戏优美抒情、婉转流畅,其表演真实活泼、质朴细致,深受大众喜爱;曲调优美、流畅、朗朗上口兼具通俗性;唱腔圆润、优雅、具有普适性;角色特点鲜明,多表现积极、活泼、亮丽的人物角色等。随着黄梅戏从人们日常娱乐的“围子戏”“乡间草台”,逐步走向舞台剧院再发展到今天影视银幕、舞台剧院、视频媒体等日新月异的形态,原生的艺术生态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已经一步步遭到拆解。这可能是传统剧种在面对时代的推动中无法规避的共性。

通过了解黄梅戏发展脉络,发现黄梅戏在建国后主要经过了三次主要的发展时期,而这三个时间节点都不同程度地与影视的联姻密不可分。其一,建国后不久(1950 年左右),此时我国戏剧处于整体上升期。黄梅戏地位大大提高,出现黄梅戏业余班社和专业剧团,演员阵容扩大,经典剧目问世如《天仙配》《女驸马》等,从安徽走向全国。第一部黄梅戏电影是1952 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天仙配》,一经放映遍火速风靡全国,进而流传到港台地区,甚至逐渐走出国门,直到1966-1976 处于停滞状态;其二,1976年至20 世纪90 年代前,黄梅戏电视剧经历了初生、发展、成熟的阶段,此时出现了由原生态电视剧向新生态电视剧的转变;其三,90 年代后黄梅戏再呈兴勃,属于兴盛期,1997 年安徽政府提出“打好徽字招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口号,黄梅戏的文化地位在政策推动下正式确立,2000 年被确立为“黄梅戏影视年”,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这段期间黄梅戏影视的发展可谓是蒸蒸日上。而在2000 年之后,黄梅戏影视这一领域的发展每况愈下,作品产出步伐放缓,几近停止上升。

但由此可见,在当时社会情况下黄梅戏的广泛传播,确实有一部分原因得益于黄梅戏影视这一艺术形式的萌生,同时这也是黄梅戏自身在其发展过程中适时地抓住机遇,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办法。在黄梅戏发展历程中,演剧场所作为黄梅戏活动发生的主要空间、传播媒介,在传播主体、受众群体之间发挥了重要桥梁作用,从最初“乡间草台”的近距离多向,到“剧场舞台”的双向,再到近年来科技网络技术发达的“影视银幕”、“网络媒体”的混合多向,传播媒介客观上主导着信息传播的路径,因此黄梅戏在发展过程中的传播媒介成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如今,传统黄梅戏随着时代发展正经历着改革,相应带来的舞台布景、表演呈现、音乐语言等新因素又是怎样与传统形式结合,是否存在哪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可能的结论与对策又理应如何考虑,都是在融合创作中需要考虑的现实性因素。

一、胡连翠与黄梅戏电视剧

黄梅戏影视的生命周期极其短暂却又灿烂夺目,而就在这短暂的二十年左右时间里,一位来自安徽的女导演胡连翠,肩负起了开拓、融合、传播黄梅戏艺术新样式的时代重任,推动当时的安徽黄梅戏电视剧发展大步前进。

胡连翠毕业于安徽师范学院音乐专业,也就是安徽师范大学的前身,身为黄梅戏电视剧导演的她,曾经也是一位优秀的歌剧演员,主演过歌剧《白毛女》,后续积累拍摄音乐片、组织安徽省春节联欢晚会的艺术经验,最终投身于黄梅戏音乐电视剧事业,其实理论上说胡连翠拍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并不是专业对口,但无论如何,她的音乐学养都是她找准人生事业方向的敲门砖。

胡连翠黄梅戏电视剧创作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借助电视媒介,以电视剧体裁融合黄梅戏音乐元素的新艺术形式,胡连翠作品的特点是以电视剧形式为主,同时注重黄梅戏音乐改革与电视剧形式相适应。黄梅戏影视领域的生命周期极其短暂,上世纪70 年代左右兴起之后,仅仅20 多年就淡出黄梅戏历史舞台,胡连翠导演作为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的开创者,也是中国戏曲电视剧的先锋,她在当时戏曲电视剧创作、乃至整个社会音乐实践仍处于迷茫期的阶段,大胆创新、锐意进取,果敢投身于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这条战线上,不仅给安徽黄梅戏电视剧、安徽黄梅戏发展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戏曲电视剧发展的进程。

孟繁树先生在《胡连翠和黄梅戏音乐电视剧》一文中评价道:胡连翠的作品超越了戏曲电视剧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无疑给予了胡连翠及其作品至高的评价。中央电视台审片组组长陆善家在《胡连翠导演作品研讨会发言纪要》中提到,胡连翠的作品即使已经获得了多个奖项,成绩斐然,仍然保持时时自新,不耻下问的心态,像块海绵一样吸收新知识。大胆创新,勇于决断,见解独到,谦虚好学,脚踏实地,这种种难得的品质都是胡连翠和她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取得成绩的重要基质。研究胡连翠的作品,不仅是研究作品本体的艺术形态、艺术呈现,而是想要透过胡连翠的创作生涯、创作特点、时代影响来感悟其中的价值理念。

二、胡连翠作品概述

从1987年开始,胡连翠以出众的才华,不断探索创新,在十余年的时间内创作出十多部优秀作品,二十多年来荣获全国性奖项近60个,其中“飞天奖”10个、“金鹰奖”11个、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两个、国际奖两个,被业内人士称为“获奖专业户”,堪称安徽黄梅戏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归根结底还是得益于她积极投身于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的热忱与艺术积淀。将其作品根据题材特点可分为传统历史戏、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三种创作类型,在传统历史戏与新编历史戏方面她不拘泥于传统黄梅戏作品的桎梏,不依赖于现成的作品构架,在现代戏创作方面更是追求极致。她始终坚持一个理念即“创新”,她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本身就是创新的开始,力求打造属于其自己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特色“好看、好听、好懂”,同时对每一部的创作题旨精雕细琢,赋予它们独特的艺术生命感。在她十几部作品中,《孟丽君》是按照传统黄梅戏原版改编而成,通过对比原版演出可见其创新之处,其余还有参照越剧改编如《桃花扇》、参照京剧改编《玉堂春》等,还有一部分全新创作的现代戏,代表作有《家》《春》《秋》,因此前有其他版本的电视剧作为先例,再次进行黄梅戏版本的创编是否有必要?即使创作出来一定能超越原作吗?甚至说不如原作,这不仅仅是巴金先生所担心的问题,所有的难题最后都会积压到她一个人身上,胡连翠导演最终还是顶着巨大压力成功拿下这座大山,并且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五个一工程”奖。

从胡连翠的整个作品创作历程来看,她要么是已经突破了自己曾经的作品,要么就是在准备自我突破的路上。如果按照一般思路来考虑黄梅戏电视剧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很多人难免会产生各种想法,但实施起来终究是有落差的,比如传统黄梅戏的演剧形式习惯,应该怎样搬到荧幕上?与新的呈现媒介相结合是肯定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创新的,但是创新的度应该怎样把握?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把握?这会有很多种设想和讨论的声音,但是只有胡连翠去实实在在地把它做出来了,而且做得很让人服气。

她对于黄梅戏电视剧的创新是多层次的。第一,创新黄梅戏呈现方式。这一点是不需要再多费笔墨的,因为她的创新精神首先就体现在形式层面。第二,剧本与剧词。胡连翠在挑选剧本和把握剧本主旨方面一样花费了很大功夫,她不满足于传统剧本故事情节陈述的逻辑、故事的主旨以及传达的精神内核,而是融合时代特点将相对先进的思想,重新揣摩剧本立意,从而使老故事传达新思想。如《朱熹与丽娘》这部作品,人人都熟知的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奉行“灭人欲,存天理”之说,世人关注的都是他哲思圣人的光环,胡连翠深知,继续跟着从刻画他的成就与才华来达到创作目的实非易事,而是转而着重描写朱熹在经历“人欲”与“天理”的碰撞历程,这就赋予了主人公不一样的人文色彩。唱词方面,为达到“好看、好听、好懂”的生活化黄梅戏电视剧,她将对白、唱词转为普通话,将说话与演唱分离,且每一集中只安排8 个左右的唱段,不容易使听者产生审美疲劳。第三,演剧形式。把传统黄梅戏剧目稍作调整再加以录制,这样根本称不上是黄梅戏电视剧,只能称之为电视节目。胡连翠电视剧就很好的将传统戏剧、戏曲“虚”的意境美与电视剧的“实”很好结合,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传统黄梅戏程式化的既定。第四,唱腔音乐。传统的黄梅戏唱腔优美清新,但是对于黄梅戏电视剧创作来说还是略显单调,不足以表现剧情所需的戏剧化情节,所以胡连翠导演与作曲者们在设计唱腔风格时,就根据其自身特色创编融入了其他戏曲的唱腔和民歌唱法,比如《玉堂春》中,将京剧与黄梅戏唱腔分成两个声部同时进行演唱,在烘托剧情方面将传统的帮腔与西方合唱形式相吸收,使整个音乐风格既不失传统韵味又富有创新意趣。

她在这种综合性艺术形式里不断进行大胆构思与尝试,并且总能使各种艺术的出现达到一种和谐,一旦把握不好就有可能沦为艺术拼接的危险,所以说胡连翠的作品在当时是属于里程碑性质的,这对于黄梅戏电视剧、黄梅戏,以及胡连翠本人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至此,她不再仅仅只是一位导演,而是一位立体化、多面性的艺术人才。

三、胡连翠作品中总结的问题与经验

胡连翠作品的先进性、引领性,退一步来说也是相对性的,以现在的眼光看来,难免会有各个维度的不满足,比如镜头衔接的生硬,画质、音质的模糊,配乐、配音与画面契合度的出入等等,但我们深知这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主要还是从传统黄梅戏到胡连翠作品的嬗变这一纬度进行讨论。

首先,存在唱段与对白衔接不自然的问题,这在传统黄梅戏中并不存在,因为传统黄梅戏的念白和唱段部分风格是统一的,从念白对话到唱段的衔接具有整体性、协调性,而在黄梅戏电视剧中,这个现象就比较突兀,我想即使放到现在来看,也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其次,传统黄梅戏唱腔虽说主打清新、自然、柔美的唱腔特点,但是正是这种传统限制了黄梅戏本身的艺术表现力,放到黄梅戏电视剧中更加明显,因为电视剧需要表现和传递的内容中真实性较多,在处理一些需要较大情感冲突的场面时,黄梅戏唱腔难免会有一些吃力。另外,宏观上来看,我国的传统戏曲音乐或多或少地都存在“实践在前,理论滞后”的问题,退而聚焦于黄梅戏音乐、黄梅戏电视剧创作、戏曲影视创作,一定程度上都缺乏系统、有力的理论总结,但在2010年前后开始有所转变,尤其是戏曲电视剧研究出现了阶段性的理论专著,希望有在未来某一天,戏曲理论、戏曲电视理论能更好反推戏曲艺术实践。

我们顺应时代迅速发展带来的便捷,在黄梅戏及其他剧种文化广为传播、影响深远的同时,也给黄梅戏及其他剧种原生的艺术生态本身造成了难以消解的困境。而胡连翠在当时戏曲艺术实践、戏曲与影视结合的初期迷茫探索期,异军突起,带领戏曲影视发展突破传统艺术面临新技术革命冲击的桎梏,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引领性。但同时不得不考虑的是一些潜在的问题。研究的意义在于,探索和总结胡连翠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成功的内因、发展传播历程、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开掘其人、其作品的特质和阶段性特点、改革经验,以此对现今黄梅戏音乐研究的长效发展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黄梅戏戏曲影视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了不起的黄梅戏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戏曲从哪里来
浅谈安庆地域文化与黄梅戏传承发展
黄梅戏曲课
四大网大影视公司核心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