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第三中学 (350315) 何 灯福州教育研究院 (350001) 余小萍
2022年4月,笔者有幸参与福州市高二期中考试的命题工作.试卷的压轴题是一道解析几何问题,由于经历了该题的命制、修正、定稿、检测、阅卷、评价整个过程,笔者对此颇有感触,遂整理成文,与同仁交流.
命题双向细目表中设定最后一道解答题考查椭圆及其性质,考查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体现基础性、综合性与创新性,预估难度0.3.
题型设定:参照细目表要求,笔者设定试题第二小题考查直线过定点问题(由于定值较易通过特殊情形猜测得到,故此处规避了定值问题的考查).
素材选取:由于命题时间有限,故笔者尝试从现有试题入手进行适当的改编.在查询资料过程中,笔者关注到试题(2022届皖豫联盟第二次联考理科数学第21题):
(1)求双曲线C的方程;
(2)设斜率分别为k1,k2的两条直线l1,l2均经过点Q(2,1),且直线l1,l2与双曲线C分别交于A,B两点(A,B异于点Q),若k1+k2=1,试判断直线AB是否经过定点,若存在定点,求出该定点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注意到问题(2)结论具有一般性,基于类比思想,笔者尝试将上述问题迁移到椭圆中.
(1)求椭圆C的标准方程;
(2)设斜率分别为k1,k2的两条直线l1,l2均经过点A,且直线l1,l2与C分别交于E,G两点(E,G异于点A),若k1+k2=1,试判断直线EG是否经过定点?若是,求出定点坐标,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存在问题:本题问题(1)考查椭圆标准方程的求解,题型较常规;问题(2)中点A为象限内的点,导致后面计算k1+k2得到的形式较为复杂,给学生运算求解问题增加难度.基于试题重在考查学生思维,而非依赖运算增加学生求解难度,立足本市学情,平衡整卷考查的知识、能力、思想、素养的分布,命题组商讨后,建议对试题进行适当调整.
(1)证明:|PF|≥2;
(2)过点A分别作斜率为k1,k2的直线l1,l2,l1与C的另一个交点为E,l2与C的另一个交点为G.若k1+k2=1,试判断直线EG是否经过定点?若是,求出定点坐标,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考查意图:本小题主要考查椭圆的图象和性质、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考查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考查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考查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体现基础性、综合性与创新性.
解法二:当P点运动到A点位置时,可得|PF|=a-c=2;当P点运动到C的右顶点时,可得|PF|=a+c>2;当P点不在x轴上时,设F′为C的右焦点,在△PFF′中,可得|PF′|-|PF|<|FF′|,结合|PF′|+|PF|=2a=8,可得(8-|PF|)-|PF|<4,|PF|>2.综上得|PF|≥2.
问题(2)解法一:(由于求解方法较多,此处仅给出阅卷过程中出现较多的两种解法)设E(x1,y1),G(x2,y2).
①当直线EG的斜率不存在时,点E,G关于x轴对称,k1,k2互为相反数,k1+k2=0≠1,与条件矛盾.
化简整理得y=
(1)得分情况
试题满分值12分,全市平均得分1.10分,问题(1)满分值4分,全市平均得分0.83分,问题(2)满分值8分,全市平均得分0.27分.
(2)典型错误及失分原因分析
问题(1)常见的错误有三个:
其二、认为当PF⊥x轴时(此时|PF|长为通径的一半)|PF|取得最小值.失分原因是学生思维定势,认为凡是垂直的时候,取值都是最短的.
其三、没有经过严格的逻辑推理论证,直接利用了二级结论,得到|PF|≥a-c=2,导致大部分学生只能得到1分.失分原因是二级结论在解答题中的使用,需要先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牢记.
问题(2)常见的错误也有三个:
其一、大部分学生采用假设直线l1,l2的方程(其中一部分学生假设直线l1方程错误,如写为y=k1(x-4),或y=k1(x+2)等等),导致求解出的E,G坐标形式较为复杂,无法继续做下去,只能拿到较低分数.失分原因是应根据题设条件合理假设直线方程,展开问题求解,这样才能能够帮助我们揭示问题本质,减少运算量.
其二、假设直线EG方程为y=kx+t,没有考虑到斜率k不存在的情形,假设直线EG方程为x=my+t,没有考虑到m=0的情形.失分原因主要是平时解题过程中,没有关注这些特殊情况.
其三、很大部分学生,假设直线EG方程之后,在处理完四步骤:联(联立方程)、消(消元)、判(判别式)、韦(韦达定理)后,就不再继续做下去,或者运算能力没跟上,导致计算错误.失分原因主要是圆锥曲线解答题较难,很大部分学生存在严重的畏难情绪,仅希望得到基础分.
(1)二级结论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的求解问题,课堂上,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常见的二级结论,在精不在多,更要进行严格的论证,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另外,应强调:二级结论在解答题中,要经过严格证明了,才能使用.
(2)解析几何的学科特点就是“算”,它的难也难在运算上,而能力也恰恰体现在如何简化运算上.教学过程中,提高运算能力不能仅从代数角度入手,单纯提升学生代数算式的恒等变换能力,还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几何图形分析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解几问题的求解能力.
(3)试题始终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学过程中,一味的追求题量,追求多种解法,并不可取.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关注解法的生成过程,让学生掌握通性通法的同时,也要给解法的每个步骤寻求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为什么是这样解的?其中蕴含了哪些东西?),让解法生成的更自然一些.
(4)对试题进行深度挖掘,能够帮助学生把握试题本质,达到会一道而通一片的效果.本题还可继续引导学生探究k1+k2=t(t∈R)时,直线EG过定点的坐标;k1k2=t(t∈R)时,直线EG过定点的坐标;研究更一般的椭圆或双曲线,定点坐标又将如何?条件与结论进行适当的调换,是否仍然能够成立?这样的结论能否迁移到抛物线之中?等等.通过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方法、体会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能力,发展理性思维,培养起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