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博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5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这不仅仅体现了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且反映出国家对于大学生就业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校园里也不断涌现出“创客空间”,这为理工科大学生在迈入社会前进行了充分的实践准备。在大学生选择就业或创业前,一定的创新能力无疑是理工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新能力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则来自人文素养的培育。从理工科大学生知识结构组成来看,专业知识和技能无疑是占比最大的,而部分理工科大学生不注重人文素养培育,长此以往,会造成“消极性慢就业”现象的产生。高校应通过加强人文素养培育,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转变其消极性就业观,从而达到减少慢就业现象的目的。
当前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状况整体较好。在2022 年4 月21 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写道:“新时代中国青年素质过硬、全面发展。理想信念更为坚定,身心素质向好向强,知识素养不断提升,社会参与积极主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时代的青年已逐渐成为完善的人,即全面发展的人,这与1972 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报告中提到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善的人”这一目标一致。理想信念的坚定体现了人文素养中对理想人性的尊崇。一个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理科生,在大是大非面前会坚定立场,信仰马克思主义,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将自己的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投入技术的发展中,创造出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更加适应人民需要的产品,不会受到来自不良思潮的腐蚀,如功利主义、集体主义、民粹主义等,这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理工科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社会参与的积极主动体现了人文素养中对于真理的尊崇。真理的光辉始终照耀着理工科大学生,使其用充满激情的态度去感悟世界,从而形成一种内驱力,推动着他们始终从实践中感悟真知,将包裹着人文素养内核的科学精神种子散播到祖国大地上,正如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所讲:“学理科的学生是世界的火车,学文科的学生是这个列车上的司机,时代的列车飞驰地发展、飞驰地往前开动的时候,如果上面的是无人驾驶的,它的脱轨和撞山是可能的,这个世界是需要人文知识分子和科学知识分子一起来设计的。”身心素质向好向强和知识素养不断提升体现了人文素养中对于精神生活的尊崇。理工科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不消沉,积极乐观,坦然面对,这离不开来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更加向往美好的生活,而作为以科学精神为主导、人文精神为底蕴的理工科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不应再以薪资高低作为唯一衡量标准,而应更加期待理想的工作和充分实现人生价值的工作。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高等教育曾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实行高度分化的专门教育,这虽使理工科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加强,但不利于理工科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重理轻文”一直是那个时代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直到1994 年,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院士和一批有识之士倡导文化素质教育。当时的这个提法,有明确的指向性,就是为了改变由于高考文理分科而造成的理工科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和人文素养的欠缺。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那个年代的家长之间口口相传,深深地烙在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心中。2010 年12 月,《江西省公众人文社科素养及需求调查》指出:“五成以上的公众在帮助子女选择专业时看好工科与经济学。”家长心中旧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造成孩子从小对人文知识学习不重视,在初高中已无暇顾及文科性质学科的学习,等进入大学阶段,学科专业课的学习和各类等级考试,让理工科大学生无暇顾及人文知识的学习,这就导致理工科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不利于对其人文素养的培育。而当理工科大学生面临就业的时候,人文素养又会成为用人单位或企业考核的标准之一。基础学科显然是最重要的,但不能忽视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否则人文素养便无从谈起,这间接影响到理工科大学生未来的就业。直到今天,部分理工科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在工作岗位上出现的问题,其本质大同小异,都是由于缺少人文知识的积累。武汉市某重点大学曾做过一次母语水平测试,其学生中理工科大学生占41.9%,文科生占58.5%,测试平均分为63.9 分,75 分以上的仅占18%。因此,一名合格的理工科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需要依托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和良好的家庭氛围,更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世界观与方法论武装头脑。
人文素养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有着启智的作用。其中包含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影响着理工科大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丰富的人文知识影响着理工科大学生想象力的形成,丰富的哲学思维推动理工科大学生的创造力的形成。这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早出现“慢就业”的定义是在17 世纪60 年代,当时其被称为“间隔年”现象,具体指西方青年在毕业后,参与志愿服务等活动丰富人生阅历,这种“慢就业”被定义为“积极性慢就业”,同时出现的还有“NEET”族,全称为“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即“不接受继续教育,不接受就业,不接受专业技能锻炼”,这种“慢就业”被定义为“消极性慢就业”。我国第一次出现“慢就业”一词是在《工人日报》于2015 年7月发表的一篇文章《“慢就业”:如此“任性”为哪般?》中。而后,学术界纷纷对此展开了研究,大致上把“慢就业”分为“积极性慢就业”和“消极性慢就业”两种。根据一项对毕业生的调查报告显示,有47.5%的学生选择立即就业,有0.7%的学生选择创业。在2018 年2 月《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次采访中,有72.9%的人认为自己身边确实存在“慢就业”的大学生。
“慢就业”现象的产生是由诸多因素共同导致的,有着复杂的背景,但我们可以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理论中找到其部分原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956 年中共八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二是1981 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重新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三是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中可以看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始终体现着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物质生活丰富后,更加在意精神生活的满足,这说明人们已经逐渐开始注重培养人文素养。同时,也体现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从以前只追求早九晚六、高薪工作,尽可能满足物质生活,到继续选择深造,储备知识,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他们期待更加优秀的自己,清晰认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敢于打破思维禁锢,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作为一种人生追求。追求理想的人性,追求科学真理,追求更加充实的精神生活。这便是“积极性慢就业”产生的主观层面原因,而“积极性慢就业”产生的内生动力便是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对理工科大学生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人文知识的积累不仅仅通过教师课堂传授,更应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积累和感悟。“积极性慢就业”产生的客观层面原因是,市场人才供需失衡。首先,当前我国的社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就业岗位相比以前明显减少,这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知识储备要求,在选择继续深造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会助力理工科大学生发展成为高层次人才。其次,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变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但是高校在该领域的人才储备明显不足,这便造成了人才市场供需失衡,因此大量理工科大学生选择“慢就业”,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期待更好的选择。最后,目前的理工科大学生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母更愿意让孩子选择继续深造,实现更美好的人生。
与此同时,还要时刻关注理工科大学生中间还存在少部分“消极性慢就业”现象。“消极性慢就业”现象的产生中主观因素占比较多,一方面来自错误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来自就业能力不足。错误的就业观念主要是因为部分理工科大学生缺乏吃苦奋斗的精神、刻意追求体面的工作。就业能力不足是由于其自身能力和工作岗位不匹配,难以调动其积极性,最终形成“消极性慢就业”。而人文素养中所包含的丰富人文思想、人文知识等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部分理工科大学生,使其转变消极就业观念,在脑海中逐渐形成一种“君子不器,成己达人”的思想。
理工科大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这不仅仅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而且能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改善“慢就业”现象中的“消极性慢就业”,同时促进“积极性慢就业”逐渐转变为“积极性就业”。
理工科大学生是具有丰富专业知识技能的群体,仅仅通过课堂说教无法体现其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价值、不能达到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目的、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理工科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大赛,如挑战杯、粉体杯等一系列科技创新竞赛,将自己的知识技能转化为科技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对职业的热爱和职业的理性认知,从而达到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其就业的目的。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的改变一方面来自客观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来自个人的阅读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闲暇时间阅读文学、哲学、历史等相关书籍,或是选择听有声读物,都可以慢慢培养其阅读习惯,久而久之便可改变理工科大学生的观念,丰富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其人文素养,增强其就业核心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渠道,要使思想政治课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但现实中,由于理工科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当主动阅读的方式难以发挥其作用的时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提升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要及时更新思政课教学内容,使其更加符合理工科大学生的现实需要。